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捷达开启三方混改新篇章 探索合资车企转型最优解
发布时间:2025-08-28

  8月28日,成都车展前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国一汽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宣布将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引入本地投资,全面推进捷达品牌的电动化转型。这一合作不仅标志着捷达品牌迎来第三次重要转型,更开创了合资汽车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河,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标准。  图片1.png  混改突破释放体系活力  与以往任何品牌单纯的电动化转型不同,捷达此次转型承担起了合资车企率先混改的使命。这一改革的产品价值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显现,但其商业模式创新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  跨国合资车企参与混改,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首个案例。过去合资车企的股比结构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合资企业往往走的是“拿来主义”道路。而此次混改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汽、大众和成都经开区三方股权关系,打破了传统合资企业的二元格局。  在这种新型关系下,捷达品牌的体系活力有望得到充分释放——既保留了外资的技术品控和产品开发理念标准,又融合了国有车企的深厚供应链和资金优势,再加上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区域支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动能。这条新路不仅值得一汽-大众捷达认真总结,更为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合资车企如何激发活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质疑混改能否真正改出捷达活力是自然的,但我们不应忽视中国汽车混改已有成功先例。奇瑞引入混改后,从传统国有车企转变为市场化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从中国出口第一车企,到在新能源、燃油车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各品牌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战斗力的本质是市场化体制变革带来的机制创新,让企业闻到了市场的“火药味”,找到了市场对象感,明确了工作聚焦点。捷达此次混改的价值正在于此,而非简单的引入地方资本。  聚焦入门级新能源市场重塑品牌价值  根据协议,捷达将聚焦入门级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一细分市场长期以来存在“有产品无品牌”的痛点。通过引入成都地方投资,激活捷达品牌价值,将产生两个显性效果。  在过去一汽-大众60:40的合资公司框架下,捷达定位为第三品牌,体制约束下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混改完成后,捷达从过去的“第三”变成了现在的“唯一”,并且在中国经济最具潜力的西部区域发展,这意味着捷达获得了最大的资源支持和地方保障,可以在细分市场中毫无顾虑地开展市场化发展,充分解放生产力。  按照规划,捷达将于2028年前推出四款新能源车型。其中,首款车型计划于2026年上市,将配备面向入门级市场极具竞争力的电动化、数字化及高级驾驶辅助(ADAS)功能,同时保持强劲的价格竞争力。  以往入门级市场产品主要依靠性价比竞争,捷达未来将围绕入门市场带来品牌和品质双重保障,帮助消费者筛选消费风险,提供“又好又不贵”的汽车产品,这将是捷达带给市场的更大红利。  区域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完美结合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体系创新和区域协同。西南市场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空白区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西南区域经济总量已突破14.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比重较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达到11%,西部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捷达此次混改,展现了大众汽车集团的灵活性和一汽-大众的开放性。大众汽车不仅在上海、长春、安徽建立了合资公司和技术开发战略阵地,如今又在西南地区建立了最大根据地,实现了跨国车企在中国从“点对点”到“面对面”的全面合作升级。这种多元化合作为跨国车企变革提供了样本参考。  围绕一汽-大众,捷达混改不仅释放了品牌活力,也使一汽-大众的商业战略更加灵活。在西南市场,捷达能够开展更多工作,一汽-大众也能基于自身产业链能力覆盖西南市场,让捷达品牌充分发挥活力。这种开放性对国有车企变革也是重要机遇,避免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大船队中的小船率先转向,成为合资车企变革的成功脚本。  在投资战略上,成都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过去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虽然曾有川汽野马,但成都始终缺少一个能够在汽车产业链中释放优势的汽车品牌。捷达混改让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品牌,这一商业结果超出了许多人预期,真正实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千亿级产业链的宏伟蓝图  根据合作协议,到2030年,全新捷达公司的目标是打造涵盖研发、生产、供应、销售的千亿级产业价值链,巩固其作为四川汽车产业领军企业的地位。  捷达产品规划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华史上最大规模新能源产品攻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家老牌汽车制造商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华推出约50款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约30款纯电动车型。捷达的电动化转型将成为大众实现新能源汽车主流细分市场全面覆盖的关键一环。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汽车重镇,成都是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拥有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立足成都生产基地的长期布局,捷达品牌新公司将全面整合现有资源,引入本地投资,进一步发挥区域产业协同优势,提速品牌的市场响应能力。  在这一新架构下,捷达将继续作为大众汽车旗下子品牌运营,同时保持与大众汽车集团及一汽-大众最大化的协同效应。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Ralf Brandsttter)表示:“秉承‘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我们志在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成功续写捷达品牌的发展新篇章。”  合资模式再升级政企合力开创新局  此次合作标志着合资企业40年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升级。从最初的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技术共研、本土化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演进。捷达新公司的诞生,是在这一演进脉络上的再突破。  一方面,中德双方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大众提供品牌、技术和全球资源,一汽带来央企体系下的产业协同,成都则以资金和产业集群加持。另一方面,这种“政企资本三方合力”的结构,使捷能够跳出传统合资车企的单向依赖,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地方政府从“配套服务者”转变为“共同投资人”,这一角色再定位确保了企业在本地扎根,也让地方产业链获得长期利益绑定。对于政府而言,这样的合作能确保产业发展红利真正留在本地;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背书意味着更好的资源整合与政策保障;对于合资方而言,这是一种新的市场化实验。  这种模式一旦成熟,很可能在更多地区被复制,成为未来中国合资汽车企业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从“成都造”到“全球销”  捷达品牌计划以中亚为起点,开拓海外市场,借助中国在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及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实现“深耕本土、辐射海外”的战略布局。  新成立的捷达公司将严格遵循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统一的标准体系,同时赋予本土团队灵活决策空间,结合中德双方的技术资源优势,显著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确保以更高效率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兼具大众品质与本土化创新的产品服务。  跨国车企的开放,合资车企的开放,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资的开放,让我们看到了捷达未来无限的想象力。短则3到5年,长则8到10年,捷达有望像当年的奇瑞混改一样,给市场带来意外惊喜。  从“捷达车,成都造”开始,这个曾经陪伴数千万中国家庭的品牌,正以全新姿态进入电动化时代。未来的捷达,既是大众的捷达、一汽的捷达,更是成都的捷达。这条三方共赢的创新之路,不仅为捷达品牌注入新活力,也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上一篇:
雅斯接下永辉三店址,进湖南
下一篇:
天风证券-中国海油-600938-油气产量高速增长,部分抵消油价波动压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