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5年激增30倍,全球占比超40%的储能霸主如何炼成?
发布时间:2025-08-26

  全球每10座新型储能电站,就有4座以上坐落在中国。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连续三年新增装机位居全球第一。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6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宣布:“短短几年,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装机狂飙:从政策目标到全球第一

  时间回溯到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设定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当时中国新型电力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为3.28吉瓦(328万千瓦),这意味着四年内需要实现近10倍的增长。行业普遍认为目标极具挑战性。

  中国的实际发展远超预期。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130%。2024年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连续三年保持全球新增装机第一的位置。

  从地域分布看,新型储能已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发展不均衡。装机规模排名前五的省区分别为:内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和宁夏。其中内蒙古装机达1023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突破千万千瓦的省份。

  华北地区占据全国新型储能装机的30.1%,西北地区占25.4%,华东地区占16.9%。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仅占全国装机规模的0.5%。

  装机规模飞跃的背后,是单站规模的集中化趋势。截至2024年底,1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项目装机占比达62.3%,较2023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

  锂电主导下的多元格局

  在技术路线上,中国新型储能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截至2024年底,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

  锂电池技术持续突破。阳光电源、宁德时代、海辰储能、远景储能等多家国内头部厂商推出了大电芯高容量的储能系统。

  而非锂技术路线也在加速突破。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技术路线各占1.0%,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等创新技术路线加速应用。

  技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多个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12个新型储能项目入选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依托工程。

  技术多元化推动了国内装机规模扩大,新型储能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2024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较2023年大幅提升,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比2023年提升约300小时;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221次,比2023年提升约59次。

  在部分地区,储能设备利用率达到更高水平。浙江、江苏、重庆、新疆、广东等省份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1000小时以上,标志着储能设备已从早期的“配而不用”转向常态化调度应用。

  在储能时长方面,4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装机占比15.4%,较2023年底提高约3个百分点。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指出:“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升,发挥了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政策赋能:构建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新型储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强力支撑。“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产业稳步发展。

  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奠定了政策基础,明确新型储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此后,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覆盖技术研发、项目审批、电价机制、市场交易等各个环节。

  在激励机制方面,政策明确对于配套建设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系统调度运行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这大大提升了发电侧配储的积极性。

  多地陆续发布新能源配储政策。据统计,已有28个省份(自治区)发布了配储要求,保障性并网项目配储比例普遍在10%-20%,配储时长普遍在2-4小时。山东、浙江、宁夏等地还对分布式光伏提出了配储要求。

  2024年,国家能源局推动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建设,为十余种技术路线提供工程验证机会,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12个新型储能项目入选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为首台(套)装备落地转化提供应用场景。

  长时储能开启新战场

  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日益凸显。预计到2030年,中国4小时以上储能装机占比将提升至50%,市场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长时储能赛道,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正崭露头角。液流电池凭借安全性和灵活性优势,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其中全钒液流电池2024年内地装机量达1.8GWh,较2023年增长近6倍,单Wh成本已降至2元。

  压缩空气储能则凭借较低初始成本占据优势。随着技术持续突破,这两种技术路线预计将主导2025年后的新增长时储能装机。

  氢储能因能量密度高、适合季节性调峰被视为长时储能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其能量转换效率仅40%且技术成熟度不足。预计2030年后氢储能技术将逐步完善,2035年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

  新型储能产业已培育众多创新型企业,带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近2000亿元,促进打造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绿色新引擎。

  随着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发展进入快车道,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与工业、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新型储能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竞赛中已占据有利身位。

上一篇:
胡玉亭会见参加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国内外重要嘉宾
下一篇:
和众汇富研究手记:京东万达携手 80 亿布局商业新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