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万亿级盛京银行今日正式退市/东北城商行“巨无霸”挥别港交所:从恒大危机到国资接管的十年嬗变
发布时间:2025-08-28

  一、退市时间线:资本博弈与风险出清的十年轨迹

  (一)恒大入主阶段(2016-2019年):股权集中与资源倾斜

  2016年,中国恒大集团旗下南昌恒大名都实业有限公司斥资140亿元,通过受让股份方式获得盛京银行17.28%的股权,一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在此背景下,恒大集团开始向盛京银行派驻核心管理人员,其中邱火发、朱加麟等人进入银行管理层,深度参与经营决策,这一举措为后续银行资源向恒大系倾斜埋下伏笔。

  2019年,恒大集团进一步追加投资,以认购内资股的方式增持22亿股,使其在盛京银行的持股比例大幅提升至36.4%,股权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伴随股权结构的变化,盛京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倾向性,大量资金流向恒大系关联企业。据公开信息梳理,在此期间,盛京银行对恒大系单家企业的风险暴露规模超过1550亿元,银行的经营发展与恒大集团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二)国资接管与风险处置阶段(2021-2023年):危机应对与股权更迭

  2021年,恒大集团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其对盛京银行的影响迅速显现。为防范金融风险扩散,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沈阳市国资委旗下的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采取果断措施,分两次出手受让恒大集团所持有的盛京银行19.93%股权,交易总金额达110亿元,国资力量开始介入盛京银行的股权结构调整。

  2022年9月,恒大集团剩余持有的12.82亿股盛京银行股份(占总股本比例14.57%)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最终由沈阳市7家国有背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以73亿元联合竞得。此次交易完成后,恒大集团彻底退出盛京银行的股权结构,国资全面接管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后续风险处置奠定了股权基础。

  2023年9月,为有效化解不良资产风险,盛京银行与辽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向其出售规模达1760亿元的不良资产包,该资产包中包含大量与恒大集团相关的关联贷款。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的支付方式采用15年期专项票据,票据年利率为2.25%,通过这种方式,盛京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不良资产对当期经营的压力。

  (三)退市终局(2025年8月):全面要约与市场退出

  2025年8月,在前期国资整合的基础上,盛京金控联合其他7家国资企业发起全面要约收购,计划收购盛京银行剩余全部股份。其中,针对H股的收购价格为每股1.30港元,内资股为每股1.20元人民币,此次收购总代价约为66.52亿元,较银行停牌时的股价溢价15.79%。随着全面要约收购的完成,盛京银行正式从资本市场退市,结束了其在港股的上市历程。

  二、退市核心动因: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一)资本市场边缘化:融资功能基本丧失

  从市场流动性来看,在退市前的近90个交易日里,盛京银行H股的日均成交量仅占流通股总量的0.0025%,交投极度清淡,股票的流动性几乎枯竭。这种状况使得银行通过股权市场进行融资的功能完全丧失,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补充和业务拓展。

  从估值表现来看,退市前盛京银行的市净率已跌至0.13倍,较2014年IPO时的发行价7.56港元累计下跌幅度达83%,不仅远低于同期港股市场城商行的平均估值水平,也反映出市场对其资产质量和经营前景的担忧,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吸引力持续下降。

  (二)业绩持续恶化: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双承压

  在盈利方面,2024年盛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5.77亿元,较2019年的业绩峰值大幅缩水59%;同期净利润为6.21亿元,仅为2017年净利润的8%,盈利规模呈现断崖式下滑,持续盈利能力受到严峻挑战。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末,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2.68%,超过银行业平均不良率1.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也攀升至4%,潜在风险敞口较大。其中,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率高达3.66%,反映出在房地产市场调整背景下,相关业务风险加速暴露,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巨大。

  (三)政策约束与成本压力:经营空间持续收窄

  受市场利率下行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盛京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至0.80%,已接近监管红线,利息收入空间被严重压缩。同时,成本收入比攀升至64.28%,大幅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薄弱,进一步侵蚀了银行的盈利空间,经营压力持续加大。

  三、反腐风暴:治理失效与监管追责的深层剖析

  (一)高管层“塌方式腐败”:风控体系形同虚设

  原董事长张玉坤在2016-2019年任职期间,违规批准向恒大集团发放千亿级关联贷款,未严格执行关联交易管理规定和风险控制要求,其行为已涉嫌受贿,目前已被立案审查。

  原行长李富民在2019-2021年担任行长期间,在授信审批环节为恒大系企业谋取不当利益,通过违规操作使得大量资金流向关联企业,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严重违反了银行业监管规定和职业道德准则。

  2023年曝光的女行长案件中,据相关信息披露,其涉嫌在任职期间为恒大集团违法放贷2700亿元,并从中收受巨额回扣(具体金额有待司法机关进一步确认)。该案件的暴露,充分反映出当时盛京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已全面崩溃,内部治理存在严重缺陷。

  (二)恒大操控治理结构:银行沦为“提款机”

  恒大集团通过派驻高管等方式,逐步控制了盛京银行的信贷决策等核心经营环节。在2019-2021年期间,盛京银行向恒大系企业输血超过325亿元,银行的经营活动严重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定位,沦为恒大集团的融资工具,这种被操控的治理结构为后续的风险爆发埋下了重大隐患。

  (三)薪酬乱象与国资整顿:治理重构的开端

  在2016-2017年期间,盛京银行存在明显的薪酬乱象,时任市管干部刘彦学等3人违规领取超额薪酬共计1892万元,后续已被监管部门勒令退回。2023年,为彻底扭转治理混乱的局面,盛京银行进行了管理层“大换血”,具有国有大行背景的高管孙进、柳旭接任,标志着国资主导下治理重构的正式启动。

  四、风险化解路径:地方AMC参与的金融工程实践

  (一)1760亿元不良资产剥离:缓释短期压力

  辽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定向票据的方式承接了盛京银行的潜在问题资产,涉及本金1544亿元。该票据期限为15年,年利率2.25%,通过这种资产剥离方式,盛京银行短期内的拨备压力得到有效缓释,资产负债表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不过,这一处置方式也存在争议。由于票据期限长达15年,且其偿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地方财政信用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些不良资产的长期回收存在较大变数,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二)资本补充依赖外部输血:内生能力不足

  2023年,辽宁省通过发行150亿元专项债的方式,向盛京银行注入资本金,以增强其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这一举措反映出银行在经历前期风险事件后,内生盈利能力已基本丧失,难以通过自身经营积累实现资本补充,对外部资金支持存在较强依赖。

  五、区域金融格局重塑:东北银行上市阵营的持续收缩

  近年来,东北地区银行上市阵营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2024年4月,锦州银行在资本市场退市,由辽宁金控接手;2025年7月,九台农商行完成退市,吉林金控以32亿元收购相关股权;2025年8月,盛京银行退市,由盛京金控等8家国资企业以66.52亿元收购剩余股份。

  目前,东北地区仅剩哈尔滨银行仍维持上市状态,但其股价已跌至0.435港元,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样十分薄弱,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支持业务发展,东北区域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持续下降。

  六、未来挑战:区域化生存与治理重建的双重考验

  (一)战略收缩定位:聚焦区域市场

  退市后的盛京银行明确“不再寻求A股/H股上市”的战略方向,将业务重心聚焦于东北本地市场,目前其89%的营收来自东北地区。同时,银行计划整合4家村镇银行,推动“村改支”(村镇银行改制为支行),以优化基层网点布局,提升对区域基层金融服务的覆盖能力,但如何在区域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重要课题。

  (二)治理能力待考:历史包袱与风险迁徙

  尽管经过一系列风险处置,恒大集团遗留的资产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例如涉及广汇集团的股权质押纠纷等问题仍需妥善解决。此外,在区域经济下行压力下,需警惕风险在不同业务板块和客户群体间的迁徙,对银行的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行业警示意义:中小银行转型的路径思考

  盛京银行的退市案例,反映出港股市场对区域性银行存在一定的估值歧视,也暴露了中小银行在股权结构、治理机制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短板。这一案例可能会推动更多中小银行在面临类似困境时,选择“国资收购+退市”的模式,以剥离历史包袱,实现轻装转型,但转型效果仍需时间检验。

  退市不是终点,改革才是出路

  盛京银行的十年资本历程,是金融资本与地方经济深度捆绑的一个典型样本。从恒大集团野蛮扩张背景下的牺牲品,到国资主导下的风险出清,其退市本质上是东北金融生态一次“刮骨疗毒”式的调整。

  未来,盛京银行能否真正转型为“服务区域经济的银行”,取决于三个核心变量:一是历史包袱的化解进度,能否有效处置剩余不良资产,彻底摆脱历史风险的束缚;二是治理结构的市场化重构,能否建立健全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避免再次出现内部人控制或被单一主体操控的局面;三是东北振兴的产业基础再造,区域经济的持续向好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若这三个方面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即便实现退市,银行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数据来源:盛京银行公告、沈阳市国资委文件、港交所披露信息、金融监管统计数据及公开司法记录。

上一篇:
光伏组件五巨头全线亏损,“出货王”晶科能源也亏了29亿
下一篇:
通辽工业“稳中求进”: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7.6%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