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谁会受益,2000亿光储巨头的赴港上市?
发布时间:2025-08-26

        超2000亿市值的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下称“阳光电源”)今天晚间表示,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该公司将在股东会决议有效期内(即经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之日起24个月或同意延长的其他期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并上市。  据相关规定,公司本次发行并上市尚需提交公司股东会审议等,并需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联交所等核准。  稳定的盈利、较高的市值表现和高研发投入,是资本市场非常受欢迎的标的。而且,该企业的赴港上市对其做大海外市场、吸引更多更广泛的各路资金,意义都颇为重大。  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光储企业的A+H股或在港融资,也会行业本身带来巨大推动力,受益的是整个市场参与者。  业绩强劲赴港上市势在必得  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营收在435.33亿,同比大增40个百分点以上。净利润77.35亿,同比上扬近56%。这家光伏业内“宁王”一般的存在,港股上市也相信是志在必得。          目前已在A+H股上市的光储企业主要是钧达股份、宁德时代等代表。  钧达股份要做强海外支线、宁德时代体量巨大且海外布局也很早,都有各自的理由在港融资。  香港本土资本市场优势众多,吸引了不少想要长期双向融资工作的A股公司。  如港交所的融资速度快、上市排队短、对企业盈利等要求低、国际化程度高且更易提升企业国际公信力、新兴企业包容力强等,成了当下炙手可热的上市最佳选择地。  而且,香港地理位置很好,距离内地近,对管理层开会、与投融资方沟通等都更便捷。  奔赴港股,意欲何为?  具体到阳光来说,去港股有哪些好处?  可以说,当一家A股公司有了一个跨国班底,它当然希望透过港股融资支持海外研发、市场拓展及并购。  上半年,阳光电源来自海外的营收占比高达58%,未来进入港股后,海外客户的信任度会继续提高、大订单的获取会更容易。  截至2024年年底,阳光电源在海外设立20+的分支机构,逆变器销量销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期,在海外的印度、泰国工厂产能达到25GW,全球五大服务区域,有520家的服务网点和数百家重要渠道合作伙伴,海外员工超过1700人,同比2023年增长近17%。  公司有序推进包括逆变器、储能、充电、电站及水面光伏等全球化布局,重点提升全球营销、服务及融资等关键能力的建设,强化全球化的支撑能力体系,提升全球影响力。  如以阳光新能源业务来说,海外业务风光并举,稳步向前,新增获取中亚哈萨克斯坦 100MW 风电项目、东南亚菲律宾96MW光伏项目、西班牙Sanxenxo储能电站项目等。  研发方面,公司2024年投入高达31.6亿,在全球的研发中心除了合肥、上海、南京及深圳之外,还有德国、荷兰等两处海外机构,涉及产品研发、工程设计、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实现全流程创新,不断保持产品的迭代和升级现有产品线。  5年时间,阳光电源的研发总和近100亿。  研发人员在2024年近7000人规模。  而且,相比其他光伏储能企业都在裁员的情况,阳光电源继续扩大了研发队伍。2024年相比上一年增加了1600多人。  因此,从海外市场、研发规模等多角度看,港股上市将利于其中长期的健康发展。  假设阳光电源要收购海外公司,它可更便捷地收购欧美企业,提升国际化运营效率,并且2024年港交所设置了快速审批通道,对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企业优先审核,大幅缩短上市周期。  并且,港股对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行业的估值逻辑更贴近国际市场。未来阳光电源可能港股市盈率较A股溢价,通过“A+H”上市可实现价值重估。  港股的再融资审批周期也比A股缩短约60%,便于快速补充资金。  如果阳光电源的港股IPO募资规模占A股总市值不高,股权稀释效应可控,对A股流动性冲击有限。  在港股上市过程中,或有外资引入,也有利于优化阳光电源的A股股东结构,推动估值向海外同行靠拢,缩小A/H股估值差。  港股上市时,或引入境外基石投资者,也能带来产业链协同资源。  综合而言,阳光电源上市后,A+H股股东、光储同行、供应链上下游和客户等等都会实现受益。  目前,预计有20多家头部和中部公司都够得上奔赴港交所的标准。实际已排队的龙头企业如晶澳科技、英发睿能等。  不过,也不是什么企业进入港股都是利好的。  专业人士告诉能源一号,假设企业在港市值太低,不是很建议去香港融资。因为太低市值的股票无法进入港股通名单,内地资金就无法流入香港。以下是一部分港股通对市值的要求:        能源一号独家,转载请联系后台,得到允许后使用。  Nengyuanyihao@126.com    

上一篇:
苏州双祺净利润毛利率承压显著:保荐机构突击入股,分红1.6亿
下一篇:
陈淑梅: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中国解锁循环经济密码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