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举牌浙商银行!“万向系”鲁伟鼎再出手
发布时间:2025-08-20

  

  图源:浙商银行官网

  苗野|发自北京

  险资围猎银行股的盛宴还在继续。

  8月中旬,港交所披露民生保险以每股2.77港元增持浙商银行H股100万股,耗资276.79万港元。交易完成后,民生保险持有浙商银行H股比例升至5.00022%,突破举牌线。

  至此,民生保险在浙商银行的股权布局已覆盖A+H双市场,其持有浙商银行A股数量约7.68亿股,占A股比例为2.79%,位列第七大股东。

  股权穿透后,两家机构同属“万向系”金融版图,背后站着同一位实控人鲁伟鼎,由此“万向系”的金融版图正在这场资本联姻中悄然扩张。

  “民生保险现为浙商银行前十大股东,民生保险大股东万向控股为浙商银行创始股东,长期以来支持并看好浙商银行发展。”浙商银行表示。

  在举牌次日,浙商银行H股股价微涨0.72%,报收2.79港元。资本市场的短暂热情难掩深层隐忧,同为“万向系”基因,同步承压前行。

  一季度营收下滑7%,年内罚单超2000万元,浙商银行面临在合规与业绩双重压力下的转型突围。上半年保险主业创收和盈利能力的双向下滑,也直接削弱了民生保险在寿险市场上竞争力。

  当资本逻辑遭遇经营现实,考验的不只是两家机构管理层的智慧,更是整个“万向系”金融生态的协同能力。

  增持背后的险企“自救”

  这不是民生保险与浙商银行的首次联姻。

  2004年浙商银行成立时,万向控股出资10.3亿元持股10.3%,与浙江省交通集团并列第一大股东。2012年,万向控股将其持有的4.91亿股浙商银行A股转让给民生保险,开启内部股权联动。

  “万向系”对民生保险的布局始于2002年,万向控股及其关联方上海冠鼎泽合计持有民生保险43.84%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随着民生保险此次举牌,“万向系”在浙商银行的整体持股已超11%。

  “通过举牌等方式既有望获取长期投资收益,也有望兼顾当期利润波动。”民生保险方面表示。今年初民生保险还斥资21.96亿元受让万向三农持有的网商银行10.96%股权。

  在战术层面,会计准则切换成为险资配置策略的重要变量。新准则下,权益资产价格波动将直接传导至险企利润表。对民生保险而言,这一挑战尤为现实: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30.57%。

  举牌浙商银行表面是主动出击,实则暗含“自救”之意。在净利润大幅缩水之外,今年上半年民生保险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4.95亿元,同比下降4.69%。

  投资端同样承压。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民生保险综合投资收益率从上年末的6.38%降至1.8%,大幅下降4.58个百分点,直接拖累了盈利水平。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民生保险资产配置压力不小,在低利率环境下,其试图通过增持银行股这类高股息资产优化收益结构。在新会计准则下,增配高股息资产可平滑利润波动。

  民生保险也对媒体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投资组合,根据市场形势和公司风险偏好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确保投资收益稳定增长。

  增长压力下的银行底色

  民生保险举牌浙商银行并非孤立事件,只是2025年险资大举扫货银行股的一个缩影。年内险资26次举牌中11次涉及银行股,中资银行H股占比约九成。

  单看浙商银行,民生保险是2020年以来第4家举牌的保险机构,百年人寿、太平人寿、信泰人寿已先后加入浙商银行的股权追逐战。

  “该行的高股息特性是吸引险资的核心逻辑,民生保险277万港元撬动5%持股比例的关键一跃,背后是利率下行期险资对高股息资产的集体迁徙。”市场人士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浙商银行累计分红132.55亿元,平均分红比例约30.23%,其A股和H股股息率分别达4.67%、6.15%,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但高股息表象之下,浙商银行正陷入业绩下滑、罚单激增、资产质量承压的困境。

  2025年一季度,浙商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61%至59.49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07%至171.05亿元,两项关键财务指标增速均创上市以来新低。

  从全年看,该行净利润增速从2023年的10.5%骤降至2024年的0.92%,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

  3.44万亿元的资产规模光环难掩浙商银行的经营困境。同期,宁波银行271亿元的净利润和杭州银行18%的增速,让浙商银行151亿元的净利润和0.92%的增幅相形见绌。在“浙系三杰”的竞争中,浙商银行已跌出第一阵营。

  业绩承压的同时,监管罚单激增暴露了内控漏洞。今年以来,浙商银行累计收到15张罚单,罚没金额超2500万元。最大单笔罚金1680万元出自上海分行,涉及15项违规行为。

  “浙商银行内控重建刻不容缓,特别是在个人经营性贷款、票据业务、资金流向监控等高风险领域,须建立更严格的制衡机制。”一位银行业观察人士表示。

  从资产质量方面来看,浙商银行的不良率实现了连续下降。2024年末,浙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38%,2025年一季度保持同状。

  值得关注的是,浙商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出现增长,2024年末的不良资产余额为254.94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8.98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又升至259.55亿元,这表明该行新增不良的生成压力仍在。

  “通过三年时间把浙商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形成的近2000亿元不良历史性地化解掉了。”浙商银行原董事长陆建强在今年4月的业绩会上表示。

  这场“化险攻坚战”成效显著,但资产质量隐忧并未完全消除。2024年,浙商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为444.88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94.05亿元;关注类贷款的迁徙率也从2023年的28.32%上升至42.78%。

  新任董事长陈海强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是盈利能力修复,一季度净息差1.76%已接近行业底部,在利率持续下行环境中,如何稳定核心收入来源考验经营智慧。能否在股东加持与管理重构的双重助力下,化解内控隐患,重拾增长,市场拭目以待。

  100万股,277万港元,一次看似普通的交易,将浙商银行与民生保险一同推至聚光灯下。在这背后,“万向系”覆盖银行、保险、信托、基金、支付的金融牌照网络已然成形,只是棋局胜负未定。

上一篇:
中国移动取得业务访问处理方法等相关专利
下一篇:
单日集疏港量突破10万吨,累计突破千万吨!山东能源兖矿泰安港加快培育“前港后园”运营模式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