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主业转型驱动业绩增长 打造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标杆
发布时间:2025-08-19

  

  8月18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02799.HK)在港交所发布正面盈利预告,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预计约为60亿至6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2.5%至16.3%,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响,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3.9%至28.2%。该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持续增长,纾困盘活业务、股权投资业务等主业收入增长明显,资产回报稳步提升。就在前几日,国际权威指数编制公司MSCI(明晟)宣布最新指数调整结果,中国中信金融资产H股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标志着该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与投资价值获得进一步认可。

  2025年以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股价表现尤为强劲。截至8月18日收盘,中信金融资产H股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已超87%,涨幅位居中资金融股前列,总市值年内一度重回1000亿港元大关。实际上,该公司在资本市场价值迎来重估的背后,有着清晰的股价增长逻辑和市场推动力。资本市场的逐步认可,反映出该公司通过近年来“刮骨疗毒式”的改革化险和战略转型,聚焦打造主业核心竞争力,全面重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信集团重要金融板块,中信金融资产通过与中信集团内部资源禀赋的深度协同,为该公司主业带来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正均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明确指出:公司主要任务是向“打造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标杆”进军。

  主业转型效能释放

  盈利可持续性增强

  2025年以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以超预期的业绩、资本市场良好表现受到广泛关注。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财报,2024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达96.18亿元,是上年同期的5.4倍,全年实现各类收入总额1127.66亿元,同比增长60%,各项盈利指标为6年来最好水平。此外,横向对比各项指标,去年其经营业绩在五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保持领先地位。

  中信金融资产于2022年正式加入中信集团,目前其主要股东包括中信集团、财政部、中保融信私募基金、中国人寿等。其主要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而不良资产经营是其核心业务,是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

  经过多年来对主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锻造,目前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的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市场占有率,已保持行业前列。2024年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余额约1800亿元,全年处置不良资产包320亿元。去年末,其不良资产分部资产为8331.85亿元,占总资产86.7%,不良资产分部收入和资产占比超三分之二,主业核心优势持续巩固。

  2025年以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有望将此前优势进一步扩大。8月1日,该公司召开的中期工作会议上,其管理层表示:“公司坚持干字当头,工作成效突出,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持续巩固扩大,呈现出向好趋势更加显著、动能提升更加显著、根基夯实更加显著的特点。”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已宣布成功盘活广西五象航洋城、上海壹号院、南方石化等多个项目,帮助纾困化险的同时,实现自身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30日,位于广西南宁市五象新区、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五象航洋城正式开业,成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参与的从“烂尾楼”到“地标性建筑”纾困化险的一大成功案例。

  资料显示,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影响,五象航洋城项目遭遇流动性危机而被迫停工,涉及多家金融机构超过12亿元贷款面临逾期风险,3000多万元工程款被拖欠,项目陷入僵局。而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结合项目底层资产的重组价值以及各方预期,创新业务模式,通过“出资+出智”相结合,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了一揽子综合纾困方案。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协同优势,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联动中信青岛资产、中信信托、中信银行、中信城开、中信工程项目管理、中信商管6家单位充分高效协同,发挥各自在重组盘活、项目管理、资金监管等领域的专业优势,保障了项目顺利开业。

  今年6月27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实施的重组项目“上海壹号院”第四次开盘,作为上海高品质住宅项目之一,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了持续热销。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上海壹号院2025年销售额累计突破170亿元,登顶全国单盘销售冠军。

  早在2022年,由于有关房企出现流动性危机,作为上海黄浦区重点项目的上海壹号院项目陷入困境、拆迁及后续开发建设停滞。2023年12月,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牵头投入超40亿元纾困资金,聚合中信集团产融协同效应,综合运用“法律隔离+实质管控+封闭运行+重组盘活”等专业手段,全方位扶持房企纾困,成功打破了项目停滞僵局,化解了存量金融机构贷款逾期风险,使项目成功得到盘活。

  紧抓股权投资机遇

  资产价值稳步增值

  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对AMC不良资产业务进行系统性、全流程规范,拓展不良资产收购范围和处置手段,标志着不良资产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历史机遇期,具有稀缺牌照资源禀赋的中国中信金融资产提出打造主业核心竞争优势,全力提升收购处置、并购重组、股权业务、特殊债券投资“四大业务能力”。

  以股权投资为例,得益于全国性AMC牌照优势,中国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债转股、以股抵债、追加投资等方式获得债转股资产,通过改善债转股企业经营提升债转股资产价值,企业资产置换、并购、重组和上市等方式退出,实现债转股资产增值。

  具体来看,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该公司成功实施重大股权投资,年末联营及合营企业权益合计达2163.2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1%。截至去年末,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分别持有中国银行、中信股份、光大银行、大秦铁路和中国电力等上市公司,市值分别为386.23亿元、245.37亿元、161.95亿元、68.16亿元和18.53亿元,位列上述公司大股东之列。

  2025年以来,资本市场热度明显升温,中国中信金融资产抓住特殊机遇投资,展现出自身卓越的股权投资能力,在上市股权和非上市股权投资方面均有重大进展。

  今年7月,光大银行公告显示,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再度增持该行股份,年内合计增持该行A股、H股分别为2.63亿股和2.79亿股,由此对光大银行的总持股比例增至8%。无独有偶,据中国银行披露,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于6月27日增持中国银行H股5.93亿股,占该行总股本比例约4.68%。

  除了对银行股的投资,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还布局多板块上市公司。据A股上市公司合力泰于8月15日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以8031.08万股,合计持股比例为1.07%成为合力泰第九大股东。公开资料显示,合力泰是一家主营通用显示业务板块和电子纸电子纸显示行业制造企业,截至8月18日总市值为195.2亿元。

  7月23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等投资人与国家电网旗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签署增资扩股协议。增资规模达365亿元,是今年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融资。中国中信金融资产此次投资规模26亿元,为国网新源抽蓄电站建设、持续巩固其行业绝对龙头地位,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在能源领域的优质资产配置和战略布局。

  获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发展前景广阔

  聚焦不良资产主业,抓住股权投资机遇之下,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经营业绩及公司抗风险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由此获得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其长期投资价值的重估。2025年以来至今该公司H股累计上涨超87%,较2022年11月初的股价历史低点累计涨幅超450%。

  今年8月8日,在国际资本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MSCI宣布指数调整结果,中国中信金融资产H股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将于8月26日收盘后正式生效。MSCI中国指数是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资产的风向标,意味着进入了MSCI全球标准指数系列,成为全球资金配置新兴市场资产的核心基准,为全球被动型基金提供关键投资指引。此次入选,也标志着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与投资价值进一步提升。

  今年3月,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入选恒生综合指数、恒生金融业指数、恒生大中型股指数、恒生中型股指数、恒生中小型股指数、恒生增幅指数、恒生港股通金融业指数共7项指数,并且再次成为港股通标的。上述认定也是对公司市值、流动性、财务表现、行业代表性、合规治理、市场认可度等多方认可。对不良资产行业,也是一种激励。

  特别是,随着基本面的持续优化,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还获得穆迪、惠誉、先锋领航(Vanguard)等众多国际机构的认可,在国际机构评级也得到重新上调。

  今年6月,穆迪发布中国中信金融资产评级信息,上调该公司评级展望至稳定。穆迪提到,过去5年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大幅压降了高风险信用资产和金融投资敞口,并且计提了大额拨备。更早前,惠誉确认中国中信金融资产“BBB”评级,展望“稳定”。惠誉认为,来自中国中信金融资产一般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和投资收益支持了公司整体的盈利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投资机构已经在年内加仓中国中信金融资产H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先锋领航集团对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的持股超过2.177亿股。作为全球第二大资管机构,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其截至2025年4月末该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亿美元。

  事实上,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在不良资产展业、资本市场投资价值进一步提升等突出成绩背后,离不开该公司三年多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据刘正均在此前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公司近年来抓整改、严规矩,明确战略方向,并推进存量风险攻坚,着力提升主业能力,人才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公司已经全面走上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他还表示,未来将加快形成一整套行业领先的认知、理念和能力,带着资产穿越周期,不断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标杆。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李子民此前也表示,加入中信集团以来,该公司不断深化协同机制,依托集团独有的综合性优势,为公司主业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仅2024年,公司就与集团兄弟单位联合实施协同项目116个,项目规模1157亿元,项目个数是2022年的近3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主战场、搭建了护城河,是行业发展的重大政策红利。从宏观环境看,不良资产行业的未来是一片蓝海,具备实现快速发展的“天时”机遇。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突破400万亿元,不良资产吐故纳新需求旺盛,对AMC而言,未来将会面对多个万亿级的潜力市场。

上一篇:
驭光而行 光伏铁军共聚塔拉滩一决高下
下一篇:
小米二季度营收再超千亿 汽车业务预计下半年盈利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