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特朗普新能源禁令触发供应链重构 中企技术输出应对政策风暴
发布时间:2025-08-25

  中国光伏产能的全球霸主地位正与美国第二大市场地位碰撞,产业格局面临重塑。

  2025 年 7 月,象征中国光伏企业赴美投资热潮的晶澳科技投资 12.44 亿元建设的 2GW 光伏组件工厂易主,全球材料巨头康宁以不高于2.27亿美元的价格接手,成为特朗普政府新能源政策转向的最新注脚。这场交易背后,一场席卷全球的光伏供应链重构风暴正愈演愈烈。

  政策双重绞杀:从项目审批到供应链溯源

  8 月 20 日,特朗普在 Truth Social 平台的声明如惊雷落地:"任何依赖风能和太阳能的州都在经历电费暴涨,这是世纪骗局!我们不会批准破坏农民利益的太阳能项目。"这一表态标志着美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立场发生根本性逆转。

  

  此前,美国农业部部长布鲁克罗林斯已先行亮剑,宣布两项重磅措施:停止支持生产性农田上的光伏项目,同时全面禁止使用"中国等外国对手制造的电池板"。罗林斯直言,数百万英亩优质农田因光伏建设丧失耕种能力,"正在剥夺美国的未来"。

  政策组合拳接踵而至。7 月生效的《大而美法案》提前终止光伏投资税收抵免,住宅项目补贴于 2025 年底取消,公用事业项目补贴延至 2027 年底,较原计划分别提前 9 年和 5 年。这意味着美国光伏市场赖以增长的政策支柱被彻底动摇——此前《通胀削减法》曾提供最高 30%的投资抵免,推动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

  产业深度博弈:中美依存关系的破裂与延续

  政策风暴冲击的是一个高度依存的全球产业链。中国占据全球光伏 80%以上的产能,供应 70%的组件,从硅料到组件的全产业链具备无可替代的规模化优势。技术层面,中国企业在电池效率领域保持领先,美国项目即便采用本地组装产品,核心专利仍多源自中国。

  这种依存关系曾促使中国企业大举赴美。2023 年,五大龙头企业规划美国组件产能超 16GW,试图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然而政策突变让这些投资瞬间面临风险。行业数据显示,美国本土光伏产业链存在致命短板:硅料、硅片等上游环节产能几乎空白,电池效率较中国存在代差,短期内难以实现自主可控。

  

  对比鲜明的是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的业绩——2024 年一季度净利润 2.367 亿美元中,2.82 亿美元来自政府补贴,扣除后实际净亏损 4527 万美元。这种依赖补贴的生存模式,凸显美国本土光伏产业的脆弱性。

  战略转型图谱:从重资产布局到轻资产突围

  面对政策不确定性,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迅速成型。天合光能率先出售得州 5GW 工厂,转而通过技术授权与本地企业 T1 能源合作;晶澳科技的工厂出售给康宁后,保留了部分技术支持协议。这种"剥离产能、掌控技术"的转型路径,成为行业应对范本。

  技术输出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中国光伏企业在 N 型电池、钙钛矿等前沿领域的专利积累,使其即便退出美国生产环节,仍能维持产业链影响力。行业跟踪数据显示,美国现有光伏项目中,65%以上采用中国专利技术或解决方案,短期内难以替代。

  与此同时,美国试图通过补贴重建本土产业链。能源部已为 35 个州的 100 多个光伏项目分配 40 亿美元税收抵免,但这些努力与中国成熟的产业生态相比,规模相形见绌。

  康宁收购晶澳工厂后发表声明,将"保留核心生产技术团队",这一细节揭示转型的实质:生产环节易主,但技术脉络仍在延续。

  这场由政策驱动的供应链重构,正在将全球光伏产业推向"区域化制造+全球化技术"的新格局。中国企业的战略调整,既是对政治风险的应对,也是对产业规律的坚守——在光伏这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专利或许将成为比工厂更重要的贸易货币。

上一篇:
与北京、上海并列!湖北11所高校上榜,长大跃升77位!
下一篇:
中粮集团成功发行200,000万元2025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