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船综合院促成专利转移转化317项,交易额超3500万元——大力推进船舶专利产业化
发布时间:2025-08-21

  身饰“敦煌飞天彩带”图案的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于2023年11月4日完成命名并交付。“敦煌飞天彩带”图案背后的10余件外观设计专利正是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下称中船综合院)协助完成的。  中船综合院及其控股的广东军荣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下称广东军荣公司)作为我国船舶领域知识产权运用的国家队,多措并举为船舶工业乃至其他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开辟通道。目前,中船综合院累计完成专利转移转化317项,交易额达3501.516万元,其探索实践为大型院所推动专利高效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板。  筑牢专利转化“四梁八柱”  知识产权转化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系统性制度支撑。中船综合院深知,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是推动转化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该院从组织架构、理论研究、专利评价工具、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转化支撑体系,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组织架构上,中船综合院切实履行中船集团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研究中心职责,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这种“集团顶层指导-专业中心组织-船厂院所联动”的模式,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让知识产权工作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船综合院积极承担相关课题,为转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其中,《企业专利转化前景评估研究》的开展,深入剖析了企业专利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痛点,为科学评估专利转化前景、提高转化成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该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中船集团内部企业,还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专利转化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智能多场景专利评价工具是抓手。该评价工具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专利转让、许可等。在专利转让和许可过程中,该评价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快速评估专利的市场价值。目前,该评价工具已在船舶行业内重点总装船企、科研院所、配套企业以及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实现应用。  平台是专利转化的重要载体。2018年底,中船综合院成立控股公司——广东军荣公司,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区域,专注开展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由公司建设并运营的广东省军民两用知识产权运营信息化平台,更是集数据检索、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推送等功能于一体,完成了综合信息、供需市场、专业运营、专利大数据以及共享资源六大功能模块的建设。  “平台的建成,打破了信息壁垒,促进了知识产权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为知识产权转化搭建了高效运行的桥梁。”广东军荣公司总经理栾硕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目前平台累计促成民口专利转移转化210项,交易额达1065.516万元;军民两用专利转移转化107项,交易额达2436万元,合计3501.516万元,彰显了平台在专利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激活产业链条“一池春水”  产业链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产权则是产业链强链增效的关键纽带。中船综合院通过牵头产业链知识产权工作、唤醒沉睡专利、参与专利池建设等方式,不断激活产业链条的创新活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绿色船舶产业链等领域,中船综合院主动担当作为,作为牵头单位,联合船舶行业内外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等10余家单位,开展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工作。这一举措,打破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壁垒,促进了知识产权在产业链内的流动和共享。“中船综合院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国内外专利布局,引导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和专利布局,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专利技术。”栾硕介绍,通过促进成果转化,让更多的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知识产权转化常面临“堰塞湖”困境——大量专利沉睡库中。某骨干船厂曾面临有效专利存量大、专利质量良莠不齐、重点专利保护力度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专利转化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广东军荣公司创造性地提出“可转化专利机器识别模型+专家评价”方案。融合专利技术主题与基本指标,依托集成学习中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识别模型,对该船厂有效专利进行潜力预测。初步筛选后,再结合企业商业策略,由专家团队最终确定专利分级分类清单。这一“技术筛+人工断”模式,显著提升高价值专利识别效率不仅提高了专利筛选的准确性,还为企业专利转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有效解决了企业专利转化难题。  参与专利池建设是知识产权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船综合院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某总装厂3件专利成功入池宁波先进制造领域专利池,并签订许可协议。这是船舶行业首次以参与专利池建设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加入专利池,企业的专利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实现了知识产权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促进了行业内技术标准的统一和推广,为产业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宽专利应用“广阔天地”  知识产权运营的重要价值,在于服务产业与区域发展大局。中船综合院积极推动国鹄航空落地广州开发区就是一个生动案例。今年4月15日,广州开发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国鹄航空签署低空物流飞送华南总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依托广州开发区低空基建优势与国鹄航空无人机技术,完成近2亿元专利技术产业化,聚焦低空物流地面设施、即时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构建“起降网”、空中配送通道及全域救援体系,为广州开发区低空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强链补链作用凸显。  转化之路亦非坦途,广东军荣公司在为广东某企业寻求核心技术时,两年评估上千件专利无果。项目濒临放弃之际,偶然获悉四川绵阳某研究所一件专利。经高效匹配,终获成功。“这印证了探索者的信念:机遇总在坚持的转角处等待有备者。”栾硕表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推动了专利技术在疫情防护等民生领域的应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体系建设到产业赋能,再到社会服务,中船综合院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活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助力船舶行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本报记者陈景秋)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
“晋心向党·先锋筑梦”山西省党建品牌交流活动将于22日在并举行
下一篇:
广东仁一咨询获客宝:AI驱动的新媒体主动获客系统,让生意找上门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