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关注丨聚焦长春农博会——AI革命与科普实践共筑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9

  AI农业拉开田间算法革命新序章

  2025年,随着DeepSeek 横空出世,AI算法迎来变革元年。同时,AI算法也让农业生产焕发全新活力。如果说数字农业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那么AI算法则改变了数字农业运行轨迹。在第24届长春农博会上,AI算法接入农业的跃迁随处可见,在AI算法“加持”下,农机不再只是“听话的手脚”,他们可以自己学习、判断,甚至纠错;温室也不再是“透明的玻璃房”,而是升级成为一座有独立气候系统的方舱;信息平台更是摇身一变,成了农民可随时咨询的“农技顾问”……过去的智慧农业主要依靠物联网、传感器和部分智能化操作。如今,AI算法介入后,农业不仅拥有算法进化和自我学习能力,还能实现自主决策与系统智联。

  农机升级从“联网”到“自学”

  在本届农博会的特色农机装备展区,一台智能除草机像个“懂行的老庄稼人”,能用“机器视觉”精准分辨作物与杂草。株间、行间同步除草,24小时不间断,做到“手到根除”。

  过去的智慧农机,像一个“顺从的助手”,靠人远程指挥才能完成任务;而今天的AI农机,则像一个“思考的伙伴”。“AI模型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能精准识别上百种杂草,这原本需要农民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王刚说,我们还推出了两种拖拉机配件版和无人驾驶版。

  另一侧,披着红装的东方红无人驾驶拖拉机让不少观众热血沸腾。自动换挡、转向、调头、避障……几乎实现全自动作业。与十年前只能“按规定路线走”的智慧农机相比,如今的AI农机已经能自主应对复杂田间场景。他不仅能执行命令,更能像老司机一样,遇到突发情况“灵机一动”。

  设施农业从“听话”到“独立”

  在展会2号馆外侧的长廊,一个AI温室的微缩模型引人注目。过去的物联网温室大多依赖传感器上传数据,由农技人员手动调整。如今的 AI 温室则能通过学习作物的生长模型,实时自动调整光照、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形成一个“类自然”的最佳微气候。

  类似的理念也出现在本届农博会的“智慧菌菇方舱”中,外形和集装箱无异,方舱内部,两排架子上长满了白色海鲜菌菇,补光灯亮度在开门后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室外30摄氏度的气温相比,24摄氏度的温度、91.5%的湿度,方舱内的环境对作物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方舱可以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限制,实现365天全天候、不分地域、不分季节的稳定生产。环境的高度可控性为建立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和质量追溯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满足高端市场和出口的严苛要求。”展区相关负责人说。

  新能源农机用“绿色”生产“绿色”

  特色农机装备展区,两台农机像科幻电影里的角色。IAIC氢燃料拖拉机和锐镱甲醇增程拖拉机在灯光下闪着金属银光,让几位农民看得半晌说不出话:“这哪还是拖拉机啊?”

  氢燃料拖拉机的“心脏”不再是柴油机,而是氢燃料电池。他能像老式拖拉机一样耕地、播种,也能在无人驾驶模式下更“聪明”。锐镱甲醇增程拖拉机则是内置甲醇燃料箱和高效的甲醇转化器,当电池电量不足时,自动启动增程模式,续航时间提升50%,单次甲醇加注3分钟,作业时间长达5小时。

  “绿色甲醇作为清洁液体燃料、能量密度高、相比传统农机能耗节省达40%,通过远程监控油耗作业数据,精准调度减少空驶,每年每台农机可节省约6万元燃料费用。”展区负责人段俊辉说,在农安县陈家店村我们实现了智慧农业1.0,让部分农业生产环节实现智能化,如今依靠AI算法的智慧农业2.0,不只是更快更准,而是打造一个系统性农业生产体系,让绿色能源和AI算法同时发力,用清洁动力种出绿色作物。

  信息平台从“会记账”到“当顾问”

  在长春国家农高区展位上,一块数字农业平台展示屏幕里,诠释了物联农业与智能体系的不同,从智能人工气候室到植物表型组学系列设备再到智能植保仪器,AI算法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智联化。

  “目前长春农高区和我们有合作意向,现在我们的工作小组正进行数据采样阶段。目前,公司已经形成9大类53项算法模型与智能化应用能力。”参展企业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过去的农业信息平台,更像一个‘会记账的小本子’,仅能记录土壤温度、湿度、虫害情况,却无法真正‘分析’,今年接入了 DeepSeek,创建了AI智能体‘问稷’,只要扫描二维码,农民身边就如同有一名农业顾问随时献计献策。”

  据介绍,在海南三亚的耐盐碱水稻科研试验田里,该公司还构建了基于AI的盐度智能控制平台。它能精准采集和调节水质盐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可控、稳定的实验环境。这种智能控制能力,过去的传感器系统根本无法企及。

  记者手记:全民共享的绿色机遇

  十年前,智慧农业依赖传感器联网和人工远程控制,简单自动化设备像勤劳的助手,帮农民“看得见”作物状态,却无法独立决策。今天,AI算法接入数字农业不仅能采集信息,更能学习、判断、执行决策,真正开始“想得通”。

  本届长春农博会上,从智能除草机到方舱温室,从新能源无人拖拉机到全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农业正逐步构建一个完整的AI生态体系。机器能识别作物、判断生长需求、规划作业路径,温室能自主调节“光温湿”,数字平台能实时分析田间数据提供精准决策——过去靠经验和人工试错的时代,正被智能化生产替代。

  然而,要让 AI 农业真正落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政策引导和企业深度参与。政府应提供研发支持、推广补贴和标准制定,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在不同地区和作物上的应用。企业则需加快智能设备和平台的普及,打造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让农民切实享受AI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在这场变革中,数字农业已不再是展区里的一个板块,而是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底色。AI正在从“助手”蜕变为“主角”,让土地仿佛有了思考能力,作物有了最佳生长方案。未来的现代农业,是技术、政策与市场力量共同作用下的智慧实验,也是全民共享的绿色机遇。

  科技小院各领风骚科普成果振兴乡村

  8月15日,随着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启幕,由省科协携手长春市科协、长春农博园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四届长春农博会科普大集也同时在农博园“魅力中国五色吉林”创意主题厅多功能温室启动。来自人参、小浆果、食用菌、梅花鹿等产业集群的13家科技小院纷纷拿出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产品,邀请观众现场品鉴。科技小院“集体亮相”成果丰硕助力振兴

  在中国农技协吉林双阳鹿茸科技小院的展台前,有几位来自东丰县的农民拿起精致包装的鹿产品询问:“这都是从鹿身上做出来的?”当听到工作人员详细解释鹿产业深加工的原理后,大家啧啧称叹:“瞧瞧人家,有技术,光是普通饲养、割鹿茸可不行。”据该小院常驻研究生张继一介绍,亮相本届农博会是为了向社会普及鹿茸生物学相关科学知识,提升鹿产品中科技含量。据介绍,中国农技协吉林双阳鹿茸科技小院于2024年成立,养殖面积375亩,以研究和推广鹿茸技术为目标,相关专家和研究生常年驻扎生产一线,致力于解决梅花鹿产业中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通过鹿茸生物学研究和高科技鹿产品的开发,以及鹿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提升鹿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当前鹿产业市场均为低端鹿产品的现状,提高我省鹿产业核心竞争力。本届农博会13家科技小院“集结”,展示各自的科研成果。“我省科技小院总数已达168家,实现了省内县域全覆盖。集群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继‘小浆果科技小院集群’后,我省‘人参科技小院集群’今年获中国农技协批准,成为第二个国家级科技小院集群,也是我国首个人参科技小院集群。”省科协科普服务中心主任韩永林告诉记者,人参科技小院集群以吉林农业大学牵头,联合长春中医药大学、延边大学、北华大学四所高校共同开展,集群化作战显著提升了科研转化效率,未来更计划开展小院互访与农民交流活动。创意与示范融合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在本届农博会的在现代菌物示范区外,有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带来的专利产品——智慧菇房,成了“内行看门道”的焦点。“这个设备不必占用农田,自带水净化系统,里面的菌架是玄武岩复合材料做的,一次性投入,一劳永逸。”展区负责人段士元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来自吉林净月灵芝科技小院。该设备集成环境监测、智能灌溉和远程诊断功能,突破了传统钢架大棚种植受季节限制的难题,让食用菌四季皆能良好生长,可实现家庭化、工厂化菌类种植。示范区内还采用先进液体培养技术和固体培养技术,提升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其中,晶莹洁白的“玉木耳”作为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李晓教授选育的国家专利品种,是黑木耳的珍贵替代品,其市场售价高达200元每公斤,还兼具毛木耳特性,抗杂能力强,产量是黑木耳的2倍,东北地区一年可生产两季,极具经济效益。小院也是科技助农的大舞台。据福芝道(吉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秀莲介绍,农户还可以订购示范区种植的食用菌菌棒,公司为购买菌棒的用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等食用菌长成后统一回收,进行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发挥桥梁作用推广农业科技服务

  农博会上的展示与示范只是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中一面。在德惠市朱城子镇良种场村,甜百合已经种下,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常年驻扎在这里,随时随地帮助种植户解决问题。“我们小院成功研制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科教融合模式,解决了信息服务时空不精准、不及时问题,提升了甜百合的品质与产量,填补了吉林省基于数字化场景的产科教信息服务产品空白。”小院的入驻研究生焦浩冲说。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矗立在最基层的科技服务赋能平台,承载着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2018年,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王秋举带着研究生来到公主岭市南崴子村,依托公主岭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科技小院,专攻虾蟹养殖技术。这是长春市较早的科技小院之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5年3月,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四化融合”科技小院揭牌,该科技小院由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和长春市云凤农牧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构建了“组织化重构—合作化治理—生态化技术—数字化赋能”的多维协同机制。截至2025年3月,长春市全域已有33家科技小院,分布于12个县(市、区),覆盖了种植、养殖、特产园艺、农业工程、农业服务、特种养殖、酿酒7个农业产业体系。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长春科技小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围绕技术创新、产业融合、生态可持续、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等维度展开,为全国农业科技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巧手织就致富梦——长春农博会“吉林巧姐”非遗展区见闻

  日前,长春农博会人头攒动,在2号馆的“吉林巧姐”展区内,通榆县文联曹玉姝指着一幅大型年画剪纸告诉记者,这是本届农博会的金奖作品。饱满的稻穗、憨态可掬的东北粮仓、载歌载舞的农民跃然纸上,引得围观游客连连赞叹。“这幅作品要剪1000余刀,每道褶皱都得讲究力度。”曹玉姝向记者介绍时,展台前已排起长队,仅开幕式当天就售出剪纸作品100多件。

  “00后”姑娘王旭春在展台前扫码下单了生肖剪纸文创套装。“以前觉得剪纸是‘奶奶’辈的物件,没想到能做成立体书签和手机壳。”在展区互动区,吉林艺术学院学生正在体验VR剪纸系统。“系统能自动校正我的手法误差,还能生成三维动画效果。”这套由校企联合开发的数字化传承系统,已帮助通榆培训了 240名年轻学员,其中43人开设了个人工作室。

  “这根凤凰发簪用了478米蚕丝线,要缠绕整整四天。”吉林市缠丝工艺的手艺人徐梅向记者讲解着她的银奖作品锦绣中华花篮,整个花篮都是用蚕丝缠成的,耗时2个多月,主题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台上,一组《长白山神韵》缠花胸针吸引了韩国客商的目光,这些融入人参、灵芝元素的文创作品已通过跨境电商销往日韩,今年前7个月出口订单同比增长了65%。吉林市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缠丝产业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相关合作社发展到17家。

  “这些玩偶都是用线钩织出来的。”前郭县智画手工编织厂负责人杨影兰拿起一个工艺品挂件告诉记者,她们的订单全国各地都有,有1000多名妇女经过她们的培训上岗。在她身后,来自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农牧民正演示着传统柳编技法。展区地面铺着的巨幅草编地毯,是由23名妇女耗时两个月完成的,标价8.8万元。

  据了解,吉林巧姐活动通过整合手工竞赛、文创市集和电商平台,不仅为女性手工艺人提供增收致富机会,还推动非遗传承和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吉林创业女性的社会价值。

  吉林省现代化大农业项目发布对接会举行

  8月16日,“数字引领·央地合作共同启航”吉林省现代化大农业项目发布对接会在长春市吉林省数字农业产业园举行,现场共签约了5个项目。活动面向县域政府和企业发布产业升级和产业服务两个方向7大类62个单体投资建设项目,同时举办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实践展,展示了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领域中的AI应用、低空经济、数据金融等的实践案例和前沿成果。会上,德惠市市场集团与中粮信科、农信股份、平安保险就智慧农场、加工基地、农事服务中心和配套服务体系等项目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德惠市百亿级食品名城建设。

  九台区举行“土特产”招商引资推介会

  8月16日,聚焦“四个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九台区“土特产”招商引资推介会在长春农博园3号馆举行。依托长春农博会的有利契机,推介会汇聚政产学研各界力量,全面展示产业发展成果,推动项目合作与资源对接,让更多九台“土特产”走向百姓餐桌。

  九台区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与“黄金玉米带”叠加区域,孕育出九台贡米、鲜食玉米、林下参、棚膜蔬菜、梅花鹿、林果等极具市场潜力的“土味”珍品。推介会上,九台区重点介绍了域内“土特产”的资源优势、发展规划及投资机遇,长春市九台贡米集团有限公司、吉林九富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就九台贡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产业融合发展养殖场招租、居民生活保供冷链物流低碳产业基地招租等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推介。在推介会上的签约环节,招商引资与购销合作两大板块共达成10项合作。其中,70万套种鸡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4.32亿元,投产后年增商品代肉鸡雏7000万只;贡米精深加工智慧工厂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低GI营养米、儿童营养米线等生产线;吉林省梅花鹿种质创新、高值化利用及质控体系构建重点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可饲养梅花鹿1万头,年产鹿茸约40吨、自繁仔鹿3500头、冻精10万剂,带动养殖户上千户;冬瓜产品深加工项目,年处理鲜冬瓜超5000吨,生产冬瓜蓉2000吨、冬瓜籽50吨、冬瓜皮干制品100吨……

  目前,九台区已拥有现代农业产业专利314件、市级以上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46家,建成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7个科企融合基地,“三品一标”认证达48个,为“土特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篇:
农安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亮相长春农博会 品牌赋能助农增收
下一篇:
“万亿俱乐部”或再添猛将!AI龙头91天暴涨250%,这些TMT股也获“扫货”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