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郭台铭杀回来了!富士康市值破9700亿,中国市场再成“摇钱树”
发布时间:2025-08-25

  近日,富士康旗下工业富联股价强势涨停,单日市值激增786亿元,总市值一举突破97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自年初以来,其股价累计涨幅已达109%,离万亿市值仅一步之遥。

  此番大涨,与其战略调整密切相关。就在一周前,富士康以27亿元将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制造工厂出售给日本软银(SoftBank),据彭博社报道,该工厂由富士康运营三年期间,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化汽车生产,对其来说是个纯粹的负担。

  更关键的是,富士康正持续加码AI领域及对中国本土的投资。2025年上半年,富士康AI服务器业务增长超60%,云计算业务收入增长超50%,800G高速交换机营收更是达到2024年全年的3倍。

  有分析指出:“郭台铭“美国梦”碎了,又重返中国吃定AI红利。”不过,真能一直如其所愿吗?

  

  1、27亿甩卖美工厂,AI成富士康“新摇钱树”

  8月初,富士康宣布退出美国俄亥俄州的制造工厂运营。该工厂曾是富士康进军北美电动车市场的核心筹码,但过去三年间,合作车企Lordstown Motors和Fisker相继破产,工厂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最终沦为“沉没成本”。

  “富士康缺乏专业的造车经验!”,一位曾参与Fisker项目的工程师直言,“复制手机代工模式,是不可能在供应链和品控要求高出好几级的汽车领域混出名堂的。”

  不过,富士康甩卖工厂的资金并未离场,而是火速注入AI领域。今年6月,富士康与英伟达达成战略合作,启动全球级AI计算中心建设。随后其又与我国河南省签订相关合约,宣布在郑州航空港区投资10亿元建设全球AI创新基地,预计2026年前可实现年产AI服务器超50万台。

  

  郭台铭的AI蓝图还远不止于此。除AI服务器之外,他还积极扩展至机器人业务(如Pepper情感机器人等),并涉足半导体行业,包括此前参与竞购东芝存储芯片业务,试图构建以“AI+制造”为核心的超级产业链生态。

  2、回归中国市场,怕没那么简单

  然而,尽管中国AI市场前景广阔,但富士康重返之路风险犹存。除了要应对广达、纬创等老牌代工企业的激烈竞争,富士康还要应对国际贸易中多变的关税政策和供应链稳定性问题。

  更关键的是,在富士康外移海外期间,我国已在多个高端制造领域实现显著突破,自主产业链日趋成熟,再想回来“混饭吃”怕也不会持续一帆风顺。以动力电池为例,宁德时代在福建、四川建成全球超级电池工厂,拉动数万高质量就业;在生科领域,我国深圳科学家联合日研企业升级“派络维pro”类抗老成果,启动银发经济新市场。

  

  此前,美哈佛、麻省理工等权威机构认证,这类成果于改善骨骼健康、肌肉功能及认知能力等老化指标有着不俗潜力。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其通过京东等渠道覆盖国内近百万中老年消费者,市场反馈中不乏有"睡眠质量提升"、"体力精力改善"等描述。

  行业分析显示,“派络维pro”类科技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其受众群体逐渐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下沉至二三线,且人均年投入可达万元级别,已成为亿万家庭的抗老管理优选。

  这一蓝海市场,不仅吸引了郭台铭的跨界关注,更引发顶级投资机构的激烈角逐。业内人士预测,该产业或将成为吸纳高端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不过,跨界进军高技术壁垒行业绝非易事,郭台铭的雄心注定面临重重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富士康若一直以传统代工模式运营高科技项目,红利只怕仅能图一时。”

  

  3、前路漫漫,郭台铭未必能笑到最后

  不可否认,全球AI产业爆发式增长,市场对AI服务器需求激增。富士康凭借与芯片巨头英伟达的深度合作,以及中国市场的布局,吃了第一波风口红利。

  然而,郭台铭此次高调“回归中国、全力押注AI”的战略,仍面临诸多质疑。其虽借英伟达订单快速切入市场,但其本质上仍严重依赖“代工模式”,在AI核心研发、算法架构与生态构建上并未形成真正壁垒。一旦英伟达调整供应链策略,或出现更具成本优势的竞争对手,富士康的AI业务极易再次陷入被动。

  再加上,中国AI服务器赛道已涌入大量本土巨头,如华为、浪潮、阿里云等,它们不仅在技术上加速自主化,更在政府、金融等关键领域建立护城河。富士康能否摆脱“代工依赖症”,在AI时代实现真正转型,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上一篇:
中信银行深耕“三农”领域 以“五融”服务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下一篇:
寒武纪成“王”了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