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自贸区债开辟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7

  日前,中国银行成功完成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定价发行,实现全球首单自贸离岸债落地。该债券发行主体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发行规模为5亿元,遵循发行端、投资端“两头在外”的原则,发行主体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走出去”的优质、高信用评级中资企业,投资人包括自贸区及国际投资者。对此,大公国际国际合作部邢磊表示,这标志着中国自贸区债市场步入发展新阶段。自贸区债市场的优化升级兼具拓展优质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渠道与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双重价值,其既可为“走出去”的优质中资主体开辟高效跨境融资渠道,又能显著扩充离岸人民币资产池,更可通过推进离岸人民币外循环的构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向纵深发展。

  自贸区债又称“明珠债”,是一种介于“熊猫债”与“点心债”之间的可筹集本、外币多种货币资金的跨境债务融资工具。自贸区债发行人包含区内、境内和境外企业或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发行对象为已开立自贸区账户(FT账户)的境内外机构、已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NRA账户)的境外机构。

  早在2016年,上海市政府发行30亿元自贸区债,标志着中国自贸区债市场正式开启,但因自贸区债发行制度规则与境内债有重叠、投资人资质限制等因素,后续发展有所停滞,直至2019年南京东南国资发行10亿元企业自贸离岸债,市场才逐步进入扩容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中国自贸区债累计发行债券179只,发行规模18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00亿元),涉及发行主体135家。

  自贸区债市场的新发展在完善监管制度、改善再融资环境的同时,将有力驱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升级。邢磊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在于构建离岸市场的投融资闭环,自贸区债券的优化有望加速这一闭环的形成。近年来,伴随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系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其应用场景也加速向资本项下延伸。为增强离岸人民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央行与财政部已在香港通过央票和国债发行构建人民币资产收益率曲线,为离岸资产定价奠定基础。然而,仅靠主权债券难以满足国际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和配置需求,离岸人民币要实现真正的外循环,亟需一个兼具深度与活力的优质资产池支撑。

  自贸区债依托上海FT账户体系与跨境清算基础设施(CIPS),为国际资本提供了高效、透明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在资产供给端,其通过严格筛选具备“一带一路”境外基建项目的优质央企、国企,使人民币深度嵌入共建国家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融资体系,实现从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关键储备和支付货币的跃迁。在资金供给端,通过自贸区债投资配套政策的规范升级,规范离岸人民币认购,杜绝境内资金套利回流。预计后续强化“两头在外”的自贸区债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自贸区债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结合将推动构建“离岸资金认购离岸债券”的外循环体系,推动人民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投资的锚定货币。

  此外,邢磊还强调了信用评级在自贸区债市场建设中重塑资产定价秩序的重要性。

  此次自贸区债市场优化,重点在于离岸人民币资产池建设和加强离岸人民币对共建“一带一路”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配套升级将推动人民币资产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定价”。首先,可推动建立人民币资产的独立定价标准。自贸区债凭借其“在岸的离岸债”这一独特属性,可依托本土评级机构构建核心定价基准,通过合理量化跨境相关风险及主体偿债能力,为离岸人民币资产提供全球投资者认可的客观定价框架。其次,可提升人民币资产风险定价的话语权。自贸区债市场扩容将驱动中资评级行业的制度性改革与国际化进程,推动中资评级行业从初期与国际机构协同,逐步转向独立输出符合中国逻辑的风险评价体系,从而确立中资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评级话语权及定价标准。再次,可优化资产配置效率并为衍生品市场提供定价锚点。中资评级机构依托本土优势对自贸区债所做的评级能够有效降低跨境信息的不对称性,消除因国别风险偏见导致的人民币资产风险溢价扭曲,精准引导资本流向优质发行主体。同时,近年来,中资评级机构加速国际化布局,但要更好地配合自贸区债市场优化升级,仍需在技术实力提升、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开发建设等方面深化拓展,提高跨境服务能力。

上一篇:
物流企业竞速跨境电商赛道
下一篇:
菏泽|全国电商大咖“菏泽论剑”迸发澎湃动能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