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向海图强!院士专家建言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
发布时间:2025-08-26

  海洋激荡着新时代向海图强的澎湃动能。

  近年来,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至2023年底,广东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约4100千米,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如何持续绘好“海上新广东”的美好蓝图?

  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举行。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建言献策。

  “广东是海洋大省也是海洋经济强省,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极其必要。”专题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建议,推动“多规合一”,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保障海洋牧场建设用海需求,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以明确空间布局与安全红线。广东在气候、市场和产业基础上具备优势,建议以广州海洋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深圳大鹏湾国家级示范区为样本,探索深远海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为全国提供“广东方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也建议,聚焦金鲳等广东省深远海主养品种,强化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培育饲料效率高、耐粗饲料的新品种,开展全链条产业科技攻关。他还建议研究组建国家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用到产业,推动海洋牧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海陵岛开渔,千帆竞发

  如何共同答好深海育种的时代命题?在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华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校的联动,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科研力量、社会力量。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行业向现代化升级的方向,可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水产养殖的发展瓶颈,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现代化跨越。尤其是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背景下,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可以更好地联动,陆上设施化培育大规格种苗,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形成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此外,降低原料进口依赖性、提升饲料转化效率,既是应对外部供应不确定性的被动选择,更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动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则表示,海洋牧场运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特征,其前中后期分别面临不同的痛点与挑战。前期应综合考量选址、品种、设施布局和种苗保障等关键因素;中期须系统应对种苗饲料供应、船舶维护、极端天气防范等现实挑战;后期则需有效处理市场价格波动、加工增值、冷链物流、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

  针对相关建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回应道,将围绕“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加力提速推动近海传统网箱养殖“木改塑”转型升级;深入开展种业、装备技术攻关,丰富深远海养殖品种,重点发展抗风浪重力式深水网箱,适度发展桁架类网箱;加大保险财政支持力度,丰富保险产品。加快推进5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扎实建设一批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积极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加快打造产加销贯通、渔工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万亿元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全链条产业集群。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将大力培育海洋牧场装备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加强与海洋渔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配套企业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现代深远海养殖装备供给能力。同时,面向海洋牧场智能化高效运维、深海养殖网箱清洗等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水下网衣智能清洗机器人研发,着力解决强附着物清洗难题,延长海洋牧场装备等设备使用寿命。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贾政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甄志良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

上一篇:
【多彩新论】让企业“站C位”,数博会“含金量”更足
下一篇:
2025成都车展:尚界H5首秀,比亚迪一款新车够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