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均胜电子半年报观察:智驾业务进入爆发期,机器人业务崭露头角
发布时间:2025-08-26

  近日,均胜电子发布的半年报中,智能驾驶业务与机器人业务有了重要突破。

  均胜电子智驾业务不仅开始获得超10亿元订单,高阶智驾产品也进入到头部自主品牌车型中;同时,均胜电子在智能驾驶上与智驾算法公司Momenta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加速智驾业务订单获取与产品竞争力。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均胜电子已经产品线基本完备,客户层面则突破海外内多个知名机器人公司,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智驾业务进入落地爆发期

  2025年上半年,均胜电子智能辅助驾驶业务持续获得突破,并进入业务快速增长阶段。公司扩大与头部智驾算法公司Momenta的业务合作,首次联合突破某知名自主品牌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域控项目定点,订单金额超10亿元,项目将于2026年量产;此前已获得某海外主机厂客户L2及L2++智能辅助驾驶订单,为未来海外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公司战略投资智能辅助驾驶芯片公司新芯航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并基于该芯片平台开发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域控制器,目前进展顺利,相关芯片已成功点亮并上车测试。此外,均胜电子还成功斩获某自主新能源品牌百万台区域控制器订单,与东风汽车、黑芝麻智能联合开发的舱驾一体化方案也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标志着公司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在智驾生态建设上,均胜电子与高通、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芯片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不同芯片平台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同时与Momenta等智驾方案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智能驾驶算法、传感器融合等核心技术方面优势互补。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均胜电子有望凭借其技术优势与订单储备,在智能辅助驾驶赛道实现高速增长,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此外,在智能座舱领域,基于“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架构趋势,公司陆续推出包含中央计算单元、舱驾融合方案在内的域融合控制器、适用于域融合及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的区域控制器(ZCU)等创新升级产品,部分产品已取得相关订单突破,并与国内外车企进行多个项目POC合作。

  在智能网联与车路云协同领域,公司为全新国产宝马5系提供的V2X解决方案开始量产,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光模块在汽车上的应用,以满足未来汽车高阶智驾和高速互联需求。

  机器人产品与客户双向突破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火热。均胜电子前瞻性地布局机器人零部件业务,依托汽车零部件核心主业沉淀的研发实力与高端制造能力,以“汽车+机器人Tier1”的全新定位,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4月,均胜电子正式成立全资子公司宁波均胜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快速搭建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发布机器人电池管理系统、无线充电系统、传感器套件以及机器人机甲等关键零部件,还推出行业首创的“大小脑融合+供电+散热”一体化集成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全域控制器”胸腔及底盘总成,为机器人域控提供新一代解决方案,助力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升级与迭代。

  目前,均胜电子已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核心客户包括海外机器人头部企业、国内机器人头部公司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其中与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机器人“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关、定制化开发、测试验证平台建设等开展深度合作,订单逐步增加。

  虽然现阶段机器人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较小,但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空间广阔,该业务有望成为公司多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支撑,为公司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搭建全球资本平台赋能未来长期发展

  2024年12月,均胜电子公告,拟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向港交所正式申请在香港主板上市,将上市进程再进一步。

  关于上市目标,均胜电子表示,公司本次发行并上市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推动新一代智能汽车电子产品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产能建设、供应链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产业投资及并购、补充营运资金及偿还贷款等用途。

  业内人士表示,均胜电子赴港上市主要为了打造资本与产业联动的全球化资本运营平台,并迎合国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A+H股的全球资本平台的建立,使得公司能够更便捷地进行资本运作,开展并购、投资等活动,加速业务拓展与产业整合。例如,通过并购相关领域的优质企业,快速获取先进技术与市场份额,提升公司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竞争力,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本基础。

  近年来,均胜电子在业绩增长、战略布局、新业务开拓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凭借出色的市场表现与强大的发展潜力,均胜电子有望在未来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中持续领先,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上一篇:
吉利神盾金砖电池通过中汽中心带电测试 吉曜通行将形成70GWh产能规模
下一篇:
人工智能下一站:新消费硬件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