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 | 科技副总为企业输血注氧“添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21

    

  2024年8月,安徽省首批344名“科技副总”走马上任,科技副总们心潮澎湃,到车间去!到一线去!在火热的现场大展拳脚!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0名专家教授,分赴宣州区杰爱新材料、申兰华色材、福美达新材料、博瑞特热能、立讯精密等5家企业。近日,记者走进宣城高新区,实地采访“科技副总”的工作开展情况。  什么是“科技副总”?据介绍,简单来说,“科技副总”就是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聘,到企业兼任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任职期间,“科技副总”需要帮助企业制定创新规划、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指导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等。通过聘任高校高层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到车间,为企业“输血注氧”增添新动能,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宣城高新区鸟瞰图  从校园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副总”带来了智慧、技术,带来了团队和成果。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的讲师丁燕说:“之前成果都是写在论文上,现在可以通过所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自己的论文变成了企业研发的‘加速器’。”  同样让实验室的“金种子”在车间里结出“产业果”的还有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作为立讯精密的“科技副总”,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鲍智勇上任后,就立即带领企业研发团队对汽车连接器端子材料容易磨损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仅用4个月便成功解决技术难题。  以项目为依托,以立讯为载体,实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培养和储备高层次人才。这是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高校的科研设备更加高端,企业的生产设备更加精密。在攻克技术壁垒时,高校和企业相互配合,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当“科技副总”攻克一个技术难题,研发一项新技术,就是助推企业开拓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变现为新质生产力。    “一位‘科技副总’背后是整片学术‘朋友圈’,他们带着学生驻企科研,毕业后直接输送人才,技术、团队‘一箭三雕’。”安徽申兰华色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殷守华说,“科技副总”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支撑,还送来了人才支持。  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李诗受聘为安徽福美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以来,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技术攻坚方面,李诗带领团队协助企业完成木塑基板材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通过优化配方设计与工艺流程,使产品性能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完成相关知识产权布局。人才培育层面,他不仅运用专业技能助力企业员工培训,且辅导多名员工完成职称评审,目前正积极推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科级副职”宣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飞说:“‘科技副总’政策在宣城的实施对宣城破解‘科研在高校、需求在企业’的二元困局具有战略意义。科技副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顾问,而是产学研融合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体制壁垒,实现企业需求的精准滴灌。科技副总可以作为技术带头人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壁垒,协助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术升级。科技副总是技术‘翻译官’,能显著提升企业-政府-高校的对接效率,成为宣城政府服务企业的一个抓手和支点。”  “‘科技副总’加速贯通科研成果转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双向通道。以‘双向赋能、创新共赢’为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高新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高校院所的综合优势,搭建产学研融合桥梁,激活创新动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宣城高新区主任助理赵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陈宗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