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GDP13 年暴涨近 90 倍!兰州新区的“城市吸引力”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25-08-20

  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增长到448亿元、增长近90倍,实有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到72万人、增长7.2倍,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5万多户。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6%,增速持续位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2012年,兰州北麓一隅正式获批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自此,兰州新区1744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    历经十三载栉风沐雨,兰州新区已华丽转身为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城,在西部发展版图上熠熠生辉。海亮、宝武等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迅速在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聚集成群。兰州新区依据本地实际精准发力,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经营主体,成为甘肃强工业行动的核心引擎。  尽管地处内陆,但兰州新区仍凭借“陆空联动”,重塑区位价值。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年吞吐3800万人次的空中通道,与“一环两横两纵”铁路网相互交织,叠加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等平台,使新区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畅享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国际航空港吸引现代服务业纷纷入驻。中欧班列满载“新区制造”驶向全球,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东西互济、陆空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已然成型。    十三年来,兰州新区以产城融合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曾经的棚户区已脱胎换骨为环境宜人、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小区。同时,新区精心培育创新生态,以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创新发展,规划建设“甘智汇”科创园,与在兰科研机构携手协同创新,建成各类创新载体183个、产业孵化平台24个,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驱动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兰州新区生态本底虽脆弱,但建设者们坚守生态优先原则,通过实施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系统工程,探索出生态建设新模式。截至目前,已累计造林绿化21万亩,构建起集多种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生态体系。如今,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跃升至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多项环境指标显著改善,获评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物种日益丰富,见证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十三载岁月,兰州新区在体制创新、政务服务、开放发展、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及区域协同等方面成绩斐然。站在新起点,兰州新区不忘初心,以“新”应“变”、以“创”开“路”,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强化“打头阵、当先锋”意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兰州新区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打造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改革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新区的精彩篇章,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勇毅前行。  2010年  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  8月,中共兰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构想,确定在秦王川建设兰州新区,并成立了兰州新区筹委会。  2011年  2月,甘肃省委宣布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标志着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全面启动。  10月,甘肃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设立兰州新区的请示》和《兰州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2012年  2月,国务院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兰州新区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建设。  8月,兰州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赋予“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兰州新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布局、重点发展方向和扶持政策。  2013年  3月,兰州市出台实施《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实施方案》,为推动出城入园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兰州新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2月,兰州新区首条铁路(中川—马家坪)全线贯通,实现了年内施工、当年通车,这是甘肃省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地方铁路,属国家Ⅰ级铁路。  2014年  3月,第一家“出城入园”企业兰石集团高技术钢结构加工中心项目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迈上新起点。  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甘肃省首个国家综合保税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次年12月封关运营,成为甘肃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2015年  3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兰州新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揭牌成立,这是推动法治新区建设的一件大事。  6月,甘肃历史上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教育项目——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9月,兰州至中川城际铁路通车运营,3个月后,兰秦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成为兰州新区连接兰州市区的铁路和公路大动脉,为降低通勤成本,加快推动新老城区相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  9月,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兰州—明斯克正式发车,这是国内首条点对点的国际货运班列,是兰州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之举。  11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正式跨入全国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为兰州新区加速开放发展提供利好。  2017年  3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并紧随其后发出了举全省之力建设兰州新区的号召。  12月,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入推进管理机构、干部人事制度等八大改革和建筑市场、社会治理等九大整治,对兰州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18年  7月,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开工建设,为兰州新区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注入新动能。  10月,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开工建设,为兰州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基地迈出关键一步。  2019年  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兰州新区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兰州新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的一件大事。  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甘肃省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兰州新区成为全国第九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20年  1月,兰州新区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地区。  6月,甘肃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政策支撑。  10月,西北首个铝期货指定交割库在兰州新区正式挂牌运营。  2021年  3月,首批来自天水市张家川县的受灾群众在新区顺利安置并快速实现就业就医就学等保障,标志着兰州新区承接全省避险搬迁安置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9月,兰州新区商投集团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304位,这是兰州本土培育的首个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  12月,两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海亮集团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和宝武碳业10万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同时开工,建成后将填补甘肃电池负极材料产业领域的空白。  2022年  2月,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入选工信部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5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将兰州新区与兰州一起提升到“一核”的战略高度。  2023年  1月,兰州新区首趟“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在兰州新区铁路口岸焕新启程,驶向乌兹别克斯坦扎拉夫尚。  6月,兰州新区再获国家级金字招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24年  1月,兰州新区全面启动国家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全国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打造医防融合“新区样板”。  3月,西北首个、全国最大的“高端—研究型卡伦系统”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兰州新区院区建成投用。  8月,国内最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场景服务平台“老虎工业云”落地兰州新区。  9月,爱玛兰州新区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2025年  1月,G1816乌玛高速兰州新区至兰州段(中通道)控制性工程建成通车。  2月,甘肃首个DeepSeek大模型部署兰州新区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  3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正式启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 文/图  甘肃经济日报:13年人口增长背后的“城市吸引力密码”    兰州新区中川园区一隅(兰州新区管委会供图)  13年间,兰州新区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完成了华丽蜕变:版图从800平方公里扩至1744平方公里,舒展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群体从最初寥寥几十家的小规模,成长为大中小互补、高精尖云集的庞大矩阵;兰州新区科教园区蜕变为17所高校扎根、15万师生汇聚的活力高地……  人口的变迁更是这座新城崛起的生动注脚。2012年获批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时,这里的人口尚不足10万;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72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的持续集聚,不仅彰显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更让其成为甘肃吸引人口回流的重要支点。背后的逻辑,正是“人随产业走、城随人兴旺”——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生活品质持续升级,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让曾经的“产业园区”蜕变为宜居宜业的“新城”。  产业集群:筑牢发展根基就业选择更多  如今的兰州新区,已形成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集群,经营主体从不足1000户增长到5万多户,为人口集聚提供了核心动力。  2017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葛正琴,入职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时,企业还以蔬菜种植为主。如今,公司业务已拓展至花卉产业、畜牧养殖等九大板块,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而她也从职场新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宽的职业赛道,在这里能清晰地看到成长的方向。”葛正琴的经历,是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赋能个体成长的缩影。  在绿色化工园区,近200家企业入驻带来了数万个就业岗位。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一期投产后,既吸纳2000多名当地人就业,也从全国招引了大批人才。“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晋升通道,让基层员工能一步步成长为技术能手、管理人才。”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刘岳贞说。  产业集群的效应不止于“岗位数量”,更在于“生态构建”。新材料产业园内,德福铜箔、宝航新材料等企业集聚,带动上游铜材加工、下游电子元器件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企业间协作紧密,员工也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宝航新材料一名员工的感受,道出了产业生态对人才的吸附力。  为留住人才,兰州新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为品牌,出台涵盖人才引进、生活保障、子女入学、创业扶持、购房补贴等方面的量化政策,打造“引育留”全链条服务,让人才不仅“进得来”,更能“扎下根”。  “15分钟便民圈”:提升生活温度夯实安居底气  “买菜步行几分钟,买完还能去公园锻炼,这日子过得舒坦!”家住兰州新区祥和景苑小区的葛浩春大爷,每天的生活轨迹折射出新区居民的幸福感。这种便利,源于兰州新区全力推进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以居民“家”为中心,15分钟步行半径内,学校、卫生院、广场、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小横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整合空间资源,引入生活便民、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多元服务;网格员精准对接需求,让配钥匙、修电器等“小修小补”摊点走进居民日常。“以前修个东西要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居民李女士的话,道出了生活便捷度的提升。  除了生活设施的完善,兰州新区还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累计造林绿化21万亩,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跃升至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3%以上,更是让新区成为一座绿色之城,“宜居”底色愈发鲜明。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里,水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优美,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周末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经常来这里散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市民张先生的感叹,是新区生态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医疗资源的完善,也让居民的生活更有保障。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新区院区等医疗机构相继建成投用,各类医疗机构拥有床位2200多张,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医。“以前看病要跑到市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方便多了。”葛浩春大爷的体验,印证了新区医疗服务的进步。    产城融合:完善公共服务凝聚“留下”共识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集聚;生活品质的提升,让人们愿意留下来。兰州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产城融合的理念,推动产业与城市功能有机结合。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是产城融合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兰州新区引进了多所优质中小学,实验幼儿园、兰炼一小、兰州十一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纷纷落户,与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提升教育质量。目前建成中小学、幼儿园超100所,提供学位7.5万个,累计引进优秀教师1363人,让每一个随迁子女“上好学”不再是难题。“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选择搬到新区。这里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也很先进。”市民郝仁的选择,代表了许多家庭的考量。  位于兰州新区、西部规模最大的新型现代科教园区里,甘肃政法大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兰州工业学院等17所院校集聚,15万在校师生形成人才培育“蓄水池”。2024年9月,由兰州新区管委会、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兰石集团牵头,131家政校企单位组建的产教联合体成立,推动着职业教育与主导产业深度对接。“让人才扎根企业一线,探索产教融合‘兰州新区模式’。”兰州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琴叶的话,道出了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逻辑。  此外,兰州新区还积极发展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奥特莱斯商业广场、瑞岭国际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丰富了居民的消费选择。西部恐龙水乐园、中川小镇等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从蓝图绘就到72万新居民的安居乐业,兰州新区13年的成长轨迹,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人口数字增长。它更像一部生动的实践教材——用产业集群搭建发展舞台,用民生温度筑牢安居基石,用产城融合激活城市动能,走出了一条“产业吸引人、城市留住人、人才反哺城”的良性循环之路。  如今,这座年轻的新城仍在成长。当更多人带着梦想奔赴而来,当“新兰州人”的故事持续更新,兰州新区所探索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崛起路径,更是欠发达地区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与可能。未来已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迭代,都在书写着属于西部的活力新篇。  来源:兰州日报、甘肃经济日报  

上一篇:
我国智能制造向高端化跃升提速
下一篇:
明星车手助阵GT Show车迷嘉年华吉林市站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