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向“高”处立 向“特”处行——海安一批制造企业“逆势踩油门”拼抢市场
发布时间:2025-08-28

  新签约并注册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37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个,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个,6个省重大项目全部开工、51个南通市重大项目开工48个,项目建设继续保持全市前列……这是本报记者上周在海安采访时获知的一串上半年项目建设数据。  猛攻三季度,干出加速度,海安市上下全力以赴抓项目热情不减。在当前经济“紧环境”中,一些制造企业没有“刹车观望”,而是“逆势踩油门”,实施二期、三期,甚至四期项目,用创新重构生产要素性价比,全力拼抢市场。他们的做法与成效,或给同行带来一些启示。  弘盛四期:转型升级中挖掘潜能  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一辆辆铲车举着一吨重的成品袋子,从仓库往大货车开去。公司生产总监梁万志笑着给我们出了道算术题:“每天出厂锦纶切片等产品1300吨,一车一个集装箱,每箱装22吨,你说得多少车?”  2012年11月,弘盛新材料落户海安,一期工程总投资近2.5亿元,二期项目于2018年9月投产,如今四期项目的最后一幢楼已经封顶,将承载再生尼龙的生产任务。10多年来,该公司一直走在追加投入的路上,计划布局19条生产线。目前,已有9条投产,2条在安装,8条在设计和酝酿中,明年年底将全部投用。  正在安装的两条生产线是升级版的设备,计划明年2月投产。一条采用国内方案,主要生产薄膜、工业丝、帘子布等系列产品,另一条则使用进口设备,侧重高端的服装面料等生产。这两条生产线的优势还在于对工艺进行优化。原来的单线产能100吨,而新上的升级版达到200吨,用电能耗也较原来下降了10%。  弘盛新材料扩大产能的主要原因是紧盯市场,不断地转型发展。“我们专注于锦纶切片,它具有耐磨、亲水性等特点,用于服装面料舒适度会更好。”梁万志说,目前,全球涤纶产能约6000万吨,而锦纶仅约800万吨,在替代原有市场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  目前,弘盛新材料的体量在行业内已跻身前三,属于切片领域的头部企业。去年,弘盛新材料实现销售额约50亿元,今年预计同比增长20%。  【启示】当前经济承压下,与其被动收缩,不如锚定细分领域潜在需求,以滚动式投入强化供应链自主权。制造业的“稳”不靠“守”,而是“转”,唯有以转型升级提升要素效率,以市场洞察捕捉替代机遇,才能在周期波动中把规模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  威尔曼三期:市场研判中做大蛋糕  江苏威尔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机智能交互系统控制项目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下月初开始设备安装。  威尔曼科技扎根海安20多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电梯智慧交互的国际化公司,为客户提供人机界面、智能楼宇、多媒体、按钮等系列产品。该项目为三期项目,总投资5亿元,将以深加工玻璃作为新型材料,取代之前电梯用的不锈钢板材。  受房地产等影响,整个电梯行业的进展异常艰难,但威尔曼科技精准研判市场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客户需求,毅然逆势而行,新上三期扩建项目。  “早在多年前,公司就注意到,靠同质化的低效竞争,产品的品质就会下降,企业的发展注定难以为继;靠销售价格的内卷,企业没有足够利润,不足以也没有精力研发新的产品,企业注定走不远。”公司副总经理顾群说。  威尔曼科技是国家级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运用玻璃材料做深加工,增加客户的选择余地。以往的同类型产品为了展示个性化或装修的豪华性,往往会用到钛晶材料,在日常清洁维护过程中会产生雾化现象,而玻璃非常耐磨,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我们通过研判市场后得出的结论。”在公司产品展示厅,顾群说,目前,每年订单达到30万套。销量上去了,产量跟不上,于是就有了扩建的计划。  【启示】跳出同质化价格战,通过材料创新重塑产品价值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市场永远不缺需求,缺的是精准对接需求的供给。企业要在下行周期中破局,更要以显微镜般的洞察力捕捉用户隐性痛点,用差异化创新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将萎缩的“市场蛋糕”重新做大。  浩驰三期:技术迭代中扩大规模  海安浩驰科技有限公司的三期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计划11月底前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年初启动建设。  浩驰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功能性薄膜研、产、销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辆玻璃、飞机机窗、智能建筑玻璃等领域,替代普通的平板、红外吸收和钢化等玻璃产品。  三期项目为智能仓储中心与研发中心,主要承载企业降本增效和技术突破的“双引擎”使命。“智能仓储中心将引入无人叉车等智能设备,在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降低产品损耗,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运营成本下降;研发中心将为持续创新提供更强硬件保障,同时支撑现有技术成果的迭代优化。”公司常务副总林春辉介绍,公司的技术水平领先行业至少两年,三期项目将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  浩驰科技的技术迭代不断结出硕果。前不久,公司联合南京大学研发的新型智能变色控温节能自清洁薄膜成功入选江苏省“三首两新”首批次新材料名单。该创新产品采用复合功能设计,既能应用于汽车玻璃,又可完美贴合车身,为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痛点提供了全新方案,可将汽车空调降温时间从10分钟大幅缩短至3分钟以内。  “目前,我们已与比亚迪、大众等主流汽车品牌及建筑领域批发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公司董事长王作章说,新型功能性薄膜的年产能将提升至1.3亿平方米,不扩建难以完成订单了。  【启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单纯规模扩张已不足为继,唯有让每平方米厂房承载更高科技密度、每度电创造更多专利价值,才能以“硬实力”锁定重要客户。技术迭代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的“必答题”,唯有把产学研协同做深,才能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同频。  本报记者赵勇进本报实习生蔡赟杰  本报通讯员梅丛婧魏钦翠  [编辑:  姚沁辰  ]

上一篇:
浩物股份: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43万元 同比扭亏为盈
下一篇:
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中国平安兼职代理人数量超100万 将成寿险业务核心引擎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