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专利视角洞察脑机接口技术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8-28

  近日,被誉为中国“六小龙”之一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强脑科技),凭借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利优势,以超13亿美元估值推进新一轮融资,筹备登陆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国外企业也在加速该领域的研发与专利布局。  脑机接口作为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直接交互的前沿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要地,相关专利布局凸显其巨大市场潜力。笔者通过剖析这一领域的专利数据,梳理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脉络与创新图谱,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大方向构筑核心竞争力  我国脑机接口专利技术聚焦设备改进、智能融合、场景应用三大核心方向,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  设备改进方面,我国实现了从侵入到非侵入的全方位创新。脑机接口设备的核心是精准采集和解码神经信号,按侵入程度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三类。侵入式需开颅植入电极,信号质量高但创伤大;半侵入式将电极置于大脑表面,平衡信号质量与创伤风险;非侵入式通过头皮电极采集信号,无创伤、成本低但易受干扰。国内企业在三条技术路线上均有突破。  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脑虎科技)专注侵入式领域,其专利“一种柔性神经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设计应力调控机制,植入前收拢支干减小创伤,植入后释放应力实现电极立体分布,提升神经信号检测的空间覆盖率与精准度,为精准定位癫痫病灶等提供支撑。  博睿康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覆盖半侵入式与非侵入式,其专利“一种脑电装置精确无线同步方法”通过子钟同步与时间戳嵌入,实现多源数据采集精准对齐,为研究大脑认知奠定基础。  强脑科技聚焦非侵入式技术,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残疾运动员借助其研发的仿生手点燃主火炬。该公司利用“一种仿生手的手势锁定方法”专利,通过预设锁定手势解决肌电信号波动导致的操作失误,让“意念控制”落地。  智能融合方面,积极推动 AI赋能技术升级。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的融合推动该领域向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电信号解码、精准控制等环节。  上海阶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机器视觉的电极植入方法及系统”专利,运用图像配准融合技术实现脑分区精准投射,结合目标追踪算法控制电极三维定位,解决电极植入时血管规避与精准定位难题。  天津大学团队的专利“基于深度学习和脑机接口的情绪识别系统”,通过滑动窗口分割、小波变换频段划分等算法,实现情绪准确分类,为认知障碍与情感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量化依据。  上海交通大学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系统”专利,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刺激前后的近红外光谱特征图谱并对比,确保刺激精准定位目标脑区,提升神经调控智能化水平。  场景应用方面,加速推动医疗主导下的多元化拓展。我国脑机接口技术的相关专利中,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占比80%,同时向消费、驾驶等领域渗透。  医疗领域,脑机接口可帮助残障人士通过脑控义肢等实现生活自理;为听力障碍、认知障碍等提供创新治疗方案;在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疾病诊治中潜力巨大。  生活消费领域,可帮助健康人群舒缓压力、实现沉浸式游戏操控等。强脑科技的 Focus 1头环基于“疲倦状态检测方法”专利,实时监测注意力与疲劳度;FocusZen正念舒压系统通过脑电波生成冥想指数,动态调控提示音效,助力科学正念。  智能驾驶领域,可监测驾驶员状态并提醒异常,分析意念指令辅助驾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方法”专利,通过分析脑波信号相似度判断驾驶员状态,实现驾驶状态智能切换,保障行车安全。  校企医协同加速产业化进程  专利布局是全球脑机接口竞争的重要标尺。全球相关发明专利累计7.2万余件,合并同族后有3.3万项专利。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约为1.46万件,美国专利商标局约为0.67万件,韩国特许厅约为0.27万件,日本特许厅约为0.19万件,印度专利局约为0.17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约为0.1万件。  全球趋势上,国外起步早,但2015年起国内年申请量首次反超,并持续保持领先优势,目前已成为全球脑机接口专利申请的核心贡献者,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战略转型。  全球申请量前十的申请人包括天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美敦力(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国内,申请量前十均为高校,而其他国家数据中前十申请人既有高校也有企业,这体现了我国产研融合的创新生态,国内头部企业多源自高校科研产业化,如脑虎科技脱胎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跨领域合作催生协同效应。强脑科技与 DeepSeek、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脑虎科技与华山医院等医疗机构携手,“高校筑基、企业转化、医院验证”模式加速技术产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约0.8万件涉外专利中,前十申请人多为国外企业和机构,我国涉外专利较少,仅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前十,且整体海外布局不足。企业因市场驱动,海外布局动力强于科研机构。我国要增强全球竞争力,需补齐海外布局短板。  从专利视角看,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呈现“数量领先、质量提升、生态完善”态势,在多领域构建起核心竞争力。随着各方协同深化,该技术正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未来,突破技术瓶颈、完善伦理规范后,我国脑机接口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为人类健康与生活方式变革带来深远影响。(郑星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电学发明审查部)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
华勤技术 2025 年中报业绩解读:AI 赋能下的多元业务增长与产业生态拓展
下一篇:
2025智博会将举行11场产业对接活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