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穿越周期,储能行业的“成人礼”还好过吗?
发布时间:2025-08-28

  近期,储能上市公司相继披露了2025年中期报告。

  报告里的数据背后,是不同企业的分化轨迹:有的稳步提升盈利能力,有的依旧在成本与夹缝中徘徊。但无论走势如何,都在共同揭示一个行业现实——储能的市场依旧广阔,然而不确定性也在累积。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让市场化的考验提早到来;海外订单增长,但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无法忽视;技术更新的速度正在加快,落后则意味着被淘汰;反内卷呼声强烈,而行业内部的价格竞争仍未真正缓解。

  储能已经走过了政策驱动的早期阶段,正进入市场驱动的下半场。半年报不仅是对上半年业绩的总结,更是一份行业体检报告。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储能企业如何穿越周期,找到真正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将决定它们在未来格局中的位置。

  财报里的储能

  宁德时代

  7月30日晚,宁德时代披露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净利率18.09%。在收入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利润仍然保持强劲。

  

  动力电池依旧是公司的支柱业务,半年内贡献营收1315.73亿元,占比近74%。根据SNE Research数据,今年前5个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达38.1%,较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

  储能业务则成为关注焦点。财报显示,上半年储能营收284.65亿元,同比略降1.47%,但毛利率升至25.52%,比去年同期提升18.21个百分点。即便收入端出现小幅波动,储能产品的盈利能力却在迅速改善。

  在海外,公司营收612亿元,同比增长21.14%,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今年5月宁德时代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募资410亿港元,其中九成将投向匈牙利工厂。全球化的资本和产能布局,正在成为公司保持优势的另一条护城河。

  亿纬锂能

  8月21日晚间,亿纬锂能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81.7亿元,同比增长30.06%;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亿元,同比下降24.9%。扣非归母净利润11.5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82%;基本每股收益0.78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5%。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二季度单季营收突破15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拆分来看,动力电池营收127.48亿元,同比增长41.75%,毛利率提升至17.6%;储能电池营收102.98亿元,同比增长32.47%,但毛利率降至12.03%,同比下降2.32个百分点。

  出货量方面,公司上半年动力电池出货21.48GWh,同比增长58.58%;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02%,全球市占率升至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

  海外扩张也在加速。马来西亚工厂今年2月实现首颗小圆柱电池下线,预计明年初部分产能可量产,用以支撑全球交付。

  科陆电子

  8月15日,科陆电子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连续四年亏损之后,科陆电子在2025年上半年终于扭亏。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967.11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同比增幅超过五倍;扣非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233%。

  

  储能业务是关键驱动。上半年营收12.82亿元,同比增长177%,占总营收近一半。对比来看,智能电网业务收入12.54亿元,同比下降9.17%,占比不足五成。这意味着,公司业务结构已出现转变。

  订单层面,科陆电子报告期内先后中标中广核新能源2025年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中船风帆350MWh框架采购、绵阳港青200MWh储能系统采购等项目,新开拓希腊、捷克、波兰等市场,产品覆盖电网侧储能及工商业储能。

  上半年,公司全栈自研的AquaC2.5新一代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实现大规模发货,是该新一代储能系统的首次商用实践。

  科陆电子称,业绩驱动因素主要来自行业发展推动、客户需求推动、公司内部管理的精细化运作、核心竞争力或服务能力提升带来的商业机会等。

  储能下半场:空间与风险并行

  2025年上半年,储能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仍有亮点,另一方面挑战也不容忽视。企业财报显示,部分公司营收和利润有所增长,但整体环境和内部压力正在考验企业的战略应对能力。

  在政策层面,中国“双碳”战略以及欧盟“绿色协议”等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措施的推动下,储能系统在多个领域的部署加速,全球储能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25 年上半年,市场更是呈现“核心市场提质、新兴区域放量”的双轮驱动特征。

  市场需求依旧旺盛。国内“新能源全面入市”、容量补偿等政策带来了一轮装机高潮。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达 21.9GW/55.2GWh,同比增长69.4%(功率)/76.6%(容量)。“5.31”节点甚至引发了装机量同比三倍的跳升。

  海外市场同样强劲,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226GWh,同比增长近一倍。

  

  然而,不确定性也在积累。136号文取消光伏、风电项目的强制配储,让储能企业不得不面对市场化抉择。零碳园区、分布式项目依旧需要储能,但具体配储比例和项目规模,已经从“政策刚需”转向“经济测算”。这让储能的市场机会更灵活,也更苛刻。

  海外业务在增长的同时,也受到地缘政治的制约。关税、补贴、出口管制,随时可能改变企业的订单兑现节奏。对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竞争的考验不仅在于技术和成本,还在于能否建立稳健的供应链和合规体系。

  与此同时,技术迭代的速度进一步拉高了行业门槛。锂电仍是主流,但钠离子、固态等路线已经进入商业化探索。客户对效率、安全和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发如果跟不上,意味着在未来的竞争中被动。对企业而言,利润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平衡,成为一场持久战。

  

  行业内部竞争压力并未减轻。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反内卷”政策,但市场中的价格战依旧存在,部分项目利润被压缩至极限。短期来看,企业如何保证盈利的同时避免盲目扩张,仍然是个现实问题。反内卷的效果能否真正落地,还需要时间验证。

  在机遇与挑战之间,储能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政策驱动的红利期正在退场,市场驱动的逻辑正在显现。企业能否在政策松绑、海外风险、技术加速和价格竞争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将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位置。

上一篇:
比亚迪海豹06GT智驾版新增两款双色车身
下一篇:
“无锡智造”参建!亚洲首个跨境输电项目投运!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