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安全与价值:汽车行业走出“卖多亏多”的双重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1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近乎惨烈的价格战,导致行业价格体系承受巨大压力,经销商陷入“卖得多亏得多”的困境,库存预警指数持续高位运行;4S店退网现象愈演愈烈,网络渠道稳定性遭受考验;上游供货商更是在成本上升与车企压价的双重风暴下,被迫削减研发预算。

  这场始于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已演变为席卷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危机。当降价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行业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致,探寻高质量发展破局之道迫在眉睫。

  价格战引发产业链阵痛

  当某头部车企宣布旗下22款车型全系降价、最高降幅达34%时,汽车行业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冲破。一时间,从新能源车到燃油车,从经济型到豪华型,降价风暴席卷而来。车企们纷纷“割肉”下场,价格战近乎白热化。

  面对车企投下的“价格核弹”,销售端叫苦不迭。从业20余年的汽车经销商负责人吴先生告诉《法人》记者:“厂家不断降价,我们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只能跟着降。”他抱怨说,一辆车的利润从万元压缩到千元甚至几百元,“利润薄得像纸一样。”但运营成本却丝毫未降,场地租金、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刚性支出,样样都不能少。

  在利润与成本双重挤压下,许多经销商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调研显示,2024年经销商新车销售毛利,跌至-17.7%的行业冰点。与此同时,80%的主销车型存在价格倒挂现象,且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这意味着,经销商如果不能及时拿到返利,将额外垫付大量资金。

  “好比我每卖一辆车,都要自己垫钱填坑。一辆10万元的车,我得倒贴两万元。”吴先生说,大批同行只能靠金融返佣、售后服务等“边角业务”维系经营,说白了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车企降价大旗下,4S店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北京一家4S店销售人员孙佳佳告诉记者,店内库存积压严重,停车场快被塞满了,只能加大力度促销。“现在卖车几乎不赚钱,有些车型就靠保险返点勉强维持。”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攀升至56.6%,持续位于荣枯线以上。今年上半年,72.5%的经销商未能完成销售目标。

  价格战的负面影响从新车销售,蔓延至售后服务领域,形成全价值链的利润侵蚀。孙佳佳透露,在经营压力下,部分4S店被迫缩减服务投入、精简服务项目,或降低服务标准,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客户体验下滑。由此引发的客户信任危机,正在形成“利润下降——服务缩水——客户流失”的恶性闭环。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门店撑不下去选择关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汽车4S店总数较上一年减少2.7%,退网数量高达4419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自2021年以来,4S店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价格战冲击下,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也苦不堪言。某品牌轮胎供应商销售经理王霄坦言,车企为了压缩成本,不断向供应商施压。“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在上涨,但车企要求我们让利,有些订单几乎亏本生产。”

  “为了生存,一些供应商被迫裁员、削减研发预算,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没有研发投入,产品质量和技术迭代就会停滞,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王霄忧心忡忡地说。

  当车企纷纷祭出降价大旗时,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这场愈演愈烈的价格厮杀,正以近乎残酷的方式,重塑行业生态格局——从终端销售到上游供应链,无一幸免地承受着这场变革带来的剧烈阵痛。

  安全重构竞争门槛

  当价格战的硝烟弥漫整个汽车市场,一个疑问随之而来:消费者选车难道只看价格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在北京海淀一家沃尔沃4S店,工程师出身的刘先生正在看车,他轻轻敲击一辆XC90的车门,专注地倾听钢板发出的声音。“听这声音,最少用了三层复合钢板。”他转头对记者说,“现在有些车为了降价,连防撞梁都换成塑料件,还美其名曰复合材料,这种车白送我都不要。”

  购车者小姜持同样看法,“安全性是购车的底线标准,如果安全性能不达标,价格再优惠我也不会考虑”。在他看来,部分车企为参与价格战而缩减安全配置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漠视。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在销售端表现得尤为明显。孙佳佳观察到:“与过去重点关注油耗和价格的消费习惯不同,现在许多顾客首先询问的就是车辆安全性能。他们会详细比对各车型的碰撞测试成绩,主动了解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车道保持等主动安全系统的实际表现。”

  《2025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洞察》显示,85.67%的消费者将安全性列为首要购车考量,远超价格和能耗因素。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汽车消费正从“价格导向”转向“安全优先”的新阶段。

  在价格与安全的博弈中,消费者用选择权为行业指明了方向。这一消费理念的升级,已经开始深刻改变着汽车市场的产品格局。

  最能印证这一变革的,当属安全配置的加速普及进程。曾经专属于高端车型的8安全气囊、AEB等配置,如今已成为15万元级车型的标配;更前沿的激光雷达和电池热失控抑制技术,也正快速向主流市场渗透。

  这种“安全平权”的趋势,标志着产业链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不久前,王霄果断拒绝了客户“降低轮胎参数换取报价下调”的要求。他表示:“现在没有供应商敢在安全部件上妥协。”

  这场沿产业链传导的“安全革命”,也在深刻改变行业的竞争逻辑。资深汽车行业观察家赵楠认为,当价格战难以为继,对安全性能的极致追求,或将成为车企突围的新赛道。安全不仅是技术指标,更是品牌价值的核心支柱。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趋势已不可逆。在一家新势力品牌门店,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销售人员不再热衷于介绍“狂暴模式”的加速性能,而是着重讲解碰撞后电池组断电的专利技术。这个微妙的转变或许预示着,当行业跨过疯狂堆配置、内卷价格的阶段,终将回归到安全的核心本质。

  赵楠直言,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那些还在安全问题上“讨价还价”的车企,恐怕很快会发现押错了赌注。

  卷价格不如比价值

  当价格战的硝烟弥漫汽车市场,部分品牌逆向思维,祭出价值战利刃。他们意图以独特定位、品牌溢价与技术创新为根基,挣脱无序竞争价格的泥沼,在行业震荡中筑起价值高地。

  保时捷对坚守品牌价值有自己的认知,其摒弃区域价格的无序波动,坚守全球统一指导价,并以个性化选装服务构筑稀缺壁垒。在保时捷门店,车主可以享受专属定制服务,从波尔多红金属漆到橄榄绿内饰皮革,从Carrera Classic轮毂到性能动态底盘控制系统。定制哲学不仅重塑了消费心理,更让每一辆车成为流动的艺术品。

  同时,保时捷精心编织着情感纽带。车主通过爱车讲堂洞察机械美学,在赛道日点燃驾驭激情。卡宴车主李哲向记者坦言:“从底盘调校到内饰缝线,价值感渗透在每个细节。”这种情感附加值,甚至催生了部分限量配色车型在二手车商处的高溢价。

  品牌溢价从来不是空洞数字,而是精密的价值共振。在另一赛道,蔚来正以产品体验升级开辟价值路径。今年7月焕新的ET5系列,起售价较老款车型提升两万元,但新增CDC悬架让操控性能提升,麂皮车顶提升了豪华触感体验。蔚来希望通过自研芯片等技术降本措施,让价值增量得以实现。

  特斯拉则以创新科技铸就品牌护城河。虽然其Model 3价格高于同级电动车,但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号称大幅降低事故率,开创式的电池管理系统延长电池寿命周期。这种科技溢价配合直营模式建立的用户直连管道,让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持续固化。

  在越野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长城汽车深耕技术创新,基于Hi4系列混动技术架构构建了多元化的越野解决方案:面向城市通勤与轻度越野的Hi4、平衡城市驾驶与越野性能的Hi4-Z,以及专为高强度越野设计的Hi4-T,每项技术都精准契合用户需求。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创新性地推出“越野分级”战略,通过清晰的产品定位帮助用户做出选择,充分释放产品价值。这一系列举措向消费者证明:真正的越野竞争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以核心技术、卓越体验和品牌情怀共同打造的价值体系。

  这些品牌正以差异化战略重塑价值竞争新范式:保时捷以情感定制诠释豪华新内涵,蔚来通过体验进化重构用户关系,特斯拉凭借科技信仰树立行业标杆,长城则推出“越野分级”释放产品价值。它们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不仅拓展了价值竞争的维度,更向行业证明:跳出价格战泥沼的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赵楠预测,汽车行业即将迎来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创造”的战略转型期。在未来五年,成功突围的车企必将聚焦四大核心价值维度:以个性化定制重塑产品差异,以场景化体验重构用户连接,以技术代差建立竞争壁垒,以圈层文化培育品牌忠诚。唯有深度构建这些价值护城河的企业,才能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那些率先完成价值体系升级的品牌,不仅能够穿越价格战周期,更将在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文中孙佳佳、王霄为化名

上一篇:
《国资报告》:产业链深度融合 突破风电轴承关键技术 国机精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
卧龙电驱港股IPO:三大主业增速明显放缓,贸易业务是否涉嫌关联交易存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