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新型储能具备刚性需求!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在内蒙古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8-20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新能源与储能如何协同发展?储能价值如何重构?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上,来自政府、电网、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企业的500余位代表就此展开了深度探讨。”    2025年8月19-20日,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内蒙古储能产业促进会、呼和浩特产业创新研究院主办,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科华数能联合主办。论坛以“市场驱动生态赋能:储能推动西部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为主题,开幕式及主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夏清主持。  大咖云集,政产学研各界领军人物汇聚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线上),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南网储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刚,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蔡常青,内蒙古大青山实验室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斌,内蒙古储能产业促进会理事长郑丽娜;  以及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专家:南方电网公司储能与新能源大科研团队荣誉主任委员郑耀东,国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原副总工程师裴哲义,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来小康,  内蒙古电力(集团)原副总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岳建华;  同时联盟副理事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崔剑,华能清洁能源研究院储能事业部部长刘明义,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丽到场支持。  权威声音:新型储能刚性需求与政策方向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指出,西部地区是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凭借80%以上的风光资源和广阔土地,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场景。当前,西部储能政策密集出台,但发展仍面临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技术瓶颈及标准体系不健全等挑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强化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加快现货市场建设,拓展辅助服务品种;加强技术攻关与场景创新并重,推动沙戈荒基地及零碳园区场景示范应用;同时筑牢安全标准与风险防控体系,筑牢储能电站智能运维能力。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需凝聚产学研用合力,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西部样板,贡献中国方案。  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在致辞中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迎来快速发展。面向“十五五”,将重点强化三方面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编制新型储能"十五五”实施方案,推动新型储能在新能源大基地、电网替代性储能、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二是完善新型储能参与市场机制,加快推动储能全面参与各类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储能多重作用,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三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从“比价格”向“比价值”转变。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有刚性需求,行业同仁要坚定发展信心,努力做到“三个面向”。面向科技前沿,积极开展新型储能科技创新;面向系统需求,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引导行业发展;面向市场机制,主动适应新型储能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发展。  技术前瞻:院士勾勒多元化储能技术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报告中指出,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快速提升,电力系统面临严峻挑战,亟需通过储能技术解决灵活性资源短缺问题。他提出三大方向:电池储能:锂离子电池仍为主流,需要在长寿命和大容量化趋势下突破安全性瓶颈,可通过智能电池(植入芯片+AI监控)和固态电池实现突破,目标将储能度电成本降至0.1元/Wh;V2G储能:电动汽车快速增长将推动充电模式升级,从无序充电逐步发展为车网互动,电动车可在停驶时参与电网调峰,实现"谷充峰放";绿氢储能:通过风光制氢实现长周期储能,结合热回收将综合能效提升至80%。欧阳明高院士强调,储能技术需融合化工、电工、热工等多学科创新,推动新能源系统闭环发展。  电网企业实践:从规模化建设到高效化运营  内蒙古电力集团副总经理王立新在《内蒙古储能发展的实践突破与未来展望》报告中指出,内蒙古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十年长效补偿机制,开启独立储能容量补偿的先例,为储能项目收益稳定提供重要保障。2024年,电力集团在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启动建设60万千瓦新型储能,2025年集团持续发力储能建设,再新开工建设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增强系统调节能力。展望十五五,集团将积极参与储能多元化场景项目建设,持续发挥内蒙古电力产业创新联盟作用,继续扛起储能建设主力军担当,履行好国有企业政治、社会、经济责任。  南方电网公司储能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研团队荣誉主任委员郑耀东在《南方电网公司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实践》报告中强调,南网储能公司在运1年以上的7座电网侧储能电站中,除作为科研用途的宝清电站外,其投运的储能电站运行水平整体领先,实际年运行小时数最高超3150小时。郑耀东指出,运行水平直接关乎经济效益,南网秉持央企责任,高度重视电站运行与价值挖掘。同时他呼吁,行业需关注停运或低效电站的盘活问题,新型储能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找准真实需求与价值定位,坚持以直接收益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权威发布:新型储能产业全景数据与发展趋势  陈海生理事长发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暨CNESA DataLink2025年上半年储能数据发布》报告。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1.3GW,首次突破100GW,是“十三五”时期末的32倍。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23.03GW/56.12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同比+68%。展望“十五五”,储能将更深度参与电力市场,向高质量发展升级,预计2030年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36.1-291.2GW。  在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召开期间,还发布了国内首部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领域的专著《压缩空气储能理论与应用》。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国家科技出版基金资助,凝聚了陈海生老师带领的压缩空气储能团队二十年的科研成果与集体智慧。  企业战略:头部企业洞察市场机遇与转型路径  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文宇良在《储能价值创新驱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储能价值创新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应用场景的深挖和技术痛点的突破。储能应用不再局限于电力系统,正广泛融入数据中心、冶金、矿山、离网制氢等千行百业,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技术层面,安全仍是所有创新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重点通过提升系统效率和延长电池寿命增强储能的经济性。同时,构网型储能作为当前技术创新的前沿方向,预计未来五年内,其在全球储能市场中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深入。最后,他还强调,智能化运维与电池回收技术对实现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司峥在《新场景新机遇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报告中指出,随着国家“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长远来看储能市场将迎来两大机遇:一是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储能作为调节性资源可有效平抑电网波动,市场需求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二是上网电价由市场主导,将促使新能源发电企业更加注重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而储能通过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可助力新能源项目在电力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增强其收益的确定性。面对政策变革,海博思创也在战略转型,从研发、制造向“研发+制造+服务”转型,打通全链路、开发全场景,提供投资、开发、建设、运维、运营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  分论坛务实研讨:求解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的现实之道  开幕式暨主论坛高屋建瓴,而同期举办的系列分论坛及闭门会议则将会场氛围推向更务实、更精准的交流深处,全方位聚焦储能产业化与市场化关键命题。  分论坛聚焦行业共性核心议题:“新型储能与电力市场”直面机制建设难点,探索储能参与市场化交易实践与收益分析;“储能价值创新与解决方案”聚焦先进储能技术与解决方案,探索储能价值创新;“西部储能特色市场探索”和“源网荷储与沙戈荒大基地建设”则紧密结合西部资源禀赋,为大基地项目开发与智慧化运营提供解决方案。  专题研讨会精准切入前沿应用场景:“零碳园区开发与实践”深入探讨绿电供应、碳核算与园区级储能调度模式,响应工业领域低碳转型刚性需求;“新型储能创新技术与应用”聚焦技术迭代与产品可靠性,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数据中心开发与实践”则直面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用能挑战,探讨“储能+算力”的融合设计与运营路径。  论坛同期还召开了氢能主题沙龙,围绕氢能在电力、交通、工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讨;还有内蒙古储能项目经济运行闭门研讨会聚焦内蒙古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和商业化路径。  历经十年深耕,“储能西部论坛”已成长为推动西部地区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精准剖析了产业在市场机制、技术安全与商业模式中的核心挑战,并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深度对话,成功凝聚了发展共识。这些成果必将有力推动新型储能从“政策依赖”迈向“价值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坚实的西部力量。

上一篇:
蒋育翔会见中能建绿色建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洋
下一篇:
用好“金融创新” 撬动“外贸增量” 中国银行为外贸企业注入金融动能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