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782家公司暴露ESG风险,财务造假加剧资本市场信任危机|2025年二季度上市公司ESG风险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23

  2025年二季度,南方周末善择云平台监测782家上市公司暴露出ESG风险,风险事件总计1622起,风险指数累计1784.4。与一季度相比,风险事件数下降21%,风险指数降低29%。

  从行业看,风险事件高发的五个行业依次是制造业(561起),交通运输业(229起),建筑业(158起),房地产业(132起),采矿业(120起);风险暴露程度(风险指数均值)较高的五个行业依次是采矿业(2.39),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00),建筑业(1.60),卫生和社会工作业(1.4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8)。

  从ESG维度看,治理维度发生的风险事件最多(797起),社会维度的累计风险值最高(924.8),环境维度的单个事件风险严重程度最大(1.98)。二季度,风险指数累计最高的10家企业分别是陕西煤业、大众交通、冀中能源、中煤能源、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神华、绿地控股、中国中铁。

  陕西煤业居首,8家企业二进风险榜单top10

  陕西煤业“领衔”二季度风险榜单。监测数据显示,二季度陕西煤业共发生15起风险事件,其中13起与生产安全相关,典型事件如玉华煤矿玉华矿井对有自然发火征兆的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存在超能力组织生产、对已发现的安全隐患未及时整改等行为,被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陕西局合计处罚278万元。

  陕西煤业是陕煤化工控股的地方国有企业。在保障安全生产方面,陕西煤业每年都有较大投入。公司发布的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23年和2024年陕西煤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分别投入64.2亿元、44.5亿元。当前陕西煤业正在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多处煤矿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表明,公司筑牢安全防线依然任重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季度风险榜单top10中,大众交通、冀中能源、中煤能源、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绿地控股、中国中铁等8家企业也出现在一季度风险榜单top10中。交叉分析可见,这8家企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建筑业,安全生产风险突出。连续登榜,一方面反映出采矿业和建筑业在实际作业中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安全风险形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企业对组织内存在的系统性管理漏洞视而不见或无心整改。例如,大众交通,无论是一季度还是二季度均因“服务车辆未取得网约车运输证或将营运车辆交由无证人员驾驶”而屡遭处罚。冀中能源的邢台矿、东庞矿、葛泉矿、邢东矿、章村矿等在二季度均因存在安全隐患被处罚。

  除了安全风险外,在项目建设中非法占用土地、违规开采砂石并出售牟利等风险也值得关注。中铁一局第五工程公司未经审批占用超250平方米乔木林地设置弃渣场、非法占用超3300平方米基本农田新建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中交四航局第三工程公司以工程项目施工为名,违法开采砂石石料并出售牟利超5500万元。如果说安全风险的暴露有行业固有作业特点等客观因素,那么非法占地和开采砂石牟利则充满了主观作恶的动机。这给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集团企业深入管控下属工程单位风险敲响了警钟。

  信披违规突出,财务造假暴露系统性内控漏洞

  二季度共监测到392起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涉及280家公司。从信披违规的类型看,财务造假类事件占比最多,达204起。其次是业绩披露不准确(88起)、重大关键信息未披露(58)、信息披露不规范(24)、披露时效滞后(18)。

  鹏博士连续十年财务造假,2023年度及2024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均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25年7月被上交所予以摘牌。广道数字涉嫌通过制作虚假购销合同、发票、银行回单、发货通知单及入库单等方式虚构销售和采购业务,从而在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年报中虚增营收合计超14亿元,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4050万元。东方集团、九有股份连续四年财务造假。这些时间久、金额大的系统性财务造假案让人错愕。

  从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财务造假事件最为集中。剖析相关事件可以看到,多数公司发生财务造假事件的原因,一是公司内审系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公司实控人操纵董事会决策流程,使审计委员会、内控审计等机制形同虚设。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甚至与企业合谋。

  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不仅影响资本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而且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近年来证监会加强对欺诈发行、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2024年,证监查办财务造假相关案件128件。在二季度的风险事件中,多家公司因造假行为恶劣被重罚并触发强制退市情形,监管“长牙带刺”,不能不引起其他上市公司的警觉。

  新能源汽车事故,引发智能驾驶安全与营销大讨论

  2025年3月底,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小米SU7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致3人死亡。该事件在二季度引发了全民对智能驾驶安全性和营销宣传行为的广泛关注。

  4月,在广东湛江徐闻,一辆小米SU7与对向电动二轮车相撞,致电动车两名驾乘者当场死亡,涉事车辆随后起火燃烧。5月,百度地图的导航界面赫然出现巨幅文字广告,这些广告不仅直接“焊死”在3D虚拟车道上,甚至覆盖变道标识和限速提示,严重影响驾驶人员注意力。

  尽管舆情数量较少,但影响较大。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正劲,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智能驾驶、绿色节能成为电动汽车的突出卖点。然而明星车企的产品安全和广告策略,再次让人们意识到“安全”才是汽车行业的本质责任。让人遗憾和意外的是,从对外披露和宣传来看,不少车企并未把安全作为主要议题,对于车辆安全设计、车辆碰撞测试结果、车辆事故率、产品召回机制等很少提及,“解放双手”“高阶智驾”甚至“车里吃火锅”“车里养鱼”等过度营销和荒诞宣传却不时出现。

  2025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就智能网联汽车的产品安全和营销宣传做出倡议。倡议车企健全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产品安全设计;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确保功能命名科学严谨,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风险;建立面向用户的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告知机制,切实履行面向驾驶员的告知义务。

上一篇:
比亚迪S7为何停产了?
下一篇:
百度萝卜快跑的三重暴击:技术未熟、盈利无期、事故先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