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锂电项目终止/延期频发!
发布时间:2025-08-27

  当江苏国泰相关项目土地交付成为“拦路虎”,当道氏技术18.67%的工程进度暂时“冻结”……近期,锂电行业正经历着比价格战更残酷的生存考验。

  2025年6-8月,锂电行业多家知名企业相继按下其重点项目的“暂停键”,甚至是“终止键”。在数百亿投资款转向的背后,或是技术纷争与扩产预期的危险错配。

  当前的产业图景或揭示着新能源革命的残酷真相:没有永远的风口,只有永远的技术代差与市场洞察。业界人士表示,这波锂电产业链的调整潮,实则是市场新趋势下,产业链从“规模竞赛”向“技术深水区”的集体跃迁。

  项目终止/延期潮的“冰山一角”

  近几个月,锂电产业链的“项目收缩潮”,正引发行业深度洗牌。

  

  (信息来源:相关企业公告等公开信息)

  8月22日,江苏国泰发布公告称,其下属公司宁德国泰华荣新材料有限公司拟终止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该项目尚未正式投入建设,目前正在与政府协调相关后续工作。

  究其终止原因,“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产能扩张显著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电解液产品价格持续下行,行业盈利空间受到大幅压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预计该项目产能难以消化,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难以实现原计划效益目标。”江苏国泰表示。

  稍早前的8月12日,道氏技术发布公告称,将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其“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和“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于2023年原计划投资17.06亿元的三元前驱体项目,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工程建设进度仅为18.67%。

  对于项目变动,道氏技术称是由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磷酸铁锂凭借成本优势挤压三元电池市场空间,进而传导至上游的三元前驱体产业。

  7月16-18日,蠡湖股份和安孚科技相继发布公告,宣布终止固态电池项目合作,且事件的焦点均指向同一合作方——高能时代。

  其中,安孚科技宣布终止其与高能时代(广东横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的30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项目。

  蠡湖股份则拟将其持有的高能蠡湖45.45%的股权以0元的价格,转让给高能时代全资子公司高能时代(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这两家企业此前与高能时代,分别在全固态硫化物电池产业化领域开展相关合作。

  万润新能7月14日发布公告称,终止建设其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资料显示,该项目自2023年宣布以来,至今尚未开展建设。

  万润新能表示,终止项目是其结合目前的市场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实际情况,为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等所作出的决定。

  三美股份也披露,其全资子公司福建东莹拟投资建设的“6.2万吨/年电解质及其配套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尚未实质投入建设,项目完成期限拟延期至2027年6月。

  该公司表示,随着下游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终端成本控制诉求提升、电解液市场供需结构转变,六氟磷酸锂行业处于需求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价格低迷阶段,产品盈利空间有限。

  而受行业竞争加剧、生产工艺改进等影响,其放缓了该项目的建设节奏,其中于2024年10月建成的1500 吨/年六氟磷酸锂产能,目前处于试生产及技改阶段。

  此外,海四达终止项目拟投资额总计过百亿,引发行业关注;跨界玩家科信技术对暂缓项目解释称,储能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且投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体现出储能行业从蓝海迅速转变为红海的残酷现实。

  从锂电产业链项目终止,到扩产暂缓,再到全固态电池技术合作“夭折”,这一系列收缩动作背后,折射出锂电产业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

  规模扩张向技术攻坚的必经阵痛期

  在电池中国看来,锂电产业链近期集中出现项目终止/延期潮,或主要有以下深层原因。

  一是供需错配与价格战激烈。

  上述多家企业均提及,行业环境变化,以及市场竞争激烈,或导致未来新增产能难以消化,是其项目终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池中国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的电解液、六氟磷酸锂等环节,全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实际需求,这也导致电解液当前价格较近两年峰值时暴跌超70%,行业开工率较低。因此,企业被迫“踩刹车”,以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

  二是技术路线迭代冲击。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凭借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三元材料的快速扩张,使三元材料市场竞争压力陡增。

  全固态电池技术虽是下一代电池技术主要攻坚方向之一,但目前仍存多层级、复杂性的产业化瓶颈,有待解决,这也导致相关项目前期投入巨大,对企业技术成熟度和资金抗风险能力等带来考验。

  三是政策引导高质量发展。

  2024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新建锂电项目产能利用率不得低于50%。这也导致相关企业开始谨慎推进扩产,另一方面使多地政府撤回对低效项目的资金支持,从而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资本从狂热到审慎。

  当前,资本方面正在从“规模优先”转向“技术验证”。资本已经意识到单纯规模扩张已难以应对市场变化,而更青睐具备长期技术验证能力的企业。未来“技术路线押注+阶段验证”或将成为资本布局常态。

  五是策略随市场而动。

  多家暂缓项目建设的锂电产业链企业透露,将优先消化现有库存,等待市场回暖,再对相关项目适时调整。

  另一方面,有的企业收缩国内扩产规模的同时,已加码海外市场。如万润新能虽终止其武汉项目,但其美国扩产项目仍在持续推进,这体现出企业“技术出海”的新策略。

  锂电产业链近期集中出现项目调整潮,本质是行业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转型。产能过剩倒逼企业主动收缩低效产能,技术路线迭代加速淘汰落后项目,政策引导与资本审慎同时推动行业洗牌。

  在此背景下,企业项目终止/暂缓扩产、消化库存、技术出海、聚焦高壁垒技术等审时度势的策略调整,也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合理选择。这种结构性调整,或将重塑产业格局,推动资源向前沿技术商业化集中,为下一轮技术突破提前卡位,以抢占未来市场先发优势。

上一篇:
海亮科服集团携手峨边开启集团化办学新篇章
下一篇:
京东旗下子公司及另外两家企业计划在新加坡发起10亿美元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