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南特科技IPO:上半年业绩增速双双放缓,总额法核算收入合理性被质疑!
发布时间:2025-08-21

  虽然于2025年8月8日在北交所2025年第18次审议会议上成功过会,但13天的时间过去了,珠海市南特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特科技")依然未能提交注册。

  慧炬财经梳理发现,进入七八月以来,北交所过会企业提交注册的速度明显慢了起来。

  一个典型例子是,早在8月4日过会的中诚咨询截止目前(8月21日)耗时了17天还未提交注册,而本月过会的大鹏工业、科马材料、南特科技三家企业皆在排队等待提交注册。

  事实是,早在7月份,北交所提交注册速度变慢就有迹可循,于当月过会的锦华新材、北矿检测、长江能科提交注册分别用时了31天、38天、18天,平均耗时29天,7月28日提交注册的长江能科用时最短仅用了18天。

  对比来看,6月过会的四家企业平均提交注册仅用时了18天,其中两家企业用时13天,一家用时14天,而三协电机提交注册耗时最长32天。

  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是,北交所不仅在受理及审核节奏上时长在拉长,在严把上市入口关的当下,过会后提交注册及拿文速度也肉眼可见地慢了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月过会的北交所三家企业中,大鹏工业和中诚咨询受理时间分别为2023年11月14日和12月28日,南特科技受理时间为2024年底的12月30日,显然南特科技受偏爱程度更高。

  而随着南特科技顺利过会,作为一家准上市公司,其也走到了接受市场全方位检验的重要时刻,这其中在上会现场上市委关于其经营业绩真实性的质疑格外惹眼。

  慧炬财经注意到,南特科技本原定于2025年8月28日披露2025年半年报,但在过会10天后的8月18日也就是提前10天披露了半年报,按其解释是提前完成所致,但这份半年报所透露出来的财务细节不由得不让人慎重审视。

  公开信息显示,南特科技成立于2009年11月19日,是一家主要从事精密机械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可应用于空调压缩机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细分领域。

  实际上,早在2016年南特科技就首次在新三板挂牌,转型成为了一家公众公司,但在一年后的2017年12月1日就终止了挂牌。

  到了2023年,南特科技便开始筹谋资本化部署,当年6月28日其与光大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次日向广东证监局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材料,进而于次月的7月3日获得了受理,向深交所主板发起了冲击。

  然而,这一切在时间进入2024年悄然发生了变化,在2024年4月30日,证监会与三大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系列规定,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门槛大幅提高,其中深沪主板IPO第一套上市标准最近一年净利润指标由6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

  就在深市主板上市门槛提高后的半年,也就是2024年11月8日,南特科技正式将上市板块变更至了北交所,彼时给出的解释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所致,但这一模糊的措辞背后是其净利润已经不满足最新主板一亿元上市要求的客观现实。

  据南特科技财务数据显示,在2023年和2024年,其对应净利润分别为8418.82万元、9821.70万元,虽然超过了6000万元但均不足1亿元,尤其是2024年净利润距离1亿元的主板要求仅差了178.3万元,抱憾之余无奈选择了北交所。

  当时间来到2024年12月19日,南特科技终于收到了监管层下发的其此次北交所上市的辅导工作验收工作完成函。

  在获得上市辅导验收完成函11天后,南特科技又马不停蹄向北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获得了受理。

  而以近亿元的净利润闯关北交所,这也是南特科技从递表北交所上市申请快速获得受理到仅用时半年就完成了两轮问询回复进而得以顺利过会的原因之一。

  但南特科技过会后13天的时间已悄逝,其依然困于原地仍未被北交所获准提交注册。

  据南特科技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25年1-6月,其实现营业收入5.73亿元仅同比增长了7.34%,对应归母净利润6673.25万元,同比增长了15.07%。

  需要说明的是,在2025年8月8日的招股书上会稿中,南特科技预计其在2025年1-6月,营业收入约为5.6亿元至5.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约为4.89%至10.51%;预计归母净利润6400.00万元至6900.00万元,同比增长幅度约为10.36%至18.98%。

  显然,南特科技这份2025年半年报,相较其此前预计的数据而言算是中规中矩,并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变动。

  但细致看来,南特科技业绩增速已是放缓,要知道在2024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幅可是分别达到了12.40%和19.62%。

  再将时间拉长来看,在2022年至2024年间,南特科技营收增速分别为13.38%、12.55%、9.86%,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为-23.44%、80.51%、16.66%,业绩增速整体上也在放缓。

  南特科技也承认的是,若未来国家相关行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从而导致下游空调压缩机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公司的压缩机零部件市场需求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将存在增速放缓或下滑的风险。

  众所周知,北交所虽然对于业绩稳定性要求不如主板,但拟IPO企业业绩变动趋势是核心关注重点,客户集中度过高也会导致监管层对业绩稳定性提出质疑,而南特科技对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的销售收入合计占比2024年就高达80.71%,对二者存在高度依赖,其后续业绩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就成为了外界的关注重点所在。

  总额法核算收入合理性被拷问

  经营业绩真实性质疑挥之不去

  此外,有关南特科技对于美的集团、海立股份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合理性为何在问询中就遭到了北交所的诘问质疑。

  申报文件显示,报告期内,南特科技因铸件产能不足,存在向海立股份采购铸件进行加工之后向海立股份销售精密件的业务,采用总额法核算收入。各期向海立股份销售精密件中使用外购铸件比例为15.13%、78.44%、100%,各期采购铸件金额分别为201.93万元、1,154.45万元、1,939.69万元。

  在首轮问询中,北交所就对南特科技日常以总额法确认加工服务业务收入及采购额、在报表列示环节调整为净额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列表调整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各期财务报表与收入相关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提出了质疑。

  到了二轮问询中,北交所不仅要求说明对于美的集团、海立股份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还在追问质疑"对于美的集团、海立股份等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客户是否存在客户指定供应商、客户转卖或调让给发行人货物的情形"。

  及至到了上会现场,北交所依然在追问质疑向海立股份子公司采购铸件加工后销售给海立股份并采用总额法核算收入的原因及合理性。

  显然,在此前的两轮问询中,南特科技的解释并没有成功打消北交所的疑虑,这直接导致在上会现场又一次遭到了追问质疑。

  在上会现场,南特科技是如何回复解释的我们尚不可知,但从顺利过会的结果来看其似乎得到了监管层认可,但一旦客户采购策略发生变化,其收入的结构性风险难免被放大。

  事实上,自2025年以来,有关总额法与净额法的使用纠偏成为了监管重点核查领域,不少上市公司因错误适用总额法导致收入核算不准确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而总额法与净额法的使用不仅关乎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更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估值判断。

  犹记得,在今年1月6日,财政部等四部门就出台规定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向客户转让商品之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来判断其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相应采用总额法或净额法确认收入,强化收入确认合规性。

  除此之外,令人担忧的还有南特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的变化。

  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6月底,南特科技账上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已跌至负值为-597.42万元骤降了120.09%,而在2024年同期这项数据还高达2973.51万元。

  针对于此,南特科技的解释是"公司及其子公司因扩产需求,通过票据背书支付设备工程款规模扩大,对票据等的贴现收款减少,销售商品现金流入下降所致"。

  另外,南特科技资金面的压力也是难以忽视,在2025年上半年,其短期借款高达2.13亿元同比增长了34.17%,长期借款9263.38万元同比翻了一倍,资产负债率(合并)从去年同期的52.76%走高至58.93%,偿债压力尽显。

  值得一提的是,南特科技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增加也占用了大量营运资金。在今年上半年,其应收账款就高达4.34亿元,同比增长了4.92%,存货账面价值从去年同期的1.22亿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1.41亿元,更是同比增长了15.31%。

  研发投入持续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被质疑是否形成较高技术壁垒

  除了业绩增速放缓外,南特科技研发投入明显低于同行平均水平,也让人质疑其创新水平不高。

  事实是,在2022年至2024年中,南特科技不仅研发投入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发明专利数量也难以与大多数同行可比企业相较。

  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中,南特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956.12万元、2142.51万元、2389.93万元,占当期营收比重仅分别为2.35%、2.28%、2.32%,而同期同行可比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则分别达到了3.69%、3.76%、3.69%。

  另外,截止2025年7月末,成立已经超过16年的南特科技,一共仅有1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在三家同行中仅高于联合精密的8项,低于百达精工的39项和华翔股份的15项。

  针对于此,北交所就质疑其是否形成较高的技术壁垒,研发成果和在研项目能否持续保持所属领域技术竞争优势。

  此外,南特科技在研发投入上也是远不及北交所早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慧炬财经注意到,2024年10月,北交所发布了发行上市审核动态创新性评价专刊。

  在这份创新性评价专刊中,北交所披露,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24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2.3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48.19%;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为3174.67万元,最近三年平均研发强度(剔除未盈利企业)为5.97%,最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16.44%;平均每家公司拥有90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7.52%;平均每家公司拥有22项发明专利。

  对比来看,截止2024年12月31日,南特科技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仅10.53%,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仅3.68%,也仅拥有15项发明专利,均不及上述平均水平。

  北交所在上述创新性评价专刊中就指出,申报在北交所发行上市的企业要充分披露其创新特征,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业绩增长,提升抗风险能力,而研发投入比长期不足3%且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对于刚刚过会的南特科技而言,显然其更需在创新性及研发能力上下足功夫。

  实控人妻子曾占用资金超400万

  其姐获赠出资款遭疑是否代持

  除了上述情形外,2020年实控人妻子李巧玲通过个人账户占用公司资金404.92万元(含利息)直至2022年才偿还,在凸显财务内控有效性不足的同时,其资金流向也是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回复函显示,2020年,南特科技存在使用李巧玲个人卡结算公司部分收支业务,个人卡与公司账户混同使用的情况。截至2020年末,李巧玲个人卡共代收废料销售款646.87万元,其中245.01万元已用于支付公司业务费用,剩余401.86万元未及时转入公司对公银行账户,形成了资金占用,2022年12月,李巧玲将全部本金及利息55.04万元归还公司。

  而上述245.01 万元被用于支付公司业务的费用,其中195.50万元用于业务招待餐费,47.76万元用于业务招待酒水支出,1.75万元用于其他费用。

  令人不解的是,这高达243.26万元的费用被用于业务招待,为何要通过李巧玲的个人卡支出呢?又是否真实发生、合规合理呢?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IPO实践中,个人卡问题较为普遍,只要彻底解决完并将个人卡相关财务数据还原至企业财务报表,保证完整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下并不会构成IPO的实质障碍,但需要保荐机构审慎核查个人卡的真实资金用途,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

  此外,更引发监管层关注和质疑的是,实控人蔡恒妻子李巧玲的姐姐李丽玲作为创始股东持股却是达到了5.2%,而李丽玲早期在外资企业主要从事招聘、人事、薪酬及培训等工作,并无企业相关业务经验。

  慧炬财经注意到,李丽玲入股及历次增持的资金均来源于李巧玲,2009年11月,南特科技设立时,李丽玲入股的300万元来源于李巧玲于2009年11月11日、2010年4月14日分别转入的200万元和100万元。

  2011年9月,李丽玲第一次增资款200万元来源于实控人夫妇朋友李玮、陈仲秋。李玮、陈仲秋是于2011年8月30日、2011年8月31日各转入18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其出资。而陈仲秋的借款已于2014年10月31日连本带息还清265.5万元;李玮的借款已于2018年5月11日连本带息还清360.825万元,这两笔款项均由李巧玲代为还款。

  2011年11月,李丽玲第二次增资,李巧玲于2011年10月14日转入107.5万元,其中80万元用于李丽玲增资。

  按照南特科技的说法是,蔡恒李巧玲是基于李丽玲参与蔡恒创业活动的贡献,将李丽玲用于入股及增持公司的资金赠与给李丽玲,但李丽玲自公司设立以来未在公司担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除在设立之初参与了行政、人事工作外,报告期内也并未参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就获得了大额赠送,就令人困惑不解。

  在问询中,北交所就要求说明李丽玲所持公司股份是否存在委托持股、代持或其他利益安排。

  不过,在回复函中,南特科技及保荐机构坚称李丽玲出资入股所取得的南特科技股份为李丽玲真实持有,权属清晰、真实确定,不存在委托持股、受托持股等代持或其他利益安排,亦不存在任何纠纷或潜在纠纷。

  众所周知,对于拟IPO企业而言,股权历史沿革及结构清晰不存在争议纠纷,是符合上市条件的基础之一,若IPO企业股东存在股权代持情形,将直接违背监管层对股权清晰的明确规定,因而企业上市前必须清理股权代持问题,否则可能会对上市进程造成实质性障碍。

  业绩增速放缓的南特科技,此番需要耗时多久才能获准提交注册,又最终能否成功发行上市,慧炬财经将持续关注!

上一篇:
入学即就业,河南技师学院富士康工程师学院迎来首批新生
下一篇:
华为以数智化技术助力广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