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盒马十年:狂奔、减速、精简、回归
发布时间:2025-08-22

  历经10年,盒马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

  8月7日的盒马十周年开放日上,首次公开亮相的盒马CEO严筱磊提及了这一点。对此,她补充了细节:“盒马在过去一个财年里面,每个月都是盈利的。”

  阿里2025财年年报也显示,2024年4月-2025年3月,盒马GMV超过750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息税及摊销前利润)转正。

  

  图片来源:盒马官网

  盈利背后,盒马在“变”。

  战略在变——从4年试水8个新业态、舍命狂奔,到放缓节奏、聚焦收缩。不久前,曾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盒马X会员店,宣布将于2025年8月31日全面关停,业态聚焦回盒马鲜生与盒马NB。

  产品在变——从加码自有品牌、强化品质心智,到进一步走向上游,通过产地直采、供应链整合“抠”出折扣价,强化价格竞争力。

  组织架构也在变——2024年3月,盒马创始人侯毅退休,2025年8月,最后一位盒马联合创始人离职,至此初创团队全员谢幕。

  回望盒马十年,它狂奔过,也踩过刹车,经历精简,如今“聚焦”成了关键词。

  从扩张到聚焦,其实是盒马在不同发展阶段作出的战略选择。成立之初,盒马是新零售业态的积极探索者。如今,活下去、活得好成为现阶段的目标,盒马也一改往日的高歌猛进,转而精简战线,为盈利服务。

  站在这个节点回望,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盒马发生了哪些转变,为何转变,又是如何转变。

  2016年-2019年:狂奔

  2017年7月,马云来到盒马的第一家门店——“盒马鲜生”上海金桥店。他在海鲜档口停下,徒手抓起一只张牙舞爪的帝王蟹。

  这一幕被抓拍下来,在互联网上刷屏,盒马鲜生这个陌生的名字,从此进入大众视野。

  

  图片来源:天猫

  此时,“盒马鲜生”上海金桥店已经开业了1年半,被一些媒体评价为“四不像”:看起来像超市,却设置了餐饮区;像菜市场一样售卖当天的蔬菜、肉类,同时也卖波士顿龙虾等高端生鲜;经营门店,却也做电商,隐藏着仓储和物流功能,在顶部铺设提高拣货效率的悬挂链系统,首创“3公里内最快30分钟送达”的配送服务。

  马云探店的当天,天猫官方微博发文宣传,称盒马是“对超市重新定义的新零售产物”。

  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五新战略”,其中一条是“新零售”,他指出,“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与此同时,盒马打造自有品牌,深耕供应链。

  2017年8月推出的“日日鲜”系列,是盒马最早试水成功的自有品牌,包含蔬菜、牛奶、豆浆、肉禽蛋等十多个品类。

  2018年8月,盒马召开首届供应商大会,表示将建立“新零供关系”,打造以厂家直供为核心的供应模式,推出更多盒马专供的定牌定制商品。2019年,盒马孵化出纽澜地等首批全国性“盒品牌”。

  

  图片来源:盒马

  盒马也成了后来者的新零售样板。2017年,互联网巨头和零售商们,落地了自己的新零售门店,包括美团“掌鱼生鲜”(后升级为“小象生鲜”)、京东“7FRESH”、大润发“飞牛优鲜”、永辉“超级物种”、步步高“鲜食演义”等。和盒马鲜生类似,这些门店大多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生鲜超市,提供餐饮区域和配送服务,用大海鲜吸引消费者进店。

  当行业玩家增多,盒马鲜生的门店数量也在快速增加。2017年9月,10家盒马鲜生门店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贵阳这五座城市同时开业。2018年,盒马鲜生进入侯毅口中的“舍命狂奔”阶段——窄门餐眼数据显示,2018年盒马鲜生开出88家门店,2019年又新增77家。

  

  图片来源:盒马

  保持高速扩张,只开出更多盒马鲜生是不够的。彼时,在侯毅看来,盒马鲜生最大的问题是“速度太慢”,需要等待合适的选址,“一个城市全覆盖,时间太长了一点”。为了覆盖盒马鲜生无法到达的区域,找到适合不同城市和人群的门店形式,盒马开始尝试更多样的业态。

  2016年,盒马以“盒马鲜生”开创了新零售样本,而从2017年起,盒马紧跟热门零售趋势推出新业态。用侯毅自己的话说,“盒马现在最大的能力就是可以不断地迭代,可以看看同行做什么,他们有做得好的,我们也可以学过来”。

  2016年到2019年,盒马尝试了8种新业态,仅2019年一年就试水了5种。从中可以体现,盒马对“风口”反应迅速——2017年,便利店的资本投资火热,“便利蜂”快速扩张,盒马在这年12月开出新型便利店“盒马F2”。2019年,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陷入前置仓混战,盒马也推出前置仓业务“盒马小站”。

  

  然而,其中大多数新业态,一到两年就停止运营或者不再有进展。

  创新需要投入。2019年3月,在联商网大会上,侯毅表示,盒马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财务一两年内将会逐步走向健康”。他还提到,阿里内部不会用“亏损”形容盒马,而是将其视为“投资”,因为它的定位是“新零售的探索者”。

  探索新业态的盒马,如同在白纸上涂鸦,就连侯毅心中,也没有设想好盒马该是什么模样,“我们不会把盒马预先设想好了,未来以什么样的状态在做,而是边做边改,不行就改,改了再看。我从来没说,我讲过的话能管一辈子”。

  但扩张并不是无止境的。

  盒马疯狂扩张门店数量和形态的2019年,也是阿里对盒马态度转变的一年。根据“晚点LatePost”的报道,因为在线下投入太重, 2019年初,盒马被集团下达了盈利的目标,同年12月,侯毅不再直接向阿里CEO汇报,而向B2B事业群总裁汇报,这意味着,盒马从独立板块“下放”到事业群子业务板块。

  扩张的过程中,试错和踩坑不可避免,关键是从中想明白一个问题——坚持什么,舍弃什么,最终又想成为什么?“舍命狂奔”的盒马要给出一个更清晰的答案。

  2020年-2021年:由攻转守

  2020年,“狂奔”的盒马开始减速。

  2020年3月,媒体沟通会上,侯毅透露,70多家盒马小站将逐步退出市场,升级为盒马mini业态。对此,他解释盒马小站的退出,是由于前置仓模式在流量获取、损耗控制方面存在一定弊端。此外,他还表示,预计今年盒马鲜生100家和盒马mini分别会新增100家门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乐迪

  同年7月,盒马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早餐新业态Pick''n Go孵化成功,且正式升级为盒小马。同时,盒马方称盒小马还将在2020年底开出60-80家门店,以每月6-10家店的增速覆盖全上海地铁线路与核心写字楼与商圈。

  而此盒小马又区别于2018年,盒马与大润发合作成立的“盒小马”。此“盒小马”专注于销售新鲜产品的规模食品零售业业务,可以理解为社区超市,而上述Pick''n Go升级的盒小马更像是快餐集合店。

  

  图片来源:小红书@远方不一样的烟火

  但不论是盒马鲜生、盒马mini还是两个盒小马,在2020年都未能按照原本的预期发展。

  根据窄门餐眼显示,2020年,盒马鲜生一年时间共新增54家门店。据赢商网统计,2020年,盒马mini仅新增了14家门店。

  另外,界面新闻在2021年1月统计,上海的盒小马门店数量仅有9家,与其之前的规划相差甚大。同月,盒马与大润发合作的“盒小马”也正式由大润发全资控股,脱离盒马体系。

  2020年,盒马X会员店上线,推出自有品牌“盒马MAX”,壮大自有品牌阵营。与此同时,盒马开始“向上看”,推动“垂直供应链”建设,深入打造“盒马村”产地直采,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与供应效率,与此同时,盒马也逐步将供应链视角拓展到了全球市场。

  

  图片来源:微博@盒马

  在这一阶段,盒马在产品层面更为强调差异化,以“独特商品”和品控,打出品牌心智。

  进入2021年,盒马“聚焦”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一年,尽管盒马推出了两个新业态,“盒马邻里”与“盒马奥莱”。但此时,新业态试水周期放慢,从此前的以月为单位变成了以年为单位。

  

  图片来源:FBIF

  盒马邻里表现尤为明显。2021年4月,盒马邻里开出第一家店后,当年7月就已经在全国10个城市开设了400家门店。彼时,盒马邻里还被侯毅称为“未来十年,盒马最重要的业务”。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1年7月,盒马邻里有近10亿元的预算,定下了年底开5000家店的目标,但实际上当年只开了2000家店左右,不到目标的一半。2022年年初,盒马邻里屡屡曝出退出北京、武汉、西安和成都等城市。2022年10月,邻里业务仅上海区域内保留运营。

  这背后,其实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盒马在阿里的定位都有关。

  从2021年起,盈利成为盒马绕不开的关键词。

  2021年6月,阿里集团推出“经营责任制”,要求包括盒马在内的业务板块自负盈亏。

  彼时,阿里自身战略也由“攻”转“守”,也逐步退出对盒马的“输血式”兜底。2021年前后,互联网大厂都慢了下来,试图在下沉市场寻求增长机会,阿里同样如此。

  2021年,阿里交出了“史上最差财报”,即2021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即自然年2021年9月至12月),这期间本是传统电商的旺季,但阿里经营利润大幅收窄86%。

  尽管该季度阿里营业收入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但相比于2020财年三季度37%的增速,营收增速明显放缓,而利润的大幅下滑背后,其实是阿里维持增长的代价越来越大。

  此时,盒马从阿里体系内事业群转变为一家独立公司,自负盈亏的压力,让盒马不得不寻求自我造血。侯毅将这种变化形容为“从内环跑向一环。”[15]

  同时,从业者口中常出现的规模、速度、扩张等词汇,也转变为效率、成本、健康,盒马亦不能置身事外。

  2021年,被称为生鲜电商的分水岭。

  当年,叮咚买菜、每日优鲜先后上市,行业一度进入资本高光时刻。但好景不长,持续亏损的商业模式迅速暴露出问题。

  每日优鲜2020年9月就开始第一轮裁员,10月创始人徐正在内部提出“挣一块钱”的口号,压缩开支;叮咚买菜同样从“补贴换用户”转向“效率与利润”优先,精简战线、收缩低效区域。

  从这时起,盒马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盒马奥莱业态在推出之初,定位于商品折扣店,旨在承接盒马鲜生门店的临期、短保及易损耗商品,通过折扣销售降低损耗,这也被视为向利润率和坪效靠拢的尝试。

  2022年初,侯毅在致员工信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并明确提出盒马要从“单店盈利”走向“全面盈利”。

  2022年至今:精简、融合和回归

  如果说2020年之后,盒马经历的是短暂的业态试错后的收缩与整合,那么从2022年起,聚焦成了常态。

  在这一阶段,盒马不再频繁试水新业态,也不再描绘多元场景的零售蓝图,而是回到两个最务实的问题:哪些模式能跑通?哪些业态能赚钱?

  2022年以后,盒马几乎不再推出新的零售业态。唯一的“例外”,是盒马推出了Premier店,又称盒马黑标店,首点落地上海龙之梦城市生活中心,对标高端精品超市。而到目前为止,盒马Premier也仅开出了这一家店,暂时没有更新的动作披露出来。

  

  图片来源:盒马官网

  这一阶段,盒马开始梳理此前试水过的业态。

  

  一方面,过往没有跑通的业态,盒马做了“精简”,例如盒马小站、盒马集市、盒马里、盒马mini等,或是逐渐消失从市场,或是脱离盒马,或是大幅缩减门店。2022年3月,盒马mini首店关闭,而仍在运营的盒马mini仅22家。

  另一方面,将部分业态融合升级。

  2022年9月,盒马奥莱业态升级,在上海开出第一家硬折扣店,此前盒马奥莱更像是“软折扣”,主要销售盒马鲜生标准店卖不完的冗余和临保产品。升级后的奥莱店会单独采购生鲜产品,标品除了来自临期商品和跨区域采购的低价商品,还会增加自营品牌商品的比重。

  2022年,盒马邻里业态在“萎缩”的同时,也迎来了一阵改革期。

  当年10月,盒马邻里更换负责人,胡大雷离职,寿勇强上任,“晚点LatePost”采访的内部人士评价,胡大雷风格激进,适合探索新业务;寿勇强风格稳健,适合执行。同时,盒马邻里将SKU从2~3万个压缩至2000个左右;选品加码自有品牌,强调性价比;取消免费配送服务以节省成本。

  2023年初,盒马将盒马邻里与盒马奥莱并为“盒马NB事业部”,由侯毅直管,定位也更加明确,从软折扣(临期商品)向硬折扣+社区店转型,主打低价高频刚需商品。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另外,曾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侯毅立志要开出百家店的盒马X会员店,最巅峰时期仅10家门店。自2023年起,盒马X会员店在核心的一环“会员”上,开始“摇摆不定”,会员权益暂停又恢复。

  2023年年底,盒马一度暂停会员续费,并称因业务调整,暂不支持开通或续费盒马X会员。当时,盒马曾回应媒体称,去会员化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盒马鲜生门店的“双线降价”,“让所有人都可以无门槛地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而不是还需要一张门票”。

  如今盒马X会员店的结局,在这一阶段就已经能够预见。

  起初,侯毅将盒马X会员店对标Coscto(即开市客)和山姆会员商店,其会员体系同样是依托全球供应链资源,为会员提供“特有商品”(盒马MAX)和“更高性价比”权益,形成差异化吸引力。

  随着盒马会员权益发生了多次转变,“盒马MAX”系列商品也上线盒马云超。当这些“特有”商品在盒马其他业态同样可以买到,而会员权益与其他业态享受绑定时,“会员”便失去了独特性,消费者为“会员费”买单的价值感也随之削弱。

  

  图片来源:盒马官网

  2024年3月,侯毅离场,盒马此前的CFO严筱磊接任CEO,随即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在严筱磊上任后不久,2024年4月,盒马重启了会员制度,但彼时战略重心已明确转向盒马鲜生大店和NB社区折扣店两大核心业务。

  2024年12月,严筱磊发布内部信再一次强调将聚焦在盒马鲜生和盒马NB,称前者负责快速复制成熟模式,后者深耕社区化服务,形成互补优势。

  这一阶段,产品层面的变化,也能够看到盒马最终的走向。

  2022年,在盒马供应商大会上,侯毅提出,“盒马不仅要向上走、向下走,还要向外走,未来10年打造可服务10亿消费者的商品体系。”

  随后不久,价格战此起彼伏,盒马又提出“商品品质向上走、价格向下走”,推出“移山价”策略降低单品价格。在此期间,盒马不断强化自身“折扣化”的标签,与NB业态定位的“硬折扣店”相辅相成。

  此前提及的两个问题的答案,最终聚焦到了两个方向:盒马鲜生与盒马NB。

  大刀阔斧“聚焦”后的盒马,很快迎来了“盈利期”。据盒马方透露,2024年3月,盒马首次实现淡季盈利。另外,在2025年开年信中透露,盒马实现连续9个月整体盈利、顾客数增长超50%。

  盒马“聚焦”的节奏,也与阿里保持同步。

  实际上,自2021财年三季度后,收缩、聚焦成了整个阿里近几年的核心关键词。2023年阿里完成1+6+N战略组织架构革新,进一步确定6大核心业务,盒马以及其背后的新零售被放在了“N”上。而后不久,2025年1月,阿里出售"N"架构下的银泰百货和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权,投资版图也进一步聚焦到围绕核心“6”板块下的电商、跨境电商以及AI领域。

  盒马十年“加减法”

  2025年,盒马还在继续谈聚焦。

  在十周年开放日上,严筱磊表示,去年以来,盒马为了聚焦主业,主动做出业态调整,但是累计关店数量不超过整体门店的2%。在她看来,2%在零售业整体大环境下仍属于健康的比例,并不影响主体业态。

  与此同时,盒马在聚焦业态上持续加码。开放日上,严筱磊公布了盒马鲜生最新开店计划,预计新财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内开出近100家门店,新增进入城市超过50个,届时盒马鲜生门店数将超过500家。

  

  图片来源:盒马官网

  一减一增之间,其实是盒马在寻找适合当下的发展路径。盒马过去十年几乎完整走过了这两个阶段——先是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高歌猛进,布局多元业态、不断探路;再是在增长压力与盈利要求下收缩战线,回到核心能力。

  聚焦与扩张的切换,并非退守,而是顺应周期变化的主动调整。与盒马类似,其他企业也在进行这样的实践,从它们的路径中,可以看出一些共通的思路。

  1.有“风口”就直追

  盒马踩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浪潮,率先打出了“盒马鲜生”这个样本,让大海鲜、餐饮区、30分钟配送的创新被后来者所学习。

  同时,盒马也从行业、同行的动向中寻找灵感,推出新的业态。侯毅说过:“做零售嘛,就是抄来抄去,互相借鉴,人家好的干嘛我不学呢。”[8]

  比如,2021年,社区团购和临期折扣店遍地开花,盒马以“盒马邻里”和“盒马奥莱”迎战。2022年,盒马奥莱成为盒马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业务。

  

  图片来源:小红书@TG泰格

  抓住风口,意味着能在需求爆发的窗口期迅速切入,在竞争加剧前建立起市场份额。元气森林的气泡水,抓住了“控糖”的风口,而它的电解质水、中式养生水、冰茶,同样踩在健康化的风口上,满足不同细分人群的需求。

  2.有目标地“撒网”

  多元化的业态布局,并不必然带来成功,更重要的是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有的放矢,探索可落地的业态方向。

  2019年前后,盒马做了大量的尝试,基于不同消费水平和规模、商圈特性,构建分层的商业体系——比如,盒马鲜生驻扎“城市核心商圈”,盒马菜市服务“城市社区、郊区”,“盒马mini”选址“郊区、镇、县”,盒马F2覆盖“办公商圈”,盒马小站负责“城区内的网络覆盖和补充”。

  

  图片来源:小红书@G大调

  事实上,对于其中一些业态,侯毅也持保留态度,如前置仓业务。在他看来,前置仓是个过渡形态,不是终局,如果单纯是前置仓模式,流量成本、损耗和物流成本都很高。尽管如此,盒马还是要跑马圈地,因为前置仓投资成本低,可以做到城市的快速覆盖。

  这种业态多元化的思路,在食品饮料行业同样适用。比如,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晚了30多年进入日本市场,起步就落了下风。除了调整产品策略,百事可乐也意识到,仅靠饮料市场是不够的,于是拓展到零食赛道,收购当地品牌,更好地接触到日本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3.主动剥离“非主业”“不具协同”的业务

  在下半场,对于盒马来说,关停盒马X会员店,意味着果断剥离那些重资产、难以复制、且供应链模式差异较大的业态,也就是砍掉不再适配当前战略节奏的部分。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企业发展早期曾表示,“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然而在经历了业务板块的极速扩张后,美团却逐渐砍掉了电商购物、充电宝、公有云等业务,最终聚焦于生活服务平台。

  聚焦往往不是资源的简单削减,而是将有限的组织能力、品牌心智和资源投入,集中到更具长期价值,有关联线的业务主线上。

  盒马的选择,正是将此前分散在多种业态上的资源回收,集中投向盒马鲜生与盒马NB两个核心业态,以强化差异化优势,并在主航道上跑出规模与效率。

  4.回到主业

  聚焦不是“求稳”,而是回归到企业真正的能力起点。

  自2022年起,侯毅便在盒马供应链大会上多次强调“商品力”的重要性。严筱磊接任后延续了这一思路。在近期盒马十周年活动上,严筱磊强调,盒马的核心护城河是“商品力”。在她看来,新鲜独特的商品与源源不断的“爆款打造”能力,是用户持续探索盒马、愿意为之转化的前提。

  

  图片来源:盒马官网

  盒马讲聚焦,是“回归商品力”,聚焦的是通过供应链创新与产品组合重构,让商品成为核心竞争力。

  海尔掌门人周云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海尔来说,聚焦是“回归用户”,是服务系统、产品体验与用户价值的持续构建。对此,周云杰在海尔内部提出“新营销转型”,聚焦与用户零距离交互,提升营销效率。

  5.战略做减法,产品做加法

  盒马的战略路径逐渐收紧,但在商品端却持续加码。

  产品上,通过强化商品力不断做加法,如加大自有品牌布局,扩大直采范围,优化产地溯源体系,并引入更多契合目标客群的差异化商品。除此之外,盒马还通过供应链整合押注“硬折扣”模式,在价格上形成竞争力的同时,强调品质标准,从而在不同价格带和消费场景中建立覆盖力。

  尽管盒马在业态上收窄战线,但商品层面丰富以及供应链端的持续加码,也为盒马鲜生的盈利埋下伏笔,精简业态后的盒马反而突出了其自身的竞争力。

  从Costco的全球扩张中,也能够看到“一增一减”。Costco 始终保持门店模型和会员体系的极简化,却持续扩充Kirkland自有品牌的品类和渗透率;战略做减法、产品做加法,不仅能提升单一业态的竞争密度,也能增强用户黏性。

  6.新角色就会有新机会

  回望过去十年,盒马在这一轮零售变革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试水新业态的过程中,盒马为行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零售模板和新的可能性;在自有品牌上不断加码,走向上游,通过产地直采、建立品控标准和联合研发,不仅提升了供应链效率,也为中小品牌提供了孵化与试水新品的平台。

  当行业中出现一条“鲶鱼”,反而会让市场生态更为活跃。

  

  图片来源:盒马官网

  这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案例,如日本便利店巨头7-Eleven的自有商品,不仅提升了毛利率,还通过与中小食品厂商合作,催生了一批契合市场趋势的爆款;沃尔玛在美国则依托“Great Value”等自有品牌,推动了供应链整合,并让更多小品牌借道进入全国市场。

  在竞争激烈、消费结构分化的背景下,零售商的角色正被重塑——既是渠道商,也是供应链的整合者与品牌的孵化平台。这不仅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也为企业自身构筑了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壁垒。

  PS:对现场演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新经销」微信公众号的近期推送,我们将把所有嘉宾的演讲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第七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五届中国零售创新大会&第五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

上一篇:
胖东来下场造“奶粉”,能否打造下一个爆款!
下一篇:
推理、智能体、资本:2025年AI行业都认同啥趋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