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刘格菘管理规模腰斩,长期业绩跑输+高位接盘,基民不再买账?
发布时间:2025-08-20

  

  当公募基金中报的帷幕拉开,曾凭借新能源赛道一战成名的“顶流”基金经理刘格菘,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只不过这一次,围绕他的不再是2019年的光环,而是管理规模缩水700亿的尴尬、长期业绩跑输大盘的颓势,以及基民用脚投票的失望。

  短期反弹难遮长期颓势,业绩“过山车”伤透基民

  今年以来,A股市场行情回暖,给了不少深陷舆论压力的“顶流”基金经理喘息之机,刘格菘管理的基金也随之迎来短期业绩反弹。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他旗下9只基金近一年收益全部转正,其中广发多元新兴股票以65.76%的收益领跑。但稍加梳理便会发现,这份看似亮眼的短期成绩,更像是市场行情“投喂”的结果,根本无法掩盖长期业绩的惨淡。

  以广发多元新兴股票为例,尽管近一年收益亮眼,但将时间维度拉长至三年,该基金收益率为-15.77%,不仅未能实现正收益,还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1.42%的表现。而他的代表作广发科技先锋混合,业绩表现同样差强人意。近一年31.5%的收益率看似可观,却仍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26.71%的涨幅;若将时间线拉长,该基金近两年收益仅9.33%,近三年更是亏损35.64%,与大盘的差距持续拉大。

  对于基民而言,这样的业绩“过山车”无疑是种煎熬。在2022年新能源板块见顶回落前买入的投资者,不仅错过了其他板块的机会,还承受着账户持续缩水的痛苦。即便今年行情回暖带来了短期收益,也难以弥补此前的巨额亏损,不少基民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失去耐心。

  “赌徒式”持仓陷被动,满仓被套后“躺平”

  刘格菘的业绩困境,与其极端的投资风格密切相关。2019年,他凭借重仓新能源板块一战成名,管理规模一度突破千亿,但这种“押注单一赛道”的“赌徒式”投资,在市场风格切换时,弊端迅速显现。

  2022年新能源板块见顶后,光伏、新能源车等细分领域股价持续下跌。东方财富数据显示,光伏设备指数2023年下跌28.69%,2024年再跌21.19%;行业龙头隆基绿能自2021年见顶后,股价连续三年下跌,2022年至2024年跌幅分别达31.45%、45.48%、30.88%,截至8月18日,股价较最高点缩水超七成。

  面对板块大幅调整,刘格菘并未及时修正投资策略,反而选择“一条路走到黑”。从广发科技先锋混合的持仓数据来看,2023年至2024年,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始终集中在新能源车和光伏板块,晶澳科技、阳光电源、亿纬锂能等个股长期稳居前列,持仓集中度极高,颇有“孤注一掷”的意味。

  高仓位叠加单一赛道押注,让刘格菘陷入了满仓被套的困境。数据显示,广发科技先锋混合股票占比长期维持在90%以上,在板块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几乎没有调仓余地。从持仓变动和换手率来看,2023年一季度末至2024年一季度,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变动极小,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个股始终在列;换手率也从2020年的133.16%大幅降至2022年四季度的25.19%,2024年四季度仅32.38%,“躺平等反弹”的操作策略一目了然。

  这种被动的投资状态,让基金业绩完全依赖市场行情。一旦新能源板块行情转向,此前的反弹便可能戛然而止,基民的收益也将再度面临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何即便短期业绩回暖,仍有大量基民选择赎回的重要原因。

  调仓争议不断,“高位接盘”成常态

  随着亏损持续扩大,刘格菘近年来开始尝试调整持仓,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高位接盘”争议不断,进一步加剧了基民的不信任。

  今年二季度,他的代表作广发科技先锋混合首次将分众传媒纳入前十大重仓股,取代了长期持有的晶澳科技,调仓动作虽小,却已释放出风格转变的信号。而在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上,调仓幅度更为明显。该基金不仅首次将泡泡玛特、香港交易所纳入前十大重仓股,还顶格配置小米集团(占基金净值比10.19%),与此前全仓新能源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

  但市场对这份调仓方案并不买账。数据显示,泡泡玛特今年上半年股价已暴涨202.35%,7月后进入高位横盘阶段;香港交易所、小米集团上半年股价也均有大幅上涨。在股价高位时大举买入,让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被质疑“接盘”,若后续这些个股股价回调,基金业绩或将再次承压。

  事实上,“高位接盘”在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上并非首次出现。该基金2021年8月成立后,建仓的正泰电器、晶澳科技、长城汽车等个股,在此前均已出现数倍涨幅——长城汽车较低位上涨约7倍,晶澳科技上涨约6倍,赛力斯上涨约5.5倍,妥妥的“高位建仓”。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个股大幅回调时,该基金还逆势加仓。以晶澳科技为例,2022年6月该股股价见顶回落,至2023年底累计跌幅超65%,但该基金在2022年二季度至2023年四季度期间持续加仓,累计持股数量达2977.8万股,进一步放大了亏损。

  尽管市场能理解刘格菘试图通过追涨“热门股”弥补亏损的心态,但这种带有“赌博性质”的操作,显然难以让基民放心。毕竟,投资不是“赌大小”,一次押对或许能短期获利,但长期依赖这种策略,注定难以持续。

  规模缩水700亿,基民用脚投票

  业绩长期跑输、投资风格争议不断,最终反映在基金管理规模上——刘格菘的管理规模从巅峰时期的超1000亿元,大幅缩水至如今的312.95亿元,蒸发近700亿元,相当于失去了近七成的管理规模。

  单只基金的规模变化更能体现基民的态度。以其代表作广发科技先锋混合为例,今年以来该基金规模从94.45亿元降至85.96亿元,在短期业绩回暖的情况下,规模不升反降,足以说明基民对其“躺平等反弹”“高位接盘”的投资风格已不再认可。

  或许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刘格菘近年来开始尝试求稳,旗下部分基金如广发双擎升级、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新进了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等保险股,试图通过配置低估值板块平衡风险。但对于已经承受了多年亏损的基民来说,这份“求稳”来得太晚。在资本市场上,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业绩支撑,而摧毁信任,可能只需要几次糟糕的操作。

  从千亿“顶流”到规模腰斩,刘格菘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投资困境,更折射出部分“顶流”基金经理在市场变化中的转型难题。对于基民而言,选择基金不仅要看短期业绩,更要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长期业绩稳定性。毕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本市场上,只有稳健的投资风格和清晰的策略,才能真正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而刘格菘若想重新赢回基民信任,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
温企跨界圈粉Z世代 “文化+”战略撬动新消费
下一篇:
中金:维持小米集团-W(01810)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70.0港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