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构建“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 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5-08-2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学生就业正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的双重考验:一边是新兴产业“一才难求”,一边是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遇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为破解困局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校专业、社会岗位、个人能力“三位一体”的精准帮扶体系,成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抓手。

  专业优化体系:锚定产业前沿,消除供需错位的“代际差”

  当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而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间的“代际差”仍未消除——部分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匹配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优化为基础,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首要突破口。

  以国家战略校准学科方向。高校必须跳出原有的学科逻辑,建立“科技前沿—产业需求—专业调整”的动态响应机制。东南大学聚焦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性领域,通过增设微电子学院、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平台,将企业需求转化为课程模块,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2%,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以校企协同缩短培养周期。“订单式”育人模式正在打破“课堂到岗位”的壁垒。2024年末,比亚迪斥资30亿元设立教育慈善基金,联动35所高校定向培育新能源技术人才。这种“校为基、企为桥”的模式,促进了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有效缩短培养周期。

  以科研反哺激活创新基因。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锤炼能力。中国科技大学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把“无水无氧环境”“天问一号”等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等特色班,先后培养3113名高科技人才,96.2%进入科研院所或头部企业,成为产业创新的“生力军”。

  专业优化体系的核心,在于推动高校从“供给主导”转向“需求牵引”,让每一个专业都成为对接产业的“接口”,每一堂课都种下适配市场的“种子”。

  社会供给体系:优化就业生态,打破职业选择的“天花板”

  当前,人才评价标准、区域产业布局、中小企业吸引力等仍存在不足,正压缩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空间,需以社会帮扶为突破,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发力的生态网络。

  以多元评价破解“唯学历”困局。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江苏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把实习表现、项目成果纳入评价,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提升11%,让“技能过硬”与“学历亮眼”拥有同等竞争力。

  以政策杠杆引导均衡布局。针对“大城市扎堆、基层缺人”的失衡,各地正通过政策激励疏通人才流动渠道。浙江对赴山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安家补贴,并将基层服务年限折算为大城市落户积分;广东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给予每人1.5万元补贴,既缓解了压力,又为新兴产业注入人才活水。

  以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就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正在打破时空限制。教育部“24365”平台提供全时化、智能化服务,从简历优化到职位精准推荐,已累计促成超300万次有效对接;同时与人社部“就业在线”、国聘网等平台联动,使用人单位“精准触达”目标人才,大幅降低了供需对接成本。

  社会供给体系的完善,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职业天花板”,让人才与岗位完美适配。

  能力帮扶体系:锻造核心素养,增强市场竞争的“适配力”

  产业变革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切。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跨领域学习能力”“数字化素养”的需求较五年前增长2倍以上。构建全周期能力提升体系,成为激活人才红利的关键。

  以生涯教育筑牢职业认知。将生涯规划前置,能帮助学生早定位、早准备。复旦大学从大一开始开设生涯课程,通过“行业导师进课堂”“职业体验周”等活动,让学生提前触摸行业脉搏。该校“生涯发展力指数”显示,接受系统指导的学生求职自信心提升37%,岗位适配度提高29%。

  以非认知能力补上“软实力”短板。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正成为职场“通行证”。浙江大学将通用能力嵌入专业课考核,建筑学专业以“老旧社区改造”为课题,要求学生完成调研、设计、路演全流程,企业评委打分占比达50%,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解决问题”而非“记忆知识”的能力。

  以实践平台架起“从学到创”的桥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双创学分银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申请专利可置换学分,近三年催生127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以创带就”的良性循环,让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就业竞争力的“加分项”。

  能力帮扶体系的核心,是推动学生从“知识容器”向“创新主体”转型,使其在快速变迁的就业市场中始终保持“适配力”与“抗风险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本质上是推动教育、产业、社会协同发展的过程。专业优化体系瞄准供给侧改革,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社会供给体系聚焦岗位生态,回答“人往哪里去”的命题;能力帮扶体系发力需求端适配,回应“人能做什么”的核心。三者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石家驹(作者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推进职业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B-b/2024/02/39〉、2025年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研究课题“南通高职学生先进典型培养现状和创新机制探究”〈编号:TKY2025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
南京上半年服务业继续稳步向前
下一篇:
国网青海信通公司“设备铭牌智能管理场景”试应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