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伊利广告“狂蹭”KFC,笑出八块腹肌!
发布时间:2025-08-24

  在当今品牌营销的战场上,「造节营销」早已屡见不鲜,从淘宝“双十一”到肯德基“疯狂星期四”,各大品牌都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消费节日。

  但最近乳业巨头伊利却另辟蹊径,不再费力不讨好地自创节日,而是直接“蹭”起了肯德基“疯四”的热度,以一支“截胡”广告,上演了一出令人捧腹的“碰瓷式营销”。

  这波操作不仅让网友直呼"笑出八块腹肌",更在营销圈引发热议,原来商战还能这么玩!

  广告狂蹭肯德基

  伊利这招太狠了

  品牌营销战场上的节日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伊利选择了一条看似冒险实则精明的捷径——直接“嫁接”在肯德基已经成熟的“疯狂星期四”IP上。

  这一策略背后是深刻的消费者心智洞察:在用户大脑中,“每周固定薅羊毛日”的位置早已被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牢牢占据。

  “疯狂星期四”已从单纯的品牌促销日,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互联网文化现象。“疯四文学”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每周四各种离奇故事最后神转折到“V我50”的段子层出不穷,甚至形成了特定的社交货币和表达方式。

  

  图片来源:微博@肯德基

  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与“疯狂星期四”相关的UGC内容就产生了超过10亿次的曝光量,真正实现了“全民玩梗”的传播效应。这种用户自发参与创作的现象级传播,是品牌梦寐以求的营销效果。

  伊利市场团队敏锐地意识到:与其费力不讨好地创造新记忆点,不如巧妙借用已经深入人心的“疯四”概念,只需轻轻推一把,就能让“周五=促销”的心智自然迁移。

  此外,用户对单一“V我50”梗的兴奋度正在逐渐递减,这恰是品牌“截胡”心智、建立新仪式感的好时机。

  最重要的一点是,伊利与肯德基虽同属快消领域,但产品属性存在天然差异,炸鸡与牛奶不仅不构成直接竞争,反而在消费场景上具有互补性。这种“相关却不竞争”的微妙关系,为伊利的借势提供了安全边界。

  时间节点的精心设计是伊利此次营销的高明之处。广告活动刻意安排在“疯四”次日跟进,既借助了前者的话题惯性,又通过周五与“给利”的谐音形成差异化记忆点。

  连形象代言人都直接套用肯德基的,伊利直接邀请神似肯德基爷爷的张双利做主角,自带辨识度又自带亲切感,身着白色的西装,往那儿一坐,那味儿瞬间就对了,无需多言,观众就能自动联想。

  

  图片来源:伊利

  肯德基有“疯狂星期四,V我50”的魔性口号,伊利就针锋相对地推出“Keep Friday Cheap!”和“周五买伊利,省钱超给利!”的口号混淆视听。

  更绝的是,“Keep Friday Cheap!”的缩写恰好也是KFC,这种文字游戏式的双关既保留了玩梗的趣味性,又巧妙完成了品牌信息的替换。

  

  图片来源:伊利

  在产品上,肯德基有炸鸡全家桶,伊利就打造一个自己的“营养全家桶”,用同样的“大桶”创意包装,延续省钱划算的满足感。并用「爷爷的奶桶」带出伊利全线牛奶产品,戏剧性地完成从炸鸡到牛奶的认知嫁接。

  

  图片来源:伊利

  伊利此举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试图像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麦当劳的“大薯日”那样,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固定促销日——“省钱星期五”。

  伊利将促销日设定在周五而非其他时间,体现了对消费心理的深刻洞察。周五作为周末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本身就有“预祝周末”的放松氛围;

  同时作为“疯四”的次日,能够自然承接周四的话题热度,形成“周四吃鸡,周五喝奶”的消费场景延伸,实现了消费心智的无缝衔接。

  

  图片来源:伊利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不一定要靠硬抢,也可以巧妙“借”来,关键在于找到既有认知与品牌诉求的最佳结合点。

  用幽默外壳进行包装

  “蹭”出新意和新高度

  伊利这波“蹭热度”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好评而非反感,关键在于其将“碰瓷艺术”玩到了极致。每一个元素都精心设计,在引发消费者对肯德基联想的同时,又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品牌独立性和幽默感。

  广告中,伊利邀请了中国老戏骨张双利出演主角。张双利因其白发白须的造型和时尚穿搭,被网友称为“中国版KFC爷爷”。伊利充分利用了这一天然联想,这种设定无需额外解释成本,观众自然会心一笑,自动完成从炸鸡到牛奶的认知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在处理这一敏感借势时展现了高超的法律规避意识。场景设定是泛指的“快餐店”而非特指肯德基;台词中也对“KFC”只字未提。

  此外,广告中,喝了伊利牛奶的张双利直接穿越到多重宇宙,体验转世重生——时而化身太子得遇良缘,时而修炼三百年成就神功,走向巅峰,到达顶峰,成为永恒的巅峰。

  

  

  

  

  图片来源:伊利

  甚至与“麦当劳叔叔”上演世纪大和解,再造一个名场面。

  

  

  图片来源:伊利

  广告还刻意模仿电视购物和街头采访的形式,推出“省钱快讯”,随机采访路人对伊利周五降价的反响,营造出一种全民狂欢的热闹假象。

  这些手法虽然明显夸张做作,却因为其毫不掩饰的“假”而反而产生了一种幽默反差,让观众会心一笑。

  

  图片来源:伊利

  这种对广告形式本身的戏仿与解构,展现了品牌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意勇气,也正好击中了厌倦传统广告的年轻群体的兴趣点。

  

  图片来源:伊利

  荒诞不经的叙事方式和快速跳切的视觉风格,精准契合了当下年轻网民对"抽象文化"的审美偏好,与肯德基“疯四文学”的无厘头风格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敢于玩梗自黑

  用幽默化解商业碰瓷

  广告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伊利敢于拿自己的“碰瓷行为”开涮的自黑精神。

  在精心设计的“审片花絮”中,创意总监十年磨一剑想出来的大创意,竟然撞脑肯德基,被张双利无情拆穿。

  

  图片来源:伊利

  创意总监一句“居然有人敢蹭我”“十年磨一剑,全被蹭了,小丑行为”堪称最高级的碰瓷,让人笑出腹肌。把张老师和员工都看傻了。

  

  

  图片来源:伊利

  结尾当创意总监还质问还有什么被蹭时,张双利老师一句“我”巧妙点出代言人的撞脸,让人忍俊不禁。

  

  图片来源:伊利

  从视觉设计的风格色调、形象Icon的神似感,到营销节点的精准卡点,每一处都精准踩在大众的关注点上,这种巧妙联动想让人不注意都难,伊利简直把流量密码拿捏的死死的。

  伊利这波营销之所以能赢得年轻群体好评,还在于它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敢于自黑的“活人”形象,而非传统大品牌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通过展示“市场部提案自嗨”、“创意总监破防”等幕后场景,伊利让消费者看到了品牌背后真实的人性和幽默感。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消费者对硬广越来越免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伊利通过自嘲、夸张和荒诞的创意手法,将广告本身变成了娱乐内容,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无形接受品牌信息。

  结语

  伊利这波看似“无厘头”的碰瓷营销,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智嫁接」营销。

  当众多品牌还在为如何创造下一个“疯狂星期四”而绞尽脑汁时,伊利另辟蹊径,通过借势成熟IP的方式,以极低成本实现了品牌声量的指数级增长。

  这种“损”却高效的营销策略,让人耳目一新,又笑到打鸣。

上一篇:
“永好”先生
下一篇:
东方e闻|光伏电力生产智慧运营平台通过评审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