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百信银行盈利腰斩、市场被蚕食,新任掌门能“挽狂澜”吗?
发布时间:2025-08-22

  中信百信银行曾以创新者的姿态闯入大众视野,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其承载着中信银行与百度两大巨头的厚望,一度被视为金融创新与科技融合的典范。

  业绩下滑,业务布局相对集中

  自2017年成立后,百信银行凭借独特的数字普惠金融定位和互联网基因业务迅速扩张,2021 - 2023年净利润一路攀升,分别达到2.63亿元、6.56亿元、8.55亿元,一度成为行业内的增长标。

  转折发生在2024年,从财务报表上看,营业收入虽有46.26亿元但增速仅为2.02%,与前几年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相比差距明显。净利润更是大幅跳水,降至6.52亿元,同比下降23.72%,盈利水平急剧恶化。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情况并未好转,净利润继续下滑11.95%至2.21亿元,总资产也缩水27.09亿元至1145.81亿元。

  在对其盈利模式开展深度剖析的过程中,可观察到对高息消费贷款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这一情况构成了当前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

  从业务结构来看,长期以来个人消费贷款在百信银行整体业务中的占比持续高于80%。此类相对集中的业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风险抵御的灵活性受到限制,风险集中的特征较为明显。

  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动态调整与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高息消费贷款业务面临的挑战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盈利层面,净息差呈现持续收窄态势,直接导致业务利润空间受到较大挤压;

  资产质量层面,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趋势。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5%,较2024年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意味着部分贷款的回收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与之相应信用减值损失规模同步攀升,2024年全年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合计达2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4%,进一步对整体盈利水平产生了影响。

  转型进行时,新董事长表现受期待

  为应对当前发展挑战,百信银行启动了战略调整,向产业金融领域转型成为其重要探索方向。

  为拓展业务边界,该行推出“百兴贷”“百车贷”等新产品,尝试在产业金融赛道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现阶段经营数据来看,转型战略的业绩转化效果尚未充分显现:新业务在市场推广、客户拓展及风险管控等环节仍面临多重考验,暂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支撑点。

  相较于传统商业银行,百信银行在产业金融领域的行业资源储备与客户基础积累存在一定差距。在优质产业客户的竞争中,面对大型银行的先发优势,该行暂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从市场格局来看,其产业金融业务的市场份额仍处于较低水平,业务推进速度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落差。

  除业务转型压力外,百信银行的内部管理稳定性也需关注。过去一年间,该行高层管理团队出现多次人事调整,包括董事长吕天贵、行长李如东先后离任。

  尽管新任董事长谢志斌、行长寇冠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但短期内管理团队的密集调整可能导致内部对发展方向的认知需要时间磨合,部分战略决策的连贯性与执行效率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内部管理的调整期可能进一步增加该行应对外部挑战的难度。

  市场竞争加剧,未来走向如何?

  在面临业务层面挑战的同时,百信银行在合规管理领域也逐步显现出需要优化的问题。

  旗下“好会花”产品曾引发较多市场关注,部分消费者就该产品提出了涉及捆绑销售理财产品、催收方式等方面的反馈。据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信息显示,2024年上半年期间,该产品相关的投诉量达数千条,此类市场反馈经网络传播后对百信银行的品牌形象及用户信任基础产生了一定影响。

  合规管理相关问题的影响不仅限于品牌层面,也使该行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近年来,百信银行曾因多项业务操作不符合监管要求而收到处罚决定,这一方面导致其产生直接经济支出。

  此外,传统商业银行正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线上金融服务,如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其电子银行服务的用户体验与技术支持已与百信银行持平,且在品牌知名度、客户基础及线下网点资源上更具优势,正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

  新兴民营银行亦快速发展,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依托互联网股东背景,凭借技术优势与灵活运营模式拓展客源,在产品创新与客户服务上不断突破,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

  当前,中信百信银行的新任管理团队承担着重要责任,其未来破局与发展成效尚需市场进一步观察。

上一篇:
外卖大战按下“暂停键”,顺丰同城股价暴跌18%
下一篇:
可信筑基 数据赋能——2025可信数据空间推进大会在京成功召开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