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圳相 | 深圳,一座没有充电焦虑超充之城
发布时间:2025-08-19

  五年前,身为电动车车主,必修课之一便是将家和公司三公里内的充电桩位置烂熟于心,一旦有空位便争分夺秒去抢占;五年后,不过一杯咖啡的功夫,车子已满血复活。  曾几何时,“续航焦虑”是多少人选购新能源汽车时的“拦路虎”?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充电桩也越来越多,车主心中的“续航焦虑”,正在一步一步地成为“过去时。  自2023年起,深圳市启动“超充之城”建设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高密度、广覆盖建设超高速充电网络,致力于实现“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以缓解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推动绿色交通。  2025年,深圳已迈入“超充之城2.0”建设新阶段。  “充电焦虑”的根源在于结构性、技术性短板。首要挑战是充电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核心商圈和新建住宅区充电设施充足,老旧社区、城郊工业区却因电网改造难度大、停车位紧张等问题面临“充电难”。这种不均衡迫使部分车主不得不绕路寻找充电桩,徒增时间成本和里程焦虑。同时,高速公路服务区、热门景区等地在节假日更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其次,碎片化的充电体验加剧了焦虑情绪。不同运营商支付系统互不兼容,车主往往需安装多个APP;充电桩故障率高、维护不及时现象也时有发生;加之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问题,进一步挤占了本就紧张的充电资源。这些管理层面的不足,使得充电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图片来源:深圳发布)  此外,电动车依赖电力运行的特性本身也易引发“续航恐慌”:即便实际续航足够,但电量一低就焦虑的心理现象较为普遍,在长途出行时尤为明显。车主不得不花费额外精力规划充电路线,时刻关注电量变化,无形中增加了心理负担。  因此,加快建设覆盖面广、便民惠民的城市充电网络迫在眉睫。  面对普遍存在的行业痛点,深圳主动出击,将“超充之城”建设计划作为破解充电焦虑的核心抓手,通过高密度覆盖网络、智能化管理平台与前沿技术应用的“组合拳”,着力将痛点逐一化解。    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全市充电桩仅为9万台,得益于"超充之城"计划的持续推进,截至2024年已突破41万台,增长近4.5倍。与此同时,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但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明显更快。桩车比从2020年的0.1875大幅跃升至2024年的0.38,实现翻倍增长。这一变化在2023年“超充之城”计划启动后尤为显著,超充站数量从最初的161座激增至2025年6月的1055座,年均增长率超过150%。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政策、市场和技术的合力驱动。政策层面,深圳市发改委等部门制定明确的建设指标,通过财政补贴等措施扫清障碍;将超充建设纳入促进汽车消费的核心措施,通过财政补贴、审批提速、场地协调等措施加快落地;并配套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管理平台,方便市民找桩、用桩。市场层面,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年攀升,催生旺盛补能需求;技术层面,高功率液冷超充、光储一体化、车网互动等新技术应用,使新建站点不仅数量多、速度快,更具备高能效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福田区莲花山超级充电站(图片来源:第一现场)  以福田区为例,该区率先建成“1公里超充圈”,拥有慢充、快充、超充等全量充电设施约5.5万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达708个,密度为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3倍。这意味着在居民区、商业区或公共交通枢纽,车主几乎都能在步行范围内找到充电桩。更重要的是,福田区打造了多座功能复合型超充示范站,如笔架山公园西门“光储超充-车网互动”一体化站、莲花山“光储超充+车网互动+电力鸿蒙”多元综合示范站,将清洁能源生产、储能、充电和智慧电网管理深度融合。  其中,深康大型超充示范站作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司机之家”,每日可为1300辆新能源车提供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其创新之处在于,其充电区旁配套了按摩区、餐厅、超市、车辆美容等全套便民设施,将单纯的补能升级为舒适的中途休憩,真正做到“为车充电,为车主充能”。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持续建设,使日常充电便利性大幅提升。过去,深圳新能源车主需精心规划充电路线、预留排队时间,甚至反复确认沿途桩位是否可用。如今,随着桩车比的提升,车主在商圈、写字楼、住宅区或工业园,都更容易找到可用的充电桩。节假日高峰期间,尽管热门区域和高速沿线仍可能排队,但整体等待时间相比三四年前已明显缩短,充电不再是出行计划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硬件建设之外,数字化便民服务也同步发力。“i深圳”App中的“超级快充”小程序广受好评,用户可实时查看附近桩位、类型(慢充、快充、超充)、功率及空闲状态,并联动导航软件规划至最近空闲桩的路线。网约车司机王先生感叹:“以前晚上跑单,经常得绕很远去找空闲桩,浪费时间又耽误接单。现在手机一查,几分钟就能找到空位,省了不少时间,一晚上能多接好几单呢!”  而高功率超充的普及更是革新了补能体验:新一代超充桩普遍支持数百千瓦的功率输出,充电仅需二三十分钟,大幅缩短了等待时间。在南山工作的陈先生表示,“以前充电将近一个小时,出行时间长、成本高。现在找个超充桩,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上路了。以前的那种电量焦虑,现在好多了。”  尽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充电焦虑”并未完全消失。在特定区域、时间段和场景下,短板依然存在。  首先是区域分布不均衡:市中心区、核心商圈、交通枢纽的桩密度高,但部分老旧社区和工业区快充桩仍显不足,受限于电网容量和停车条件,建设大功率充电桩存在技术和成本上的难题。  其次是设备可用率问题:部分充电桩因故障停用、运维滞后或被燃油车长期占位,导致实际可用数量低于统计值。地图显示空闲、现场却无法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既影响用户体验,也加剧局部资源紧张。  第三是运营管理参差不齐:不同运营商在价格、支付方式、维护响应上等方面差异较大,部分站点需单独下载App注册,影响用户体验流畅度。  因此,未来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需在提升布局均衡性、充电效率、设备可用率及运营统一化方面同步发力。  2025年,深圳正式启动“超充之城”2.0阶段,标志着建设从数量扩容转向质量、技术与体验的全方位升  市政府提出,未来的超充网络将引入车网互动、光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  在布局上,2.0版本将进一步向城郊、高速、跨市交通枢纽延伸,确保市内通勤与跨城长途出行在出行时均能便捷补能。例如,高速沿线的超充站将与休息区、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结合,让补能过程变成一次舒适的休息,而不只是等待充电的被动时间。  在技术层面,深圳将率先进入兆瓦充电时代。比亚迪发布“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7公里,并计划与第三方共建1.5万座兆瓦闪充桩,打造全国网络;宁德时代在坪山设立重卡换电全球业务运营中心,推动重卡补能标准制定和产业生态建设;华为推出600千瓦全液冷超充桩,加速城际、公共、专用等场景布局。  同时,永联、英飞源、优优绿能等深圳本土企业在充电模块领域占据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形成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到产业配套的完整链条。  注: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网易深圳实习生陈鹤瑶亦有贡献  — END —  

上一篇:
九识智能被调查引用户恐慌,担忧无人车成“废铁”
下一篇:
外卖小哥“进门难”?看浦东新场镇“最后一公里”的暖“新”做法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