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AI大模型全景分析,读这一篇就够了!
发布时间:2025-08-27

  人工智能大模型全景分析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AI 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规划,为AI大模型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端侧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模型产业的应用落地将进一步提速。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驱动力,AI大模型广泛赋能我国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打开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推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制造前沿』本文将从定义、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应用场景及区域布局等维度全景分析AI大模型。了解大模型,读这一篇就够了!

  一、产业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大模型指参数量超10亿、具备跨任务泛化能力的深度学习模型(如NLP、CV、多模态),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复杂任务处理。

  ●分类方式:

  按输入类型:语言大模型(NLP)、视觉大模型(CV)、多模态大模型。

  按应用层级:通用大模型(L0)、行业大模型(L1)、垂直场景大模型(L2)。

  二、发展历程

  大模型的发展遵循“架构突破→规模扩张→应用爆发”的路径,可分为四个阶段:

  1.技术积淀(2017年前)

  主要依赖RNN/LSTM架构处理文本,存在计算效率低、难以处理长文本等瓶颈。模型规模较小,多为特定任务训练。

  2.范式开创(2017-2018)

  - 2017年:Google提出Transformer架构(核心是自注意力机制),解决了并行计算和长程依赖问题,成为所有大模型的基础。

  - 2018年:OpenAI发布GPT-1,Google推出BERT,确立了“预训练+微调”的新范式,大幅提升多项任务性能。

  3.规模竞赛(2019-2022)

  -研究显示,扩大模型规模(数据、参数、算力)能显著提升性能。

  - GPT-3(1750亿参数)展现了惊人的上下文学习和“涌现能力”,推动千亿级模型竞赛。

  -开源模型(如BLOOM、LLaMA)兴起,促进生态繁荣。

  4.应用与智能体时代(2022年至今)

  - ChatGPT(基于GPT-3.5)通过RLHF技术实现对齐人类意图,引爆全球AI应用浪潮。

  -多模态成为核心:GPT-4等模型融合图像、文本等多维度信息。

  -重心转向智能体(Agent):模型能自主规划、调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

  -开源(DeepSeek、LLaMA)与闭源(GPT-4、Gemini)模型共同推动技术民主化与商业化。

  三、产业链全景

  大模型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基础层、模型层、应用层三大核心层级,以及贯穿各层的支撑服务。

  图/大模型生态关键要素

  来源:大模型 2.0 产业发展报告

  图/产业链图谱

  来源:亿欧智库

  01基础层(The Foundation Layer)

  定位:整个产业的“卖水人”和“军火商”,提供训练和运行大模型所必需的底层资源。在大模型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算力、算法和工具是大模型发展的基础和支撑。AI训练芯片(英伟达/华为昇腾/寒武纪)、存储芯片、服务器集群,占大模型成本40%以上。

  ●算力(硬件)

  算力是大模型落地的物质基础,大模型对算力的强需求推动异构算力技术发展。据预测,2022-2027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3.9%,同期通用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 16.6%。我国智能算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超过通用算力增加速度。

  - AI芯片:提供训练和推理所需的计算能力。如英伟达(NVIDIA)的GPU(A100/H100)、AMD(MI300X)、英特尔(Intel)等。

  -国产算力: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信息等。

  -智算/超算中心:提供大规模集群算力服务。

  ●数据(燃料):

  训练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模型训练的成本与结果。随着市场对大模型能力要求的不断增加,对高质量、精细化、定制化的数据需求日益凸显。推动构建高质量数据的同时要加强数据治理。从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的数据治理工作面临着数据量庞大、数据种类繁多、数据管理效率低的挑战,目前尚未出现通用、可靠的数据管理工具,数据治理仅是企业的单兵作战。同时,加强数据治理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的迫切需要。

  -数据集:多模态、高质量的专业数据集提供商。

  -知识库:行业知识库、语料库的构建与治理。

  ●算法

  算法是大模型的骨架。当前大模型的主流架构仍是Transformer,其推理过程的无法解释性与结果的不可控性无法得到完全解决,未来融合检索增强生成(即RAG)+知识图谱的架构或将成为新潮流。

  图/ LLM 进化图

  ●云服务(平台):

  -公有云:AWS, Azure, Google Cloud,阿里云,腾讯云等提供成熟的AI开发平台和算力租赁服务。

  -私有化部署:为政企客户提供本地化的算力解决方案。

  02模型层(The Model Layer)

  定位:产业的核心引擎,通过算法创新和训练,产出基础模型。

  ●通用大模型:

  通用大模型(General-Purpose Large Language Model)是一种通过在海量数据上训练、拥有庞大参数规模(通常达数十亿至数万亿)的底层人工智能系统。它基于Transformer架构,掌握了语言、知识及逻辑推理的通用能力,无需针对特定任务重新训练,即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完成各种开放域任务,如问答、创作、代码生成和数据分析,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发展的核心引擎。

  受到 GPT的冲击,不少科技巨头企业均尝试以其自身的优势,构建通用大模型。各家通用大模型在训练数据、参数量、训练框架、任务能力等方面互相比拼整体向更大参数、更高精度、更强能力方向发展。

  -闭源阵营:OpenAI(GPT系列)、Anthropic(Claude)、Google(Gemini)、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通过API提供服务,追求极致性能。

  -开源阵营:Meta(Llama系列)、Mistral AI、DeepSeek(深度求索)、智谱AI(GLM)、百川智能等。推动技术民主化和生态创新。

  ●行业/垂直大模型:

  行业大模型是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大量专业领域数据(如医疗、金融、法律或工业知识)进行深度训练和优化而形成的垂直化AI模型。目前,制造、金融、医疗、游戏、法律、交通等行业均凭借各自独特的场景需求,搭建了行业大模型。这些行业大模型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和满足行业的特殊场景,为行业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科大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恒生电子(金融大模型)等。

  ●模型即服务(MaaS):

  模型即服务(Model-as-a-Service, MaaS)是一种云计算服务模式,它将训练好的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大模型)通过云端平台以API(应用程序接口)或特定工具的形式提供给开发者与企业用户,使其无需自行构建和维护昂贵的算力基础设施及技术团队,即可按需调用、集成并付费使用先进的AI能力,从而快速实现业务智能化升级。是模型层主要的商业化模式。

  03 应用层(The Application Layer)

  定位:产业的价值出口,将模型能力与具体场景结合,直接面向用户或企业解决问题。

  ● To B (企业服务):

  -办公与效率:微软Copilot、金山办公WPS AI、钉钉/企微AI助手、Notion AI等。

  -金融:智能投顾、风险控制、量化交易、智能客服。

  -工业与制造:AI质检、生产流程优化、预测性维护。

  -医疗:辅助诊断、医学影像分析、新药研发。

  -教育:个性化学习助手、智能批改、虚拟教师。

  ● To C (消费者应用):

  -聊天与陪伴:ChatGPT、Claude、豆包、文心一言App等。

  -内容生成(AIGC):Jasper(文案)、Midjourney(绘画)、妙鸭相机(照片)、Suno(音乐)等。

  -搜索与信息获取:New Bing、Perplexity、360AI搜索。

  -智能体(Agent):能够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AI,如自动订机票、规划行程等。

  04支撑服务(Supporting Services)

  定位:贯穿全产业链的“润滑剂”,提升产业效率和安全性。

  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保障措施,合规标准的建立是其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推进过程中,数据、模型、应用的安全保障必须全面到位,同时伦理治理亦不容忽视,只有确保价值对齐,大模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服务:数据清洗、数据标注、合成数据生成。

  - MLOps:帮助企业高效地开发、部署、监控和维护AI模型生命周期。

  -安全与合规:

  -内容安全:识别和过滤有害内容。

  -模型对齐(Alignment):使模型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和意图。

  -审计与评估:对模型的性能、偏见、安全性进行第三方评估。

  大模型产业链已形成“基础资源-模型能力-场景渗透”的完整闭环,2025年竞争焦点从参数规模转向场景渗透率与推理成本控制。

  四、市场前景

  大模型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无论是全球企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趋势,还是国内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的增长态势,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据 2024 年C 预计,到2028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将实现翻倍增长,2024-2028年内以29.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攀升至 6320亿美元。企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国内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持续上升,预计到 2028 年 AI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 211 亿元,未来大模型解决方案将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注入新活力。

  企业对大模型的应用需求快速升温,大模型在诸多行业逐渐落地应用,形成了以头部企业和头部场景为引领的头雁效应。根据2024年公开的大模型中标信息统计显示,中标项目数量和金额是2023年的十倍之多,且项目数量平均每月以 40%的速率增长。从采购方企业看,近六成为大型央国企,以运营商、金融和能源三大行业为主中标项目金额超过总金额的一半。从场景分布看,高附加值场景更为集中,大模型应用场景呈现微笑曲线分布,“两端快、中间慢”特征明显。在研发设计、营销运营等高附加值场景率先发力,该类场景的应用价值更加明确,可有效减少人力投入,实现降本增效,而中部的生产制造等低附加值场景因落地路径不清晰、投入产出不明确等因素但这也恰恰是大模型落地应用的蓝海。

  图/ AI 应用产业链分布图

  来源:中国信通院

  五、竞争格局

  全球 AI技术呈现多极化竞争态势,美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型模型研发与政策扶持争夺主导权。如,美国企业 OpenAI、谷歌和 xAI公司持续推出 GPT、Gemini及 Grok 等系列模型,提升多模态能力与计算效率;中国企业月之暗面的 Kimi、字节的豆包腾讯的混元以及阿里的通义系列等模型表现出显著竞争力,尤其是深度求索公司 DeepSeek发布的开源模型以高性价比引发关注;法国 Mistral 公司推出高速生成的开源助手 Le Chat成为“欧洲之光”。与此同时,各国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如美国"星际之门"项目计划投资5000 亿美元建设 AI基础设施,欧盟则通过"投资人工智能"倡议调动 2000 亿欧元推动超级工厂建设。

上一篇:
贵安新区 “算”出吸引力 聚“链”焕新机
下一篇:
小米新系统突然官宣:8 月 28 发布,首批机型公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