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潮声丨“百镜大战”,比的就是“眼力见”
发布时间:2025-08-20

  潮新闻客户端执笔翁云骞王艳琼  “That''s Crazy!”  8月18日,山城重庆,NBA巨星斯蒂芬·库里在体验了一副中国产智能眼镜的实时翻译功能后,连呼“疯狂”。  轻敲镜腿接听电话,眨眼启动VLOG拍摄,转动头部翻译英文菜单……仿佛是一夜之间,智能眼镜就从相对冷门的极客玩具,变成了全球爆火的时尚消费品。    灵伴科技的AI眼镜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受访者供图  7月下旬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宣布即将推出首款自研智能眼镜;6月,小米智能眼镜产品上市,头3天销量接近5万副;今年“618”期间,京东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暴涨近7倍。  不论是高新技术园还是块状产业带,智能眼镜所带来的风口效应都在加速放大。市场调研机构IDC的评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1400万台,中国则有望达到290万台,同比分别增长42.5%和121.1%。  “百镜大战”折射出怎样的需求变迁和技术进化?智能眼镜距离“下一代终端”还有多远?  越来越有“眼力见”的AI眼镜  “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今年2月,在杭州市余杭区举办的一场高质量发展演讲活动中,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为新产品Rokid Glasses刷了回“存在感”。  这是一副怎样的眼镜?  记者在企业总部看到,这款产品外观几乎与普通黑框眼镜无异,佩戴的感觉也十分轻便。产品负责人许德刚介绍,Rokid Glasses不但拥有AR显示功能,还全面接入DeepSeek等多个AI大模型,连接手机后不但有智能提词、实时翻译、AI问答等功能,最近还刚刚联手支付宝实现了“看一下支付”,功能可谓全面。  作为国内厂商推出的极少数兼具AI交互、拍摄和显示能力的智能眼镜,Rokid Glasses一经发布就引发业界关注。7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等比例搭建的巨型实物模型一度被围得水泄不通。  作为一家专注于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的公司,Rokid的思路是将软硬件产品研发和生态构建结合起来,让消费者更易用、更爱用。许德刚介绍,Rokid Glasses售价3000元左右,目前已在国内多家电商、数码平台进行售卖,并开启分阶段交付。记者在天猫平台看到,产品虽然还处于预售阶段,但已有2万多人提前锁定了抢购资格。  记者浏览相关网站平台发现,截至目前,国内厂商推出的品牌智能眼镜已有至少二十余款,根据功能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但多集中在1000元至4000元区间内,销量多的已达数万副。  除去办公娱乐以及基础的生活辅助功能,不少厂商还聚焦特定人群和场景使用需求,开发功能性智能眼镜产品。    浙企开发的Looktech智能眼镜。受访者供图  在位于杭州滨江区的实验室里,杭州联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助视眼镜产品负责人正将视障测试人员的测试反馈输入到数据平台。  “视障以及老年群体对佩戴舒适度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把细节抠到位。”公司副总邓冬梅介绍,他们基于自研的Om Agent具身智能体平台率先推出AI助视眼镜,帮助视障视弱人群“感知”身边场景,开启新“视界”,“我们广泛吸纳测试志愿者们的相关使用建议,如眼镜的按钮交互样式改成了拨动,语音提醒速度加快等。目前正加紧对产品进行最终的测试打磨,预计在年底前量产上市。”  1000米游泳距离、22分30秒游泳时长……这些数据不是来自人工计数,而是杭州光粒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泳镜在眼睛前方呈现的。  虽是一条超级细分赛道,但记者注意到,该款AR智能泳镜产品已拥有不少粉丝,售价八九百元的主打产品在企业官方店销量突破4000副,不少买家留言:“对游泳爱好者很友好”“简直神器……”  在“中国眼镜之都”温州瓯海区,智能眼镜带来的创新风潮也在蔓延。温州市瓯海眼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风华向记者展示了企业与浙江回车科技共同开发的一款智能眼镜:镜身与脚链都采用超轻新型材质,整机仅重34克,外形颇为酷炫。  在王风华看来,电子产品在设计上有时会被前沿的技术概念所框住,缺乏普通用户的开发视角,而这恰是他们这样的传统眼镜制造企业所擅长的。  “我们建立了庞大的产品数据库,什么样的目标用户适合什么样的镜框,通过大数据匹能迅速形成设计方案,加快产品落地。”王风华告诉记者,7月,首批价值900万元的Looktech智能眼镜就已发往北美,200多元美金的售价让国外用户趋之若鹜。  智能眼镜研发不仅为企业带来年产15万台的智能硬件生产线,更重塑了当地眼镜产业的价值链。“我们还计划将脑科学和健康监测进一步融入智能眼镜,实现心理健康与智能穿戴设备的融合。”回车科技CEO易昊翔表示。  “百镜大战”的产业链锻造  在业内人士看来,“百镜大战”之所以越打越激烈,本质上是行业需求端和技术端同时“准备好了”的结果。  最早被大众熟知的智能眼镜产品是2012年发布的谷歌眼镜,虽概念无敌,但高昂售价和尚未成熟的市场影响了它的普及。  “普通消费者对于借助可穿戴便携设备实现信息交互、信息提示、即时翻译、导航等功能的需求,已逐步培育成型。”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秦宗向媒体表示,这就如同智能手机,许多生态级应用和功能需求都是经过悉心培育才开始成规模涌现。  新需求离不开新技术的催生引领。这两年,大模型的跨越式发展已推动不少科技型企业在可穿戴赛道入局押注。而光学模组、微处理芯片等硬件的国产化突围,更让智能终端行业“嗅”到了新能源汽车之外的更多机会点。    科研人员拆解头显设备。受访者供图  这段时间,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正耐心等待一款高性能AR芯片的流片结果。装上这枚芯片,智能眼镜不但能实现高清摄录,还有望植入长达16小时的全天候AI功能,通过随时捕捉图像、声音等多模态信息,强化智能交互体验。  “在MR(混合现实)产品线上,我们开发的空间计算芯片已能将延时缩至10毫秒,这意味着长期佩戴也不易产生晕眩感。”公司创始人、甬江实验室新型显示与感知研究中心负责人王超昊博士告诉记者,上个月他们刚刚完成首枚5纳米制程MR芯片的点亮,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搭载该款芯片的智能工作娱乐头显产品未来可望做到“百克级”。  依托强大的空间计算底层技术开发和集成设计能力,万有引力与整机厂一起设计样机,待完成概念验证后,相关产品便可加速推向市场,“目前正与多家智能眼镜整机厂商对接产品设计方案,预计明年相关芯片出货量将达数十万片级别。”王超昊表示。  在甬江实验室盈诺孵化园区,溢彩芯光科技研发的国内首款钙钛矿量子点全彩微米级发光二极管芯片正在进行终端客户验证。  企业负责人李飞介绍,该芯片有效解决了AR眼镜在显示亮度、色彩还原和功耗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痛点,紧跟雷鸟创新、星纪魅族等产业链下游合作伙伴新产品需求,他们定制化开发匹配客户所需性能的芯片。预计今年秋季就可实现批量化供货。    AI视障眼镜试用。受访者供图  受限于体积、重量、续航,目前,大多数的智能眼镜产品都还只能扮演手机的“附庸”角色。如何将大模型的决策和推理能力更好“嫁接”到眼镜上?联汇科技的策略是开发一个个能够“自主学习”的智能体。  “我们打造了首个万物具身智能体平台,能轻松为智能眼镜等生态产品赋予视觉AI能力。”邓冬梅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开发的智能体已将与用户的交互反应时间缩短到百毫秒级,“下一代产品甚至可主动感知需求,真正成为用户的视觉助手。”  离“下一代个人终端”还有多远  智能眼镜激发的新消费浪潮,正在快速涌动。  近日,毛源昌眼镜在其杭州湖滨旗舰店首次集中上架了界环、雷鸟、李未可、Rokid等多个主流品牌的智能眼镜产品,构建起沉浸式、多场景的智能科技体验空间。  当线下卖场档口都摆上了智能眼镜,当头部互联网企业纷纷躬身入局,人们不禁发问,智能眼镜距离“下一代个人终端”还有多远?  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智能眼镜作为下一代终端的判断有其合理性,毕竟智能眼镜的可穿戴优势确实突出。但就目前而言,它所具备的交互功能与手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整体市场一定会继续快速增长,需要突破的瓶颈是如何形成从科技产品跨越到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认知。”许德刚说。  从产品层面来看,智能眼镜在显示质量、反馈速率、人机交互等方面也还处于从能用到好用的“半山腰”。智能眼镜行业将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更快抵达“甜点区间”(以相对较低成本提供较高的性能或价值)?    智能眼镜研发负责人戴着AR眼镜讲解芯片功能。受访者供图  “性能、重量和续航,这几个方面要同时做好很不容易。”在王超昊看来,这有赖于芯片等关键核心组件的技术突围。  “以AI能力为例,目前大多数眼镜还要依赖手机端甚至云端的大模型的算法和算力,我们正探索直接将算力模块植入XR芯片,只有这样,眼镜才有可能脱离开手机而独立存在,成为名副其实的智能端口。”  产能也是亟待突破的瓶颈。评估智能产品市场规模,1000万台是标志性节点,而去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首次突破100万台。从新款到爆款,一个字的差距,对行业来说却是巨大的能力鸿沟。  智能眼镜生产工艺复杂,涉及多领域技术融合。这也给精于制造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转型发展良机。仅去年一年,瓯海眼镜有限公司用于新产线搭建和工程师引进的资金投入就超过1000万元。在其带动下,当地不少传统眼镜企业正瞄准新赛道跃跃欲试。  “工艺环节相比普通眼镜增加了好几倍,开模、组装的精度要求也高多了。但这样的设备投入正是企业向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我们觉得很值。”王风华说。  多位相关领域从业者向记者表示,将眼镜看作下一代终端的言论更多还是行业的一种自我激励,对企业来说,把产品做好,共同把智能眼镜的市场盘子做大更为关键。  如果将智能眼镜产业比作一场足球赛,现在可以说是进入了上半场。市场足够大,不管是初创团队还是传统制造工厂,大家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上一篇:
昼夜奋战送光明!汇源通集团打赢支援东莞黄江防汛抢修复电战
下一篇:
药食同源,研发有方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