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储能竞争从“卷价格”转向“卷价值”
发布时间:2025-08-28

  

  “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新型储能具备刚性需求”“储能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以抽水蓄能为主导的储能体系,逐渐向技术多元化、应用场景细分化的方向加速转型”……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五五”时期,在市场需求的持续驱动下,新型储能的绿色价值将进一步释放,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活力也将全面迸发。

  ■■产业技术蓬勃发展

  “中国储能产业‘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1.3GW,首次突破100GW,是‘十三五’时期末的32倍。今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23.03GW/56.12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164.3GW,同比增长5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抽水蓄能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标志着新型储能实现历史性跨越。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技术创新方面,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关键技术也进一步实现商业化应用,重力液态二氧化碳等一些创新技术也在不断落地。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规模163GWh,同比增长246%,涉及出海企业超50家,业务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当前新型储能市场正迎来需求集中爆发期,其热度不仅体现在数据激增上,更渗透到产业结构、产品迭代与实际应用的各个维度。

  从应用结构的巨变可见一斑。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已从用户侧主导(占比35%)转向独立储能主导,独立储能占比飙升至55%。这一结构性跨越背后,是市场对储能独立价值的认可与需求的集中释放。

  记者注意到,储能市场格局的三大特征进一步印证需求的旺盛态势:一是项目大型化趋势极为显著,百兆瓦级以上项目同比增幅高达75%,大项目密集落地直接反映出规模化储能需求的井喷;二是地域分布呈现高度集中性,前十省份合计装机占比超80%,其中西部六省的强势表现,凸显出新能源基地与储能配套的刚性需求;三是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前十家业主合计占比接近50%,以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加速布局,成为拉动市场需求的核心力量。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储能系统中标规模同比激增264%,达到86.2GWh,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

  需求旺盛直接驱动产品端的快速迭代。陈海生透露:“今年上半年仅新产品就推出300多款,大容量、大功率已成为储能产业硬性竞争指标。”从280Ah到600Ah,电芯容量的升级周期不断压缩,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加速技术落地,500Ah及以上储能产品是否能成为市场主流,还有待市场检验。

  在实际应用中,储能的需求价值被推向新高度。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为570小时,同比增长超过100小时。尤其是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充分发挥出“超级充电宝”的作用。徐梓铭介绍:“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山东、云南等省先后开展全省新型储能电站集中调用,调用同时率达95%以上。”

  ■■仍面临三重“成长烦恼”

  尽管储能产业正以迅猛态势崛起,但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仍面临着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技术瓶颈突出、标准体系不健全的三重“成长烦恼”。

  其中,电力市场机制问题是当前最突出的制约因素。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尽管蒙西、甘肃等地已进入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阶段,但多数西部地区储能参与现货市场的规则设计仍停留在试点层面,辅助服务市场品种对储能的开放程度不足,储能的容量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直接导致项目经济性难以独立支撑。

  与此同时,标准体系与风险管理短板也不容忽视。虽然中国首部储能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今年8月正式实施,但从行业整体看,覆盖储能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规范化进程。

  针对这些挑战,业内普遍认为需从政策市场协同、技术创新引领、标准安全筑基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为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是关键突破口。徐梓铭建议,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新型储能“十五五”实施方案,推动其在新能源大基地、电网替代性储能、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多元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二是完善储能参与市场的机制,加快推动储能全面融入各类市场交易,充分释放其调峰、调频、备用等多重价值,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引导产业竞争逻辑从“比价格”向“比价值”转变,倒逼企业聚焦技术升级与服务优化。

  业内普遍预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230—290GW。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和标准安全等核心难题。

  展望“十五五”,陈海生认为,新型储能市场将逐步转向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行业将深度挖掘储能的绿色价值,通过科学规划与统筹布局,在零碳园区、绿电资源开发等领域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丰富商业价值实现路径。随着容量机制建设进一步加速,新型储能将获得稳定的价值回报渠道,推动产业竞争从“卷价格”向“卷价值”转变,最终完成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跃升。

来源:中国能源网
编 辑:徐悉

  

上一篇:
同仁堂科技:营销改革激活渠道动能
下一篇: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出炉,传递哪些信号?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