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招行不“卷”信用卡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为招行信用卡的“忠实”用户,笔者近期总是接到招行400的推销热线,不厌其烦。

  事实上,当我们提起招商银行信用卡,那可是不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发卡量、持卡人数还是掌上生活的场景生态构建,其始终处在行业领先地位。

  不过,伴随着宏观经济深度调整,以及花呗、白条等互联网贷款产品冲击,用户使用习惯改变等,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也和绝大多数同行一样,渐渐地“卷不动”了。

  股份行发卡量收缩

  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正呈现出发不动也刷不动的困局。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相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29.95万户。卡、户双缩,同步反映在交易额与收入表现上。

  

  图:近几年全国信用卡数量(亿张)

  2024年,招商银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 44,185.59亿元,同比下降8.23%;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 885.08亿元,同比下降2.46%。而信用卡利息收入643.56亿元,同比增长1.32%;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41.52亿元,同比下降11.30%。

  事实上,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萎靡早有迹象,且已持续三年。2022年、2023年,招商银行流通卡分别为10271张、9712张,对应信用卡交易额分别为48362.39亿元、48149.67亿元。

  作为面向C端的重要“抓手”,信用卡业务的疲软,对招商银行的“金字招牌”,零售分部产生负面影响。2024年,招商银行零售分部录得收入1968.35亿元,同比微增1.29%,但税前利润却背道而驰,同比下降9.28%至906.44亿元,相当于一年少赚约93亿元。

  增收减利,导致招商银行零售板块的税前利润占比从2023年的58.35%缩小至2024年的50.74%,逼近50%的临界点。当然,除了招行,其他股份行的信用卡业务也遭受了极大的挑战。

  截至2024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同比减少12.9%至4692.61万户,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下降16.57%至23,205.1亿元。

  截至2024年末,华夏银行信用卡期末有效卡1,949.09万张,比上年末下降8.47%;有效客户1,735.34万户,比上年末下降7.99%;该行实现信用卡交易总额8,287.17亿元,同比下降15.89%。

  2024年,兴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全年新增发卡254.50万张,呈现增长态势,但已连续三年呈现增长放缓的态势。其中,2023年,该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为509.40万张,2022年的新增发卡量为660.41万张。

  

  图:招行近两年零售业绩情况

  与此同时,资产质量成为信用卡业务的核心关注点。就已披露的数据看,A个月9家股份行中,近半数银行的不良率持平或上升,资产质量承压,部分银行的不良率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处在高位水平。

  截至2024年末,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为3.28%,比上年末上升30个基点;信用卡不良贷款总额为153.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57亿元。

  同期内,浦发银行信用卡及透支不良率为2.45%,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信用卡逾期率为1.50%,相比2023年上升20个基点。

  

  图:招行近七年资产不良率情况

  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为3.64%,比上年末下降了29个基点,尽管不良贷款余额有一定幅度下降,但整体不良水平仍处于高位;平安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为2.56%,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

  信用卡中心“关停潮”来袭

  近几年,信用卡业务已告别“跑马圈地”的快速增长时代,各大银行开始对信用卡分中心进行改革改制。

  其中部分银行推进了信用卡中心回归分行的行动,比如,交行在年报中提及“推进信用卡属地经营转型”。

  

  图:股份行2024年零售业绩情况

  过去,交行信用卡业务采用信用卡中心集中、垂直经营模式,此模式在过去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独特优势。

  出于更好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同时为了更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我行对信用卡业务模式进行了改革。

  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即由分行为属地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将信用卡业务纳入到手机零售业务,进行统一经营。

  此外,信用卡中心“关停潮”也从中小行逐渐延伸至股份行,如今,国有大行亦加入了裁撤大军。由此可见,银行信用卡业务正面临深刻变革,关闭信用卡分中心已成为多家银行节省成本以及优化业务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不过,部分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仍达20%以上,包括招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与此同时,亦有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在个贷中的占比下降,比如,光大银行从此前的28.66%下降至去年的25.35%,但占比仍高。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卡量高峰在2022年,人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达8.07亿张,而至2024年末却急剧降至7.27亿张,大幅缩减8000万张。

  行业角度来说,2024年至今,银行大范围清理信用卡“睡眠卡”,再叠加市场需求饱和背景下的新增发卡量缩减的因素,导致银行信用卡存量规模呈现明显下降。

  

  图:股份行2024年个人消费贷情况

  虽然累计发卡量指标已经不能体现信用卡规模的真实状况,但却反映出信用卡靠增量发展模式的终结,毕竟大量的睡眠卡不能为发卡银行带来交易额、贷款余额的提升,进而实现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对睡眠卡的清理正是向存量经营转型中的必经过程。

  笔者认为,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主要原因还是受到整体经济环境调整的影响,大众消费趋于保守和谨慎。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信用卡交易总额为39.8万亿元,同比下降5.6%,并且连续两年交易额与卡量同步下滑,正是对这一结论的佐证。因此,信用卡业务交易额的下降是全行业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金融冲击信用卡市场

  从2010年开始,市场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移动支付迅猛发展,消费者愈发倾向于使用手机支付,特别是在小额消费场景中。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类信用卡”消费信贷产品接连亮相,在消费支付的广阔赛道上争相抢占市场份额,特别是年轻用户。

  支付宝2020年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有6500万人开通了花呗,也就是说每10个90后就有近4个在用花呗消费。

  

  图:招行信用卡遭到用户投诉

  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工具,为年轻人的消费场景提供了丝滑的支付体验。年轻人可能对利率价格不太敏感,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营销时采用的是“日利率多少”的话术,如果精打细算来看,还是银行更合适。

  如今,“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远去,若缺乏规模支撑,信用卡的交易额与营收利润便难以实现增长。信用卡的核心属性终究是消费,其消费金额、分期规模及不良率,不仅是衡量业绩的关键考核指标,更是监管层面重点关注的核心指标。

  而规模大小,同样是信用卡业务在消费金融领域地位高低的直接体现。一些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年轻人在抛弃信用卡”,但是从总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应偿信贷总额为8.71万亿元,而消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35万亿元,信用卡信贷总额是消金公司贷款余额的近5倍。

  信用卡发展拐点已来,如何做好存量经营变得至关重要。银行进一步强调要强化科技引领作用,发挥数据驱动,助力用户洞察、用户客群分层下的精准营销、精细化经营。对此,持续加码科技投入仍然是银行机构的主调。

  市场竞争驱动银行精细化营销盘活部分睡眠用户。在存量阶段的市场竞争驱动下,银行也针对睡眠用户洞察、分类识别,对客唤醒或非绝对“睡眠”的用户,结合场景化经营、消费营销、权益经营等唤醒睡眠用户,实现激活、转化。

  

  图:国内银行业各类贷款规模同比增速

  从“跑马圈地”的规模狂飙,到“精耕细作”的存量博弈,中国信用卡行业正经历着四十余年来最深刻的蜕变。当发卡量的数字不再是唯一追逐的目标,当“睡眠卡”的水分被逐步挤干,行业的目光终于回归到信用卡的本质。作为支付工具的便捷性、作为信贷产品的适配性,以及作为服务载体的温度。

  结束语

  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的重要载体,其连接消费需求与金融服务的核心价值并未褪色。

  未来,它或许不再以“人手N张”的规模论英雄,却可能以更智能的体验、更精准的服务、更灵活的模式,无声嵌入大众生活的肌理。这场始于流量争夺的行业变革,终将在用户需求的锚点上,寻得新的生长逻辑。

上一篇:
康宁杰瑞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及近期业务进展
下一篇: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国一汽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