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高温持续 负荷刷纪录 电网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5-08-20

  “今年夏天有多热?这么说吧,我奶奶都舍得开空调了……”网友的调侃,足见今夏高温的凶猛。副热带高压较往年提前北抬,高温早早席卷初夏,今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与气温飙升相伴的是用电负荷的快速攀升。入夏以来,全国用电负荷4次刷新纪录,国家电网用电负荷5次创下新高。  当各地电网频频承压,迎峰度夏这场“烤”验,成为检验新型电力系统成效的关键战场。山东,作为经济大省、能源生产消费大省、新能源装机大省与特高压受端大省,其电网面临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典型挑战。  齐鲁大地的保供答卷,不仅关乎一省灯火,更牵动着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脉动。解码这场高温大考中的“山东密码”,便能洞见全国能源保供的未来图景。  源侧:“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今年夏天,山东电网负荷连续40天“破亿”、5次刷新纪录。这背后,是全国电网共同面临的尖峰压力与系统安全命题。    如何破局?  山东以常规电源、外电、新能源“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给出关键答案,并在今年迎峰度夏中呈现出新特点。  新能源在用电高峰时段的出力创下新纪录。7月3日,山东电网负荷首创新高当天,新能源出力同创新高,达6079万千瓦,占当日最高负荷的53%。这一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这看似偶然的“双高峰”重合,实则是山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作为全国首个风光装机破亿千瓦的省级电网,今年上半年,山东新能源装机达1.23亿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49.63%。    入鲁外电这驾“马车”同样表现抢眼。7月5日,入鲁外电首次突破3000万千瓦,随后两日连创新高,峰值达3480万千瓦,较去年度夏期间增长673万千瓦。这一突破得益于20年前布局的“外电入鲁”战略。20年来,累计1.3万亿千瓦时省外来电输入齐鲁大地。    而作为“压舱石”的火电,保障更趋坚实。今夏,国网山东电力服务4台共154.5万千瓦火电机组投运,统筹安排103台共3881万千瓦火电机组计划检修,确保常规电源在极端天气下稳如磐石。  新能源、外电、常规电源,“三驾马车”在山东这片能源转型“试验田”上协同竞速,为全国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山东范式”。  网侧:坚强电网硬核支撑  如果说主力电源和可靠“外援”是迎峰度夏的源头保障,那坚强电网则是电力保供的物理基础。在山东,这一基础正以世界级特高压网架为骨骼加速夯实。  今年度夏前,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竣工投产,标志着山东建成“五交四直一环网”省域交直流混联电网。山东电网也成为我国最大的省域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  1000千伏烟威、海阳辛安核电送出等特高压工程也正全力推进建设。预计到2026年,山东将建成国内首个省域特高压双环网,为构建高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接纳入鲁外电、服务新能源接入提供硬核支撑。  从发电到配电,从主网到微网,电能要精准抵达负荷中心,各级坚强网架更是必不可少。度夏前,国网山东电力按期投运500千伏弥河变电站等12项重点工程,上半年新建输电线路1951千米,新增变电容量884万千伏安,电网供电能力与可靠性再上台阶。  智能化运维则是保障“电畅其流”的软机制。依托适配极端天气的源荷预测大模型,山东电网负荷预测准确率达98.21%,这正是国家电网以科技赋能提升保供精准度的全国性成果。  在潍坊,“检零机器人”30分钟完成432片绝缘子“体检”,守护输电线路关键元件;在聊城,搭载智能导航的无人机开展高温特巡,隐患识别率提升2.6倍;在烟台,远程智能巡检系统实时监控77座变电站重要设备,负荷、温湿度数据等信息一目了然。  从精准预测到智能巡检,从无人机特巡到机器人检测,科技赋能让电网感知更敏锐、响应更迅捷、运行更可靠。山东电网的数字化、智能化探索,代表着全国电网数智升级的共同方向,是科技创新守护能源安全的核心体现。  荷侧:新型业态全面助力  迎峰度夏的决胜关键,在于“源网荷储”全链条协同发力。除了主力电源与“外援”,山东积极拥抱能源革命,将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业态,锻造成调节供需平衡的“柔性利器”。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全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动缩影。  7月10日中午,烟台气温飙升至35摄氏度,电网负荷曲线陡升。振华商场响应虚拟电厂指令,中央空调自动微调1~2摄氏度,实时负荷降低500千瓦。看似微小的调整,当千万台空调同步响应,便能腾出可观的负荷空间——这正是虚拟电厂“化零为整”“灵活响应”的核心价值。    截至7月底,山东累计建成虚拟电厂28家,聚合容量431.2万千瓦,调节能力82万千瓦。其中,19家常态化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累计调节电量突破1.5亿千瓦时,参与现货市场数量全国第一,调节能力居全国前列。  面对刚性增长的用电需求,虚拟电厂等柔性调节手段作用愈发凸显。国网山东电力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市县三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深挖调节潜力——空调负荷管理、企业错峰检修能力均超100万千瓦,需求响应能力达700万千瓦,错避峰能力达3450万千瓦。  车网互动等创新技术的应用,让新能源汽车兼具“灵活负荷”与“储能设施”双重身份。在淄博,“齐来放”车网互动系统引导私家电动汽车向电网放电调峰;在青岛,充电桩运营商聚合7570个终端,累计调节电量达1700万千瓦时。  从虚拟电厂的云端聚合到需求侧资源的“涓滴汇海”,分散的“微资源”聚成保障电网安全的“巨能量”。这些灵活调节手段聚沙成塔,让电网在负荷尖峰前更从容,生动诠释了“负荷在哪里,资源就在哪里”的现代电网治理新思维。  储侧:削峰填谷精准发力  储能系统作为平衡电力供需、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时空调节器”,用电高峰放电、低谷蓄能,是削峰填谷的关键。度夏期间,山东新型储能精准发力,为保供注入强劲支撑。  7月11日晚高峰最吃紧时,在国网山东电力统一调度下,144座新型储能电站集中放电,最大功率达803.59万千瓦,创全国省级电网新型储能放电功率纪录,有效支撑了晚高峰电网运行。    这次大规模调用尽显储能“双向调节”本色:此前新能源发电高峰时,超825万千瓦储能电站已按指令充电,吸纳富余绿电;用电高峰来临,这些电能及时释放。一充一放间,山东电网应对尖峰负荷的韧性显著增强。  作为新能源装机大省,山东新型储能产业与新能源发展“双向奔赴”,技术路线多元开花。  在黄海之滨的威海乳山,山东首个具备“独立调频”功能的飞轮储能电站——白沙盛世飞轮储能电站已并网。凭借毫秒级响应能力,它可独立参与电网调频辅助服务,提升频率稳定性与安全裕度,助力区域电网消纳波动较大的风电、光伏发电。  在泰山脚下的泰安,全球在建单机功率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能储一号”35万千瓦项目正加速建设。项目团队正紧张调试设备,预计该站年底实现首次并网暨全容量发电。  山东持续加码储能产业,建立独立储能参与现货市场交易机制,滚动推进多批次示范项目,推动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截至7月底,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达940万千瓦,居全国第三,涵盖电化学、压缩空气等多种技术。  事实证明,作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器”与“调节阀”,新型储能在迎峰度夏关键时期,正发挥着保供、保安全、促消纳的重要支撑作用。  这个夏天,山东电网以一场成功的保供实践,交出了迎峰度夏的高分答卷。风光“扛鼎”、外电“强援”、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共同绘就新型电力系统保供新图景。  这场高温“烤”验,早已超越与天气的较量,成为检验山东乃至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效的实战场,彰显了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大威力与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澎湃动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驾驭,从单一保供到多元协同,山东的实践清晰昭示:一个更具韧性、更加智慧、更可持续的新型能源电力体系,正在高温淬炼中加速成型。  (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电力)

上一篇:
增长红利消失后,中国企业如何跨越周期
下一篇:
解码天然降糖密码,菌植联动开启血糖管理新策略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