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金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党委书记 胡剑锋:秉持蛇口基因在数字时代继续蝶变
发布时间:2025-08-21

  编者按

  2025年是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5年来,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融入城市基因,不断转型升级,从昔日南海之滨的边陲渔村蜕变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金融助力深圳发展的政策支持,深化深港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试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金融制度创新和市场活力激情碰撞,在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突破式发展,深圳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先锋样本。《中国金融》杂志特别策划“深圳特区金融45年”专栏,将机构成长历程融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之中,通过鲜活的金融实践案例,见微知著,展现特区金融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的壮阔图景。

  作者| 胡剑锋「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党委书记」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壮大于经济发展的浪潮奔涌,始终铭记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初心,践行“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使命。平安是蛇口的孩子,在发展中秉持蛇口基因、发扬特区精神,改革创新、砥砺奋进,成长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

  勇创多个第一,引领民族金融保险业发展

  1988年,平安诞生于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路北6栋一层,初创团队13人,注册资本4200万元。有一篇文章很形象地描述了平安的出身:“蛇口中心区的招商路不过数百米,马路南头,招商大厦敦敦实实地盘踞着,招商银行在一楼,像个现在的支行;马路北头是平安保险,也在一楼,像个专卖店或事务所。”

  正是勇于创新、敢于变革的蛇口基因和特区精神,让平安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用短短37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平安是国内金融牌照齐全、业务范围广泛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服务集团,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品牌价值第一的保险集团;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名列第29位,在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中名列第47位。成立至今,平安创下金融保险行业内多个“第一”,每个“第一”都与改革开放的时代同频、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共振。

  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1988年,平安作为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业从传统国有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取得突破。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垄断格局,推动行业市场化进程;同时,通过股权多元化实现治理结构优化,为后续保险企业的现代化公司治理提供了样本。

  保险业第一家引进寿险营销体制。20世纪90年代,国内寿险行业处于萌芽期,销售依赖银行网点等传统渠道,缺乏专业销售队伍,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触达效率低下。1994年,平安率先在内地保险业引入寿险营销体系,发布了国内寿险业首个个人营销体制章程,构建起市场化、专业化的销售体系。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公司自身的销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更引领行业的寿险销售从“坐商”向“行商”转型,推动了保险知识和服务的普及,激发了市场竞争活力,推动了行业的专业化发展。

  金融业第一家引入“外资”“外脑”。1994年,平安在国内金融业率先引入外资股东。摩根、高盛入股平安7000万美元,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满足外资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平安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全新的决策、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聘请国际会计师、精算师,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精算体系、第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按国际标准进行审计的公司。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国际化的管理水平博得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一致认可,为平安日后“A+H”股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成国内第一、亚洲最大的综合金融集中后援平台。平安是国内首家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为打通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中枢神经系统”,2006年,平安在上海张江创建了中国首个综合金融后援中心,将全国3000多个平安分支机构的后台作业和服务统一纳入后援平台,进而实现客户资源整合、交叉销售赋能、服务标准统一。这座可容纳1.2万人的“金融工厂”也成为亚洲最大的后援平台,并彻底重塑了中国金融服务的效率标杆,其集约化的作业、服务模式成为业内后续发展的主流。

  第一家境外上市的金融保险集团。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敲响上市钟声,募资143亿港元,成为中国首家在境外整体上市的金融保险集团,被外界视为“中国金融服务业改革开放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些“第一”的背后,离不开深圳特区“先行先试”政策的强力支撑。例如,20世纪90年代,深圳在全国率先试点金融混业经营,为平安综合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1992年,深圳获批“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平安探索市场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提供了土壤;2019年国家发布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平安通过跨境金融创新率先落地政策红利;等等。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第一个十年搭建体制机制,探索现代保险;第二个十年专注保险经营,探索综合金融;第三个十年强化综合金融,探索“金融+科技”;第四个十年深化综合金融,落地医疗养老。平安以十年为一个台阶,与特区同呼吸共命运,分步实现战略创新跃迁,助力民族金融业发展奔腾向前。

  金融科技领先,助力深圳建设“创新之都”

  深圳以创新立城,孕育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大批以创新为内核的高科技企业。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多年前就号召全体员工,要步步紧跟科技发展进程,大力开展基础科技研发与应用创新,扎实推进各项重大改革。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与“领头雁”。在人工智能方面,平安已搭建起全体系“953”的AI能力,赋能金融、医疗、养老全场景应用,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深圳建设全球“创新之都”注入强劲动能。

  专利领跑全球,定义金融科技“深圳力量”。金融科技是平安的创新底座。近年来,平安通过研发投入持续打造领先的科技能力,广泛应用于金融和医疗养老主业。对内平安深挖业务场景,强化科技赋能;对外促进行业生态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目前,公司有3.5万名科技人员,科学家接近3000人,公司最新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5.2万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在金融科技和医疗健康领域专利申请排名均为全球第一。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三大领域,平安包揽了全球专利申请量冠军,其中生成式AI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二。

  构建全体系AI能力,赋能全场景应用。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全球竞逐的产业新蓝海。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圳正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形成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深圳样板。平安在AI领域的持续探索,与深圳战略高度协同。平安紧密围绕主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起涵盖数据、算法、场景、算力四大生产要素的全体系AI能力,运用AI赋能金融、医疗、养老业务降成本、提效率、控风险。公司拥有智能语音、智能图像、微表情识别等五大实验室,文本、图像、语音等算法能力行业领先;拥有通用、垂域、应用三层大模型体系,技术自主可控,可以实现高效智能体生产,赋能上层应用和业务发展;拥有九大数据库,是全球最大金融、医疗数据库之一。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大模型调用次数达8.18亿次,多元场景应用数超650个。平安正在和众多企业一起,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城市赋能,打造“智慧城市”深圳样板间。2018年,平安与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深圳智慧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此为起点,平安开启了对于智慧城市的探索。i深圳、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应用先后落地,助力深圳打造智慧城市“超级样板间”,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助力市民享受美好城市生活。

  技术出海,深圳标准远征全球。2025年是平安金融科技“标准出海”的爆发年,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在中国香港以及东南亚、南非等海外市场接连中标多个金融科技项目,累计签约额超2亿元人民币。在越南,金融壹账通与越南排名前五的某商业银行签署核心系统建设项目协议;在南非,金融壹账通与南非耆卫保险集团的合作稳步推进。一系列出海项目连战连捷的背后,是平安的金融科技实力正赢得越来越多全球客户的信赖与认可。

  服务实体,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所需。平安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平安累计投入近10.14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既有保驾护航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飞入苍穹、深中通道横跨伶仃洋,又有助农增产“稻花香里说丰年”,更有助力小微、新市民群体获得平等优惠的金融服务。作为深圳企业,平安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和科技优势,助力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平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身社会公益和乡村振兴事业。在深圳,平安一方面积极参与深圳对口支援地区帮扶工作,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四村开展党建结对共建,通过产业帮扶拉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近百万元;助力粤桂协作,参与至今累计消费帮扶超3000万元。另一方面立足金融主业,支持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4年末在深圳地区信贷支持规模超3200亿元,2024年度支持深圳地区企业发行债券规模超650亿元,出资94.5亿元设立深圳大基金。同时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截至2025年5月末,平安围绕深圳“20+8”重点产业集群,为超3万家制造业企业提供超1万亿元风险保障,在深制造业贷款余额为318亿元,深圳智慧养老颐年卡发卡量已突破149.8万张,覆盖超九成具有深圳户口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

  服务大湾区“硬联通”工程建设。平安累计为大湾区轨道交通、机场东枢纽等本地重大基建工程提供超300亿元风险保障。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是继港珠澳大桥后大湾区建成的又一超大型交通工程。自开工起,平安产险全面参与深中通道主体工程,累计为项目提供风险保障约80亿元。建设期间,平安产险每年定期为项目提供风险巡防服务,协助客户全过程、全方位进行风险管控。为助力大湾区互联互通,早在2020年,平安和招商局集团就曾联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物流及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项目,创新“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为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和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与大湾区内23个港口完成区块链对接,使跨境贸易运输效率提升70%以上,物流成本降低约30%。

  耐心资本支持湾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平安勇担耐心资本重任,为深圳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注入蓬勃的“源头活水”,截至2025年5月末,在深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252亿元。2024年10月,平安人寿携手深圳市政府创新设立100亿元平安基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这是深圳首次也是首创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桥梁,主动引入险资长线资金“现身”一级市场。在二级市场,险资入市、“长钱长投”,2025年5月,平安资管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恒毅持盈(深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基金管理人的身份向平安人寿定向发行契约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重点布局符合政策导向和险资配置需要的优质上市公司,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的优势,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践行ESG助力绿色发展。平安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47.1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577.62亿元;2024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86.08亿元。在深圳,平安积极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打造“保险+信托+公益募捐平台+科技赋能+志愿者服务”的红树林保护方案。其中,平安公益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由平安信托受托设立国内首支1000万级红树林生态保护慈善信托;平安产险承保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助力深圳建立蓝色碳汇保险补偿机制。此外,平安作为“绿美广东”战略践行者,创新推出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启动“平安古树守护行动”,以“保险+科技+服务”守护生态瑰宝。目前已为广东省深圳市、江门市以及四川省广元市、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等地累计2万余棵古树名木提供超3亿元保险保障。

  

  ▲平安产险业务员给西藏牧民讲解牦牛险

  行至中流,方向更需坚定;使命催征,脚步唯有铿锵。37年来,平安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客户、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以专业的综合金融和医疗养老服务助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全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改革无止境、创新不停步。平安将赓续发扬特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发展,在数字时代力争“成为全球数字化创新及运用的领先者之一”,以新担当新作为服务特区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金融力量。

上一篇:
刚刚,大爆发!资深大佬强CALL,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
长城超豪车BG品牌正式公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