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7月氢车销量暴跌,反映出哪些行业趋势?
发布时间:2025-08-21

  2025年7月,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遭遇“倒春寒”。中汽协数据显示,当月氢车产量仅229辆,同比降下降75%;销量284辆,同比下降63.5%。1-7月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为不到1600辆。7月的数据不仅刷新了年内单月最低值,更暴露出行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结合前7个月累计产销同比下滑超50%的趋势,这场看似突发的“产销双杀”,实则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具体来看,反映出哪些行业问题和趋势呢?

  接棒政策未到,从“输血”到“造血”的阵痛

  作为示范城市群收官之年,2025年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正在加速递减。尽管财政部4月下达了23.4亿元第三年度奖励资金,但企业普遍对政策延续性持观望态度,再加上迟迟未等到接棒政策的消息。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开始趋于保守。

  数据显示,除3月、4月因地方冲刺季度目标出现短暂反弹外,其他月份均呈现同比下滑态势,尤其是连续几个月的降幅超60%,这也反映出政策驱动的“脉冲式增长”难以为继。

  此外,示范城市群扩容并未扭转颓势。上半年吕梁、濮阳、哈密等新加入城市虽计划推广超1000辆氢车,但受制于地方财政压力和产业链配套不足,实际落地进度远低于预期。例如,哈密依托绿氢资源规划的重卡物流项目,因加氢站建设滞后,其计划在2025年推广不少于1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目标严重受阻。这种“重申报、轻运营”的模式,暴露出政策设计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氢价上。现阶段高纯氢加氢难,氢价贵的矛盾依然突出,虽然不同地区有出台相关的加氢补贴政策,但对于下游运营方来说依然难以收回运营成本。现阶段全国平均加氢价格仍高达45元/公斤以上,远高于柴油的成本,经济性优势尚未显现。

  “商乘分化”下的战略迷失

  氢燃料电池汽车现阶段正经历“商用车保生存、乘用车谋未来”的战略摇摆期。在商用车领域,部分企业通过聚焦重卡、冷链物流等场景实现局部突破,但这些局部的成功案例仍难以掩盖整体市场的萎缩。

  乘用车市场则陷入“技术孤岛”困境。尽管丰田、现代等企业推出续航超800公里的车型,但国内燃料电池乘用车因成本高,技术尚未不成熟,并未进入批量推广状态。更严峻的是,锂电池技术的颠覆性突破正在挤压氢车的生存空间,眼下宁德时代等巨头的固态电池技术正在积极储备中,未来一旦推向市场,氢能乘用车引以为豪的长续航优势或将被削弱。

  基础设施瓶颈与产业链割裂

  加氢站建设的“肠梗阻”仍是最大痛点。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中国加氢站数据库》,2025年上半年新建成加氢站27座,国内累计建成加氢站527座。且这些加氢站大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示范城市群。即便在氢能发展较早的广东省,每座加氢站服务半径长,物流车队空驶率依然居高不下。远距离的管束车运氢难以有效降本,在液氢储运技术尚未突破,输氢管道尚未铺设健全的背景下,跨区域的氢能源网络的构建依然前路漫漫。

  此外,产业链协同不足影响了氢车推广的规模。尽管电堆、膜电极等核心部件一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但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仍然是进口占有更大市场份额,进一步降本难度很大。值得一提的是,制氢、储运、加氢、用氢各环节的统一标准尚在健全的过程中,打通不同环节各自为政的现状,协同氢能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建设还需要时间。

  总体来看,7月氢车销量的断崖式下跌,是上一个政策即将收尾,下一个延续政策尚未出台前行业发展摇摆犹疑的体现。当政策红利逐渐消退,真正的竞争将围绕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与生态构建展开。对于中国氢能产业而言,唯有打破“示范依赖”,在商用车领域筑牢基本盘,在乘用车领域布局技术储备,在绿氢制取与储运环节实现突破,才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赢得未来。或许氢车的爆发点不在商用车或乘用车的‘赛道’,而是在能源体系重构的“赛场”之上。

上一篇:
平安银行与能投集团交流座谈
下一篇:
背靠万亿级央企,金融牌照齐全,业绩却从32亿缩水到5亿,五矿资本怎么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