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近悦远来,才聚业兴
发布时间:2025-08-26

  在长江中游的荆楚大地上,一场以人才为引擎的活力变革正在蓬勃开展。最新数据显示,湖北已汇聚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名技能人才,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这一多层次人才体系的构建,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人才资源的集聚效应,首先体现在高端引领与基础支撑的协同发展上。院士群体作为战略科学家队伍,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研发人员队伍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27%;超千万技能人才则成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根基力量。这种“顶尖人才引领创新、科研人才推动转化、技能人才支撑制造”的梯次结构,正是湖北保持经济韧性的关键所在。

  湖北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楚商回乡、校友回归”为突破口,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引力场。通过实施“楚天英才计划”和“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近三年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3万人,吸引返乡创业人员突破25万人。自2017年“资智回汉”工程启动以来,武大校友企业累计在湖北投资超6000亿元,形成“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链式反应。这种以乡情乡谊为纽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招引模式,为中部地区破解人才流失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人才集聚效应直接转化为就业市场的蓬勃生机。湖北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9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连续3年突破40万人,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合理区间。特别是在东湖高新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高层次人才总量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推动中国信科等企业摘得6项国家科技奖励、60项省级科技奖励。这种“人才—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使得湖北在保持就业总量稳定的同时,就业质量也在持续提升。

  人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源于湖北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到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一系列改革举措打破了人才发展的制度壁垒。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试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极大激发创新活力。2025年全省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亿元,同比增长10.55%,人才创新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当前,湖北正加快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继续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荆楚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新兴领域。

  荆山楚水间,人才活力正转化为发展动能,湖北正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发展格局。这种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人才生态,释放人才活力,就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占据先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

上一篇:
由正转负!拼多多,“黄昏”将至?
下一篇:
签约2257.65亿元!佛山公布前7月招商引资成绩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