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高精尖人才最高1亿元项目综合资助,长三角城市加速来深揽才
发布时间:2025-08-22

  大湾区和长三角跨圈联动加速,人才成为关键“变量”。8月21日,由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滁州市委网信办主办的“网链湾区·‘滁’新引力”主题招商推介活动在深圳前海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一批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成为“座上宾”。  据滁州市当地政府部门相关人士介绍,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重要成员,滁州2024年生产总值跨越4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第三、全国百强,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中国科创中心百强,是过去十年全国GDP增速最快的地市之一。  立讯精密、比亚迪等一批深圳企业已落户  南都湾财社记者现场看到,深圳和长三角城市在产业战略上,都在向高端领域布局。目前,滁州八大重点产业链囊括了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半导体、医药器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智能家居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光伏之城”,全球光伏企业综合排名20强中10家落户滁州。  当地投资促进局公布的“区位图”  记者也注意到,上述部分高端产业跟深圳有融合交集。去年3月,深圳“20+8”产业集群上线2.0版本,继续向新兴产业拓增量,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深圳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升格单列为1个产业集群,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3个产业集群合并为高端装备与仪器产业集群,瞄准高端高质高新。  实际上,两地企业已有深度联动,一批深圳知名企业已经落户滁州,包括立讯精密、康佳、创维、比亚迪、东鹏特饮等。  重点向高层次人才抛“橄榄枝”  向高层次人才政策可圈可点。南都湾财社记者看到,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城市,滁州是“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据相关人士介绍,滁州“六免六补六优化”等惠才“组合拳”。  记者梳理看到,面向高精尖人才,给予其负责项目“一事一议”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再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连续给予人才5年生活补贴,每年最高100万元。  面向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给予最高100万元购房、租房和生活补贴等综合补贴,对创业人才,再给予最高100万元创领办企业补贴。  对于高级管理人才,给予购房总额30%,最高30万元补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的,按产学研合作项目金额的20%,最高200万元给予企业补贴。对于高校毕业生同样颇具吸引力,对其购房、租房、生活等给予全方位补贴,其中最高20万元购房补贴。  为了强化人才“引力,”当天主办方特别聘请六位来自企业、高校、文化领域的代表担任“滁州城市推荐官”,其中包括前海梧桐并购基金董事长谢闻栗、哈工大深圳信息学院党委书记田佳峻、深圳文化旅游促进会荣誉会长陈穗、达实智能董事长刘磅等行业代表。  大湾区和长三角加速互补融合,有何新模式  实际上,从招商到揽才,近年来长三角的城市来深圳进行城市推介愈发频繁,策略也日益精细和多元化。比如,今年8月,浙江嘉兴举行“临空经济深圳招商专场推介活动”、“空港秀水创新绿谷”人才新政(深圳)对接会;江苏常州组织专业招商团队赴深圳开展经贸洽谈;江苏淮安也多次来深圳举办面向大湾区的科创产业投资说明会等。  据记者观察,近年来城市招商引资普遍聚焦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这与国家推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方向一致。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向深圳抛来“橄榄枝”背后,是长三角城市看中了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所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丰富的资本和人才资源。  如何看待长江角和大湾区双圈联动下的城市机遇?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认为,不管城市群还是都市圈,要看区域一体化效应。其中一个条件是区位,另一个条件是看人才密度,再一个是看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可以招引企业,人才也能吸引企业。很多研发型制造企业把研发总部留在深圳,采取分布式生产。数字化时代,扩大了空间距离,深圳和长三角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批潜力城市成为重要落棋点。  互为佐证的是,记者留意到,目前一些城市探索“深圳研发+长三角转化”的研发协同“飞地模式”,如在深圳设立创新中心或孵化器,吸引深圳的科创项目和人才,成熟后引入长三角产业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卢亮

上一篇:
京东买药秒送冷链能力升级 全程可视化管理2-8度温控配送
下一篇:
荣耀端侧多语种任务研究成果入选INTERSPEECH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