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合肥新能源汽车出海记!“多式联运”打通全球“极速链路”
发布时间:2025-08-28

  今年上半年,安徽以149.95万辆的汽车产量,成为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大省;安徽省汽车出口46.1万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安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数字变化的背后,“汽车出海”动力强劲。

  一辆在安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如何从出厂走出国门?需要几天可以流通到欧美、东南亚市场?

  从整齐待发、装船起运的合肥港派河港区,到巨型塔吊挥舞双臂的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行走在通江达海的物流丛林之间,记者找到了答案。

  眼下,中国制造越来越靠技术实力、产业链全球布局、品牌力提升等赢得全球市场。一条贯穿亚欧的现代化物流通道,正以惊人的效率托举着中国智造驶向全球,书写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世界深度互联的壮阔篇章。

  铁路开进车间

  清晨,合肥派河港站铁路物流基地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站在派河港的巨型塔吊下,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正在装卸,不远处,刚出工厂的新能源商品车运输车队又呼啸而至。这里是集铁路、水运、公路多式联运于一体的综合性货场,也是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又一重要枢纽。

  在长丰县下塘镇,一条专用铁路线如黑色绸带般延伸至比亚迪合肥基地的厂区深处。这座位于长丰下塘的铁路站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货运中转站,在这里,铁路专用线与比亚迪工厂的成品车库“无缝”相连。

  “你看,那边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通过园区内的运输通道,10分钟就能开到铁路货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合肥营业部党总支书记刘海介绍,“铁路铺到家门口,省去了中间短途接驳的时间和成本,园区生产的乘用车将实现就地发运,可为企业减少逾40公里汽车短驳的运输费用,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这种“厂站直通”模式带来的效率提升极为显著:以往汽车从工厂运至铁路货场需经公路转运,单程耗时至少1.5h,商品车下线后还需要“装-卸-装”的三个步骤,存在一定的质损风险;如今铁路专用线直接接入园区,再通过中铁特货定制的“门到店”运输服务,每批次运输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并且实现了“零换乘”装运。

  运输效率的质变,源于合肥在物流基建上的精准布局——铁路直接铺进企业厂区,公路网络织密产业集群,让“车间到港口”的时空距离被极大压缩。

  在公路运输网络中,长安、江淮、蔚来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则依托合肥密集的高速路网与城市快速路,形成了直达派河港的“半小时集港圈”。

  从长安汽车合肥生产基地出发,经方兴大道高架转京台高速,半小时左右抵达派河港集装箱码头;从江淮汽车新港基地到派河港货场,15分钟便能完成“工厂到港口”的运输。

  采用“定点发车、循环运输”模式,成品车下线后,就能快速接入公路物流网络,再通过专用物流通道直抵派河港港区,确保“车到即装船”、“车到即装车”。

  这种高效衔接,得益于合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物流的专项规划——不仅拓宽了派河港周边的公路连接线,还在重点企业周边设置了物流专用通道,大大提升公路运输效率。

  当比亚迪的汽车从长丰下塘集站通过铁路发往各大出口港,长安、江淮的车辆经公路直达码头,一种“车间—铁路、公路—港口”的立体运输网络已初具规模。

  工厂与港口之间的时空距离,正通过铁路与公路的精密协同被“折叠”,为后续“汽车开进火车”“出厂即是出海”的高效流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汽车开进火车

  当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它们的下一站,便是纵横交错的物流网络。

  在合肥,一条条运输线如同陆上动脉,将中国智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8月22日下午两点,合肥北站物流基地一片繁忙景象。巨型龙门吊正在有序地装卸集装箱,一列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货运列车整装待发。这里是中欧班列(合肥)的始发站,也是连接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枢纽。

  在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列火车的运行状态和货物信息。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工作人员可以精准地安排每一辆火车的发车时间和路线,确保货物按时抵达目的地。

  “从合肥到德国汉堡,我们的中欧班列只需要12-15天,比传统的海运方式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某物流企业负责人说,这具有极大优势。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合肥中欧班列采取了“定点、定线、定班、定时、定价”的五定模式,确保货物运输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此外,班列还开通了“绿色通道”,对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货物优先安排运输。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5日,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运量已超过5050列,发展成为连接20个国家、170个国际节点城市的“丝路网络”。这些班列不仅为合肥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也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新能源汽车从工厂运来后,会被迅速装载到集装箱和JSQ6车厢中,然后通过中欧班列运往欧洲,或者通过铁路转运到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发往东南亚等地。这种多式联运的模式,实现了“门到门”的国际全程物流服务。

  “我们与公路、港口等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中铁特货上海分公司王经理说,“客户只需要下一个订单,我们就能提供从工厂到海外客户手中的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

  这种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模式,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据测算,合肥新能源汽车出口到欧洲的综合物流成本通过多式联运模式降低了20%以上。

  出厂即是出海

  在派河港站铁路物流基地,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车辆整齐列队“开进”JSQ型商品车专用车厢,仿佛进入一个时空隧道。随后,满载新能源汽车的JSQ列车驶向中欧中亚地区,开启真正的“出海”之旅。

  合肥铁路物流中心与中铁特货共同成立项目运营团队,摸清、破解厂家经由铁路运输的难题,共同设计完成低货位装运汽车辅助设施和高站台平板车辅助对接装车方案,使装运的新能源汽车能够直接开进JSQ型专用车厢,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帮助企业降低了运输成本。

  为了提高货物中转效率,派河港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港口设备,实现了集装箱装卸、堆存、运输的全流程自动化。同时,港口还开通了“无水港”业务,客户可以在合肥本地完成报关、报检等手续,大大简化了出口流程。

  而从合肥港派河港区起运,直达上海海通码头。汽车通过滚装航线抵达上海海通港后,将车辆卸下,通过干支衔接,搭乘国际远洋滚装船舶,发运至全球各地。

  在上海港、宁波港等国际大港,满载合肥新能源汽车的货轮定期起航,驶向全球各大港口。通过铁路、公路、水运的无缝衔接,它们将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全球市场。合肥新能源汽车已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海运网络。

  从工厂下线到抵达海外市场,得益于完善的立体物流网络,合肥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出厂即是出海”的高效流通。

  “这种极速的物流体验,大大提升了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某新能源汽车企业国际部经理说。

  想象一下,远在德国慕尼黑的消费者正在试驾一辆刚从合肥运来的新能源汽车。极速提车体验的背后,也许不乏这样的感慨:“这辆车的性能很棒,最重要的是,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车,这让我非常满意。”

  当又一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载着满满的合肥智造驶向远方,这背后,不仅是一次货物的运输,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一次中国与世界深度互联的见证。

  记者手记:

  从生产车间到全球化市场,合肥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旅,不仅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更彰显了中国物流体系的高效与便捷。

  通过智能制造与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合肥正在打造一种全新的“智造+物流”出海新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让合肥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先机,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合肥造”将通过现代化的物流通道,驶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刘畅刘小容通讯员罗授洲刘海吴鸿运

上一篇:
寒武纪大涨造富:创始人身家两年涨超千亿,牛散浮盈58亿元
下一篇:
加快推动自治区重点REITs项目进程——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赴水发集团开展专题调研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