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全球首台套绿色环保生产装置”锂同位素分离基地拟落户新疆
发布时间:2025-08-19

  命脉产业落子新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前沿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核能研究领域已坚守数十年,近年来各项技术屡获突破,被称为“终极能源”和“超级充电宝”的可控核聚变能源与第四代核电站技术产业化突变时刻正在加速到来。  在此背景下,亟须在相关原料领域提前布局,方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手。富集6Li(30~90%)是聚变堆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料;高度富集的7Li(99.99%以上)是熔盐反应堆MSR(Molten Salt Reactor)最常用的载体盐或冷却剂。锂同位素富集技术的国产化将成为满足我国核能发展过程中爆炸性需求的关键所在。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践行“四个面向”重要讲话精神,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胡石林,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院长姚军,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战略新兴中心主任陈昕一行专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张柱,自治区副主席凯赛尔.阿布都克热木等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同志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专题会议,双方就锂同位素富集新技术重大产业基地项目在疆选址落地等事宜进行深入研讨与部署。  20250820104030398.png  该项目依托胡石林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冠醚法分离技术,采用全球首台套绿色环保生产装置,可完全替代目前全球唯一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锂汞齐法工艺,实现全过程清洁生产。  20250820104109478.png  第四代核电站钍基熔盐堆  20250820104136445.png  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  保障大国能源的咽喉要道  锂汞齐分离体系利用汞齐中锂原子与溶液中锂离子之间的同位素交换来实现,在分离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汞,存在剧毒污染、效率低下、难以规模化等致命缺陷,无法满足聚变堆及熔盐堆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我国战略材料自主供应。  “分离”即是“自立”。由胡石林院士领衔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基础研究,成功突破冠醚-离子液体萃取分离技术,该体系所需设备及运行原理均实现国产化,在工艺运行过程中有害物质零排放,并已进入工程放大阶段。  以冠醚法取代汞齐法,不仅斩断了束缚核能发展的污染锁链,还锻造了环境友好的稳定供应链,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共生共荣的生动范式。  聚变之“芯”熔盐之“魂”  锂是碱金属中最轻的一种元素,在自然界中丰度较高,地壳中约含0.0065%。锂在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稳定的同位素6Li和7Li,其丰度分别为7.53%和92.47%,这两种锂同位素具有不同的核性质,在核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6Li的热中子吸收截面达 940b,极易被中子轰击后生成氚和氦,可使氚(T)不断增殖,为聚变反应提供充足的原料。富集度大于30-90%的6Li可作为氚增殖剂用于实现DT核聚变反应。6LiH可用于热中子屏蔽,此外,6Li可用来制作中子探测器,应用于许多高端技术中,如卫星。由于7Li中子吸收截面小,仅为 0.037b,可用作熔盐堆(MSR)中的燃料熔剂和冷却剂,如7LiF-BeF2-ThF4用于第四代熔盐反应堆中(7Li纯度约99.99%)。高浓的7LiOH还可以用来调节压水堆(PWR)中冷却剂的pH,减少主回路系统的腐蚀。此外7Li还可作为硼中子俘获疗法的中子源即7Li靶,应用于医学领域。  20250820104215318.png  立足天山承载国家“锂”想  同位素分离属于高能耗过程,而新疆坐拥十大风区、五大光区,风光资源储量占全国1/4以上,可为高载能项目提供充足的绿色电力保障,实现“绿电驱动绿色制造”。  自治区领导在会议中指出,当前,新疆正着眼构建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包括先进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内的“十大产业集群”,双方在战略发展方向上高度契合。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战略地位、乌鲁木齐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承载能力等均可为大型战略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自治区政府将全力当好“创新合伙人”角色,在项目选址过程中优先考虑满足战略产业特殊要求的区域,集合区域优势资源以确保项目长期稳定运行,形成“技术-产业-金融”正循环,将项目打造成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作。  以创新之火锻造燎原之光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高位推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引领、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的转化协同、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全力承接下,国家战略急需的锂同位素富集新技术重大产业基地项目在新疆的落地工作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这是国家在关键战略材料领域从被动保障到主动引领、从环境代价到绿色生产的历史性跨越,更是将国家实验室“创新之火”锻造成为大国逐梦“燎原之光”的关键一跃。  转自:正昕实验室公众号  返回产经网首页>>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上一篇:
家装建材跨境电商平台解决方案:数商云赋能行业全球化突围
下一篇:
“新荣耀”的关键一役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