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保契锐评丨李光宁被带走,横琴人寿前路如何
发布时间:2025-08-21

  高光时刻总是短暂,暗淡光阴却是漫长的。

  据媒体援引知情者消息,珠海最大的国企——华发集团刚卸任的前掌门人李光宁于8月13日晚间被带走。

  平地惊雷起。

  从吃穿住用行的日常生活到珠海人的工作岗位,从投资理财到保险保障,华发早已融于珠海人生活的每一寸空间。

  当这家在过去十余年间狂飙猛进的地方国企被置于聚光灯下之时,围绕华发的各类争议自然会被细细观察。

  在这其中,横琴人寿的未来走向更是值得细细品鉴。

  华发,横琴人寿真正的救世主

  凡事都有因果。

  2016年12月,横琴人寿正式开业,注册资本31.37亿元,总部注册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合作区唯一一家全国性法人寿险企业。而布局这一寿险牌照的主导者毫无意外地是华发。

  尽管关于横琴人寿到底属于中植系还是华发集团,在中植系暴雷之前业内外便已争议多时,但不管中植系有没有通过其他路径实现对横琴的绝对控制,仅从横琴人寿的股权结构看,华发才是横琴人寿名义上的实控人。

  对此可佐证的是近年来横琴人寿的股权结构调整。2016年成立时,由珠海铧创(珠海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珠海铧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亨通集团等五家股东均分股权,各持20%,股权相对均衡。但从2022年开始,华发集团通过珠海铧创持续增持,至2024年3月持股比例升至49%。

  对此,有媒体认为,此举已突破《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中“单一股东持股不超三分之一”的规定。实际上近年来,该管理办法作为保险业牌照最受追捧时代的产物,其核心目的自然是规避单一股东绝对控股后将保险公司打造成真正的“现金奶牛”。

  而时至今日,牌照狂热期留下的风险机构越来越多,意在通过均衡持股,在公司治理层面实现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已不太具备可能性。此刻,更需要真正的白衣骑士。因其可以拿出真金白银,挽救早已陷入危局的保险公司,进而改善行业风险化解压力完全集中于监管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看,在挽救横琴人寿的关键节点上,华发既有魄力亦有担当。毕竟,在当下寿险业的竞争格局下,横琴人寿真实的价值难以匹配华发所付出的真金白银。

  对此,可佐证的则是前期媒体报道的另一则股权调整故事,即在华发集团债务负担已经较重的情况下,新的增资主体或将落到横琴区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媒体报道称,相关动议早在几年前便已提出,彼时的方案之一是由横琴国企接盘中植等两家民企的股份。不过,由于股权转让价格未谈拢,出售窗口期已然错过。换言之,局外人对于横琴人寿的价值评估更为公允,远不及华发这般“任性”。

  当然,这符合李光宁任期内一贯的投资风格。

  李光宁担任华发集团一把手期间,通过金融全牌照、港股平台和核心城市土地储备,推动华发从区域房企向多元化转型,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卓智控股、航天证券,参股了横琴人寿、华金期货,并于2023年接连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巨资收购和竞拍地块,仅在上海的三幅地块就花去了231亿元。

  今天回看李光宁主导下的投资项目,基本都精准地投在了“山顶”。

  当然不止李光宁,亦不止华发集团,2025年5月至今,珠海已有6名国企一把手落马。或是基于此,珠海已于同期启动了市属国企的专业化整合工作。

  换人,能否救横琴于危急

  有花开,更会有花落。

  华发不尽如意的业绩中,虽然横琴人寿不是主要原因,但其经营业绩亦累及华发。公开数据显示,连续三年亏损后,横琴人寿2025年上半年再亏8.39亿元,进而被媒体称为寿险亏损王。与此同时,创始高管团队则伴随着兰亚东的离开而分崩离析,尤其是钱仲华到任后,创始团队加速清理,新人则陆续补位。

  人事更迭本不足为奇,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亘古不变的人事规律。更需关注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中,横琴人寿的“营盘”是否还稳固。

  当然,横琴人寿今日之境况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于中植系和过去十余年间致力于跑马圈地的华发集团而言,横琴人寿的功用价值不言而喻。幸运的是,其成立之后即赶上了行业急速发展的高光时刻,以较为激进的产品和政策为股东贡献了相对充沛的现金流。

  时至今日,行业步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在内外部环境剧烈波动的当下,中小保险公司必然更加艰难,对于横琴人寿而言,内忧外困之下,未来之路则更显不确定性。

  一来公司治理困局短期内或将难以解决。在珠海国资重新组牌布局的当下,横琴人寿作为华发孙公司,短期内或难得到进一步支持;而中植系的退出速度更是不及预期。在三会一层维度,唯一可控的或许是经营管理层,但对于几乎全新的高管团队而言,如何看待并理解当下的市场环境和公司境遇,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整体的经营判断。

  二来经营策略调整能否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到确定性的发展路径亦存疑。横琴人寿率先尝试员工制代理人制度,其发展个险的意图显而易见。但近两年来,银保与个险之争在实践中似乎早已分出上下,在报行合一政策落地后,银保的价值日益凸显,保险贡献能力亦早已经过市场检验,个险式微渐成共识。传统的个险大户尚可靠稳定的队伍稳住规模,而对于新进入个险领域者,从过去十年的实践看,花钱买人买保费或能在短期内实现突破,但长期看不太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与此同时新建个险团队投入的资金成本早已超过中小公司的承受范围。对于横琴人寿而言,股东能否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其豪赌命运不确定的个险,自然成疑。

  横琴人寿当然有其自身亟需解决的问题,但从行业来看,其亦只是众多中小寿险公司尤其是地方国企主导下的寿险公司的一个缩影。至于其最终走向,保契前期多次论述,仍认为兼并重组或许才是未来最有可能的走向。

上一篇:
中报观察 | 亏损收窄 小米汽车要盈利了吗?
下一篇:
皖通高速入选2025年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榜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