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思格新能源:三年亏5亿,客户集中度72%,储能新秀的IPO是一场豪赌?
发布时间:2025-08-26

  当一家公司客户集中度高达72%,存货三年暴涨282倍,亏损额是收入的6倍时,它的IPO招股书更像一本“风险百科全书”。

  2022年5月成立,2023年营收5830万,2024年前九个月突然飙升至近7亿——思格新能源的招股书数据像坐上了火箭。

  但揭开增长神话的面纱,这家储能新秀的招股书里埋着比电芯还密集的风险地雷。

  一、客户集中度: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思格新能源的客户名单短得惊人。2023年,前五大客户贡献72.5%的收入,最大客户占比22.9%;2024年前九个月虽降至43%,但五大分销商仍拿走3007万元收入。

  这种“依赖症”在储能行业并不罕见——同行宁德时代的供应商凯金新能源,80.84%收入绑在宁德时代身上——但思格的“年轻”让风险加倍放大。

  一旦某大客户转投竞争对手,或自身经营恶化(如储能行业常见的价格战淘汰),思格的收入可能瞬间蒸发。更讽刺的是,思格99家分销商的网络看似庞大,但5家客户就能撬动半壁江山,所谓“渠道安全”不过是纸面繁荣。

  二、行业集中度:巨鳄围剿下的生存游戏

  思格闯入的是个“赢家通吃”的战场。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行业CR10(前十企业市占率)已高达94%,集成商CR10也达到82%。

  宁德时代一家独占38.4%的产量份额,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巨头瓜分了剩余蛋糕。

  新玩家想突围?难如登天。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和价格战碾压中小厂商:2024年储能系统中标价已跌破0.5元/Wh,小厂商的利润空间被彻底榨干。

  思格在招股书中自称“技术领先”,但2023年研发投入1.93亿,不到宁德时代的零头——在拼刺刀的时代,烧钱速度可能比技术突破来得更快。

  三、盈利困局:收入涨6倍,亏损翻5倍

  思格的财务数据堪称行为艺术:

  2023年收入5830万,净亏损3.735亿(亏掉收入的6.4倍);

  2024年前九个月收入7亿,仍亏5340万;

  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三年累计吞噬6.058亿现金。

  公司辩称“扩张需要”,但对比行业龙头阳光电源(全球储能集成商出货量第一)的盈利表现,思格的“战略性亏损”更像一场豪赌。

  更危险的是,其销售费用2024年飙至1.047亿,占收入15%——烧钱换市场,却换不来盈利,这种模式在资本寒冬中能撑多久?

  四、政策与供应链:双面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政策风险:2024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9%,直接挤压思格这类出海企业的利润。储能行业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任何政策退坡都可能致命。

  供应链风险:原材料成本占思格销售成本的80.6%,而锂电材料价格如过山车——2023年电芯价格暴跌37.5%。更荒诞的是,思格一边抱怨材料波动,一边让存货从2022年的150万暴增至2024年的4240万(增长282倍!),一旦价格续跌,存货减值将直接吞噬利润。

  五、其他暗雷:从“第三方结算”到质保地雷

  神秘的资金流水:2024年前九个月,5家客户通过“第三方账户”支付2470万元(占收入3.5%),这种操作易引发监管质疑,尽管公司声称“已终止”。

  质保黑洞:思格为产品提供5-10年质保,但2024年质保拨备仅1410万。参考行业教训——韩国曾因储能火灾事故导致装机量暴跌——一旦产品大规模故障,赔偿金可能让思格一夜归零。

  商业模式

  思格定位储能系统集成商,上游采购电池、逆变器等设备,下游通过99家分销商覆盖户用及工商业储能场景。盈利主要来自硬件销售及解决方案服务,海外市场为重点拓展方向。

  宣称的竞争优势

  技术整合能力:自研能源管理系统(EMS),支持多设备协同;

  渠道扩张速度:3年内搭建全球分销网络;

  产品定制化:针对不同市场推出适配型号。

  然而,这些优势尚未经市场充分验证,且面临头部企业(如阳光电源、比亚迪)的全面碾压。

  思格新能源的招股书,是一部典型的高增长伴随高风险的创业史诗。

  在储能行业94%份额已被巨头瓜分的今天,它的IPO更像一场“搏命式突围”——赢了,可能成为下一个阳光电源;输了,便是资本狂欢后的又一块垫脚石。

  唯一确定的是:投资者若想押注这支“储能妖股”,

  最好先备好救心丸——它的心跳图,比储能电芯的充放电曲线更刺激。

上一篇:
中国银行多举措 支持平陆运河项目
下一篇:
何小鹏拿下大众汽车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