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安静的狂飙——比亚迪如何用全地形赛道重塑中国赛车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1

  邢锐  在摩纳哥的海滨街道,Formula E赛车静静掠过弯心,只有风声与胎噪回荡;在河南郑州南郊,一台仰望U8冲上29.6米高的沙坡,又在70米长的水池中“漂浮”前行——这是燃油时代少见的画面,却正在成为新能源时代的赛道日常。    8月14日,比亚迪郑州全地形赛车场正式开业。它不只是一条赛道,更是新能源技术的体验场、驾驶文化的发生地,也是比亚迪继合肥之后,在赛车文化版图上的又一次落子。  在这里,赛车不再只是职业车手的舞台,而是全民共享赛道操控新体验的生活场——速度、技术与圈层,正被重新定义。  1.海外赛车文化的百年积淀与中国的后来者挑战  赛车的起点,是工程师的试验场。20世纪初,法国尼斯、意大利西西里、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早期赛道,奔驰、布加迪、福特用比赛检验发动机耐热性、刹车抗衰退性、底盘耐久度——这是一场关乎机械极限的较量。    百余年来,赛车文化在欧洲、日本、北美逐渐从工业试炼延伸为生活方式。勒芒24小时赛,观众带着露营车、烧烤架在草坡上守候;日本富士赛道,周末的改装聚会和车迷拍摄活动甚至比职业比赛更热闹。  而进入新能源时代,符号正在悄然更替——Formula E在摩纳哥、柏林、伦敦的城市街道穿梭,虽然没有高转速的咆哮,却用零延迟的加速、近距离的观赛和频繁的超车点吸引了新一代车迷。日本筑波赛道举办EV耐力赛,纽博格林北环也为特斯拉Plaid、保时捷Taycan、蔚来ET7等开放测试时段。  相比之下,中国赛车文化起步较晚,长期受制于场地稀缺与高成本,观众多停留在F1直播和赛车游戏的层面。如何缩短差距、建立属于中国的赛车生活圈层,成了新能源时代的一个新课题。  2.中国赛车文化的培育与比亚迪的“全民赛道”计划  在中国,大多数人对赛车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视直播中的F1或电影《头文字D》。真正下赛道,过去是一件昂贵而小众的事——动辄上万元的场地费、改装费和专业培训,让普通车主望而却步。  比亚迪切入这一领域的动机很直接:既展示新能源技术的极限性能,也让赛车文化破圈,走向大众。早在一年前的“比亚迪科技梦想日”上,王传福就宣布将投资50亿元建设全球首批全地形专业赛车场。5月,合肥赛道率先亮相;8月,郑州赛车场落地;明年初,绍兴赛道也将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比亚迪与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联合启动“新赛道计划”,目标是“百万人下赛道”——打破专业壁垒,让赛车不再是小圈子的特权,而是一种人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路,与海外赛车文化的演变路径高度契合:从封闭的专业竞技场,走向开放的全民体验场;从强调速度与胜负,转向技术体验与社群互动。  3.郑州全地形赛车场:技术、娱乐与文化的多维融合  郑州全地形赛车场是国内首批专为新能源汽车打造的全地形赛道,也是“全民赛道”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摒弃了传统赛车场单一柏油跑道的设计,将全国特色地形搬进园区——    悬天沙坡区:29.6米垂直高度、28°冲坡落差,夺得两项吉尼斯纪录,让人无需远赴阿拉善就能体验冲沙的极限快感。顶部300平米观景平台,避开极寒极热,舒适观赛。    浮水航行池:70米长水池,透明亚克力窗直观呈现仰望U8在水中行驶、转向的全过程,展现易四方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  模拟冰道与低摩擦环形道:湿抛光水泥面和3万多块玄武岩砖构成的低摩擦路面,让驾驶者学习失控救车和稳定漂移,这种北欧驾照必考技能如今全民可学。  此外,1758米主赛道涵盖9个弯道和550米直道,最高时速突破220km/h;15300㎡多功能区设有绕桩、AEB、鱼钩测试、麋鹿测试等十余科目;27个越野项目精准复刻川藏公路、成佛坡等地形。赛道外围,9000㎡露营区与观景台让人白天漂移冲沙,晚上看夕阳与星空,实现“驾驶+社交”的无缝融合。  未来,绍兴自然山地越野基地将与合肥、郑州形成三地联动,覆盖华中、华东和长三角,构建全国新能源赛车文化网络,让“下赛道”成为周末出行的新常态。  结语  赛车文化的核心,从来不是声浪或烟雾,而是挑战极限的精神。燃油车用发动机的轰鸣定义速度,新能源则用安静而凌厉的加速重塑感官。  比亚迪的全地形赛车场,既保留了百年赛车的试炼精神,又让驾驶乐趣从小众竞技走向大众生活——它可能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赛车文化的原点。  等到十年后回望,也许今天在郑州的安静狂飙,正是下一代车迷的青春声浪。

上一篇: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彩虹伴行·童趣探索营”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下一篇:
AI新业务首次突破百亿,百度大胆革新的底气是什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