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正在生长的贵州“芯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24

  贵州崇山峻岭间,超高压电网蜿蜒2万公里,途中穿过森林、河流、田野、云雾,还要遭遇山火、冰凌、雷暴等威胁。

  面对以上严苛考验,一枚“伏羲”芯片表现非常卓越。它状态稳定,一刻不停地处理海量电网实时数据,助力供电可靠性达99.9%。

  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芯”闻正在发生。2024年,全省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74.4%。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从电力系统的“心脏”到功率半导体的“骨骼”,从安防监控的“眼睛”到高校实验室的“大脑”,贵州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蓝海。

  “关键的、核心的集成电路,可以成就一个新兴企业乃至一个产业。每1元芯片产值可带动10元电子工业产值、100元GDP增长。”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毕津顺说,芯片是“工业粮食”,对地方经济形成强牵引力。从芯片封装、制造到设计,越往上走,价值和利润率越高,“攻坚‘卡脖子’技术,钻得越深越透,距离产业链的顶端就越近。”

  伏羲破壁,破的是卡住我国电力系统“脖子”的技术封锁。

  电网发电、输电、用电在同一瞬间完成,控制系统数据量巨大。数据“雪崩”后的连锁故障,会导致大面积停电,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此之前,保障电网安全的继电保护装置核心芯片长期依赖进口,且存在响应迟缓、信息安全隐患等。

  我省作为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大量风电、光伏接入电网,对继电保护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南方电网公司启动电力专用芯片自主研发项目时,贵州电网公司勇挑研发重担。

  于是,一枚集成6个核心的“伏羲”芯片诞生了,掀起震撼业界的硅基革命。

  贵阳市南明区进行低压电网改造,基于“伏羲”芯片的智能配电终端“脱胎换骨”,使得原本需要占据半个房间的设备,缩小为巴掌大小的模块,故障定位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毫秒级。

  从贵阳供电局试点开始,“伏羲”逐渐覆盖南方电网全域,累计部署超10万套装置,每年减少停电时间超50万小时。

  “‘伏羲’综合性能是进口产品的1.5倍,能让电力装备体积缩小40倍、功耗降低6倍、速度提升20%。”南方电网贵阳花溪供电局党总支书记冯义介绍,除电源外的所有计算功能都集成在了小小芯片上。这种颠覆性的设计,不仅摆脱了进口依赖,还出口至印度、亚美尼亚等10余个国家,让“中国芯”赢得世界认可。

  “芯”际探索,探的是头顶天空,期待能突破边际奔向无垠宇宙。

  “我们正在探索的方向,是航天用元器件的可靠性测试研究。”贵州芯际探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郝乐博士告诉记者,作为一家源于载人航天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其核心技术团队曾参与过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等重大航天项目。

  太空的环境复杂,空间辐照、空间压力和温湿度环境等因素,都对器件可靠性提出了超乎寻常的要求。而现实是,硅基功率器件的功率容量和工作频率已不能满足设计需要,限制了宇航电源技术的发展。

  面对以上问题,芯际探索深耕航天用SiC功率器件领域。“我们将SiC半导体功率器件和航天可靠性相结合,做出满足航天装备用的高性能产品。”

  探索的空间还在无限拓展。现在,芯际探索的应用市场,从航空航天延伸至新能源汽车、高铁、光伏等行业。

  黔龙抢滩,抢的是互联网市场蓝海。

  在珠海市中心城区的高层建筑上,有一只“鹰眼”能清晰识别一公里范围内的景物,包括流动的车辆细节和行人表情,还可以同时对比1万张人脸数据。实现这一切的玄机,藏于摄像头里一枚名为“黔龙一号”的芯片中。

  也是这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将贵阳市巡逻警车的摄像头,变成一个数据处理中心,24小时记录、压缩、识别、传输视频数据。

  “数据储存的大‘瘦身’,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更解决了互联网上大批量音视频存储、传输堵塞的痛点。”贵州黔龙图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成说,“黔龙一号”的核心技术,是在清晰度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算法处理,将视频和图像的存储空间压缩至1%。

  依靠智能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以及研发出的系列产品,“黔龙一号”抢占了北京、广东、河南、新疆、广西等国内市场,以及出海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在安防、通信、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

  “芯”闻亮点多,为数字产业蓄能。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37.5%。其中,贵州安芯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专门从事芯片封测的企业,半年产值超过2.5亿元。

  当企业攻坚冲锋时,高校实验室也在承担“大脑”角色。在贵州省科技厅公布的今年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中,其中包含了由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牵头、贵州芯际探索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特种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中试平台”。

  “贵州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研究院从成立至今,始终进行‘顶天立地’的布局,即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学术顶天’,以及和贵州产业深度融合‘成果立地’。”该院院长毕津顺说他的愿景是:“立足贵州,服务未来”。

  为了实现愿景,该研究院聚焦高可靠智能芯片、抗辐射加固技术等关键难题,开展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个,并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贵州省集成电路学会”,意在开启贵州集成电路学术和产业新的春天。

上一篇:
新技术浪潮重塑传统专业 复合型人才成机械类专业就业“新宠”
下一篇:
大众观察·镜像山东丨在安徽亳州,探寻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的“链式药方”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