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十年向光而行,铸就光伏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2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期间,曾对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作出重要指示:“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如今,近十年时光飞逝,黄河公司不仅成为青海省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更是国家电投集团征战全球光伏市场的核心力量,助力国家电投连续九年稳坐全球光伏装机榜榜首位置。  回顾过往,黄河公司是如何一步步铸就辉煌的?怀揣疑问,笔者走进了这家企业光伏产业的关键要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塔拉滩的国家电投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  十年光阴,赋能塔拉滩  8月19日清晨,乘着黄河公司参观大巴,从海南州共和县县城出发,沿着G214国道一路向南,大约半小时车程,笔者抵达了塔拉滩。  “塔拉”在蒙古语中意为“滩地草原”,地如其名,抬眼蓝天似锦、白云胜玉,垂目牛羊成群、草尖初黄,蓝天碧草间,一望无际的“蓝色汪洋”正静静流淌……这是初秋时节的塔拉滩,俨然一幅“巨型生态能源画卷”。  微信图片_20250827160950.png  然而,时间回溯到10多年前,彼时的塔拉滩却与这诗意的名字相去甚远。  由于地处我国青海共和盆地,塔拉滩的平均海拔约3000米,高海拔带来的强烈光照,使得这里常年干旱少雨,且受过度放牧的叠加影响,本就脆弱的草原植被生长环境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塔拉滩渐渐沦为了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率一度高达98.5%。风起时,黄沙漫天蔽日,掩埋草场、侵蚀耕地。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迫使大量人口无奈外迁,当地经济也因此深陷“生态差-投资少-发展慢”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转变始于2011年。尽管荒漠化严重,但平坦且幅员辽阔的土地面积,以及年均日照时间近3000小时的充足光照资源,恰好让塔拉滩成为了发展光伏的理想之地。早已扎根青海、深耕清洁能源领域的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也敏锐捕捉到了这片土地的“阳光潜力”,且彼时正逢国内光伏产业深受海外“双反”围剿困扰,急需在国内开拓规模化应用场景以突破困境。  于是,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变荒漠为宝地”、助力国内光伏产业崛起的初心,黄河公司开始在塔拉滩利用荒漠化的土地开发建设光伏发电园区,一场改变塔拉滩命运的生态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之后的故事家喻户晓。2013年,为有效解决光伏发电存在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较大问题,黄河公司主导相关科研院所,研发了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的模式,并迅速建成了龙羊峡水光互补一期320MW并网光伏电站,打响了“水光互补”模式的第一枪。2015年6月,两期总装机850MW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在塔拉摊上全部落成,备受全球关注的“光伏海洋”初具雏形。  且伴随着黄河公司光伏电站建设的逐年推进,塔拉滩的生态环境逐渐“回血”,在光伏板遮挡下,地表水分蒸发减少,植被开始慢慢恢复。黄河公司共和光伏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塔拉滩上的光伏电站建成面积已经约420平方公里,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773万千瓦。监测数据显示,已建成的光伏电站子阵内风沙对地表的侵蚀明显减少,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升,植被覆盖度增加29%,日均风速降低42%、平均土壤湿度增加14%、总生物量增加近74%。”  微信图片_20250827161000.png  不仅如此,2022年6月,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与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还分别荣获了“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不仅大大提升了海南州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成为了黄河公司光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以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为起点,凭借全球领先的电站建设和运营能力,黄河公司在塔拉滩上的光伏电站布局迅速铺开,十余年间,先后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等“世界之最”超级项目。与此同时,黄河公司还创新性地发展了“光伏+生态”模式,建成了32座生态光伏牧场、2100亩生态光伏林场,不仅让塔拉滩的滩地草原复现、经济得以复苏,成为了点亮青海、惠及中原的清洁绿电“粮仓”,更将自身发展成了青海省最大的发电企业、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最大的能源保供企业。  据了解,目前,黄河公司电力总装机已经达到3498.76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2.5%,其在青电力总装机占到青海省电力总装机的40%,在青海的发电量、供电量分别超过全省的58%和64%。截至今年7月底,黄河公司的光伏发电总装机已经达到13.76GW,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增长超过五倍。  向阳而行,深耕全链制造  如果说塔拉滩的蜕变,是黄河公司用十数年时间交出的“清洁实景答卷”,那么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的布局,则是黄河公司着眼长远的战略棋局。  站在共和光伏产业园参观塔上,放眼望去,连片的光伏板镶嵌在草原之上,甚为壮观。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绝大多数光伏组件都出自黄河公司自己的生产线。  这份“自给自足”的底气由何而来?  再次倒拨历史时针,还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黄河公司西宁分公司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察看成品展示,了解相关生产工艺,留下这样的殷切嘱托:“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你们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突破单一的光伏电站开发业务,黄河公司迅速调整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全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技术创新,开启了光伏全产业链的攻坚路。  2016年,黄河公司迅速完成由多晶硅电池技术到单晶技术路线切换,光电转换效率从17%直接提升至20.15%。  2019年,建成国内首条量产效率超过23%的N型IBC电池组件生产线,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量产IBC产品的企业,并将IBC组件首次出口至意大利,成功打开国际市场。  2021年,率先建成全国首条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综合组件回收率超过92.5%,回收技术获评国际领先,填补了行业回收领域空白。  2023年,技术创新再攀高峰,基于IBC产线工艺叠加TOPCon技术成功开发出TBC电池,研发效率达到25.06%;且针对分布式光伏和绿建需求,开发出了适用于BIPV的绿色建筑系列组件,产品冲出亚洲远销欧美。  ……  时至今日,黄河公司在光伏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仍在持续迭代。自主研发的高效TBC电池转换效率已经攀升至26.08%,跻身全球顶尖水平;研发出的全球首款钙钛矿/TBC四端叠层双面组件;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经过优化升级,综合回收率提升至92.51%;在光伏领域累计获得的授权专利突破1700项,更成为了行业内唯一一家可同时量产PERC、TOPCon、IBC三大高效电池的企业。  微信图片_20250827161004.png  无论是从塔拉滩的荒漠治理到光伏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还是从“水光互补”的中国创新到“世界之最”的全球标杆,黄河公司始终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重要指示,构建了从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制造,到电站开发建设、组件回收的绿色循环光伏产业链,完成了由“追光者”到“领航者”的身份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黄河公司的脚步并未停歇。据悉,其光伏制造转型升级方案已经通过国家电投决策,目前正加快建设光伏先进产品实验室,加快重塑公司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在电站开发领域,下半年将继续全力推动“两个大基地”等规划及在建项目,力争全年境内新能源开工不少于95万千瓦、投产230万千瓦,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续写光伏产业的新传奇。

上一篇:
空调一片红海 这些企业还在扩产能?
下一篇:
电力智能感知终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2025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