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绿创未来|银行为何要向“高碳”输血?
发布时间:2025-08-19

  

  在绿色金融的宏大叙事中,存在一个“融资悖论”:那些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最需要巨额资金进行绿色技术改造的高碳排放行业,因为自身的“高碳”属性,被传统绿色金融标准所排斥,最难获得融资。这个悖论就像一个“死循环”:企业需要资金才能从“棕色”(高碳)变为“绿色”(低碳),但金融机构要求企业必须先达到“绿色”标准,才能提供资金。这个“融资悖论”,也是中国工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最核心、最棘手的挑战。

  2024年,随着国家顶层设计的清晰化,浦发银行率先行动,推出了业内首个基于国家最新标准设计的工业低碳转型贷款产品。这不仅是一个金融产品的创新,更是一次对高碳行业融资逻辑的重塑。

  理念破冰——从“一刀切”到“一把尺”

  要理解浦发银行的这次创新,必须先回到其思想的源头。

  长期以来,绿色金融的主流叙事更偏爱“天生绿色”的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在2014年前后,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非常大,钢铁、煤电这些行业是重点。对于银行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收紧、压退。”浦发银行从事绿色金融业务近二十年的资深专家赵广志回忆道,“那时候,只要打上‘两高一剩’的标签,项目想获得新增授信几乎不可能。”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纯绿”金融的推进,矛盾开始显露。

  2021年,绿色金融所支持的节能环保等产业年产值约占当年GDP的7%。而与此同时,具有高排放特点的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的产值占比却高达40%。

  7%对40%——这个巨大的规模错配,揭示了传统绿色金融的局限性。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一个全新的概念——转型金融。其核心理念是,金融资源的支持范围,不应再局限于纯粹的绿色产业,而应扩展到支持所有高碳排放主体,只要它们正在进行可信、有力的低碳转型。这为高碳行业的“融资悖论”提供了理念上的破冰。

  中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并迅速将之转化为国家行动。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了转型金融的系统性研究工作,率先在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这四个“最硬的骨头”上,组织开展了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2022年,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联席主席,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G20转型金融框架》。这是继2016年G20杭州峰会首次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各国领导人再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这份文件从界定标准、信息披露、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和公正转型等五个方面,为全球发展转型金融提供了一套高级别的指导原则。

  在“转型金融”这一概念被明确和推广之前,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或“中间地带”。银行缺乏一套科学、权威的标准来衡量一个高碳企业的转型努力。转型金融的核心,就是承认并支持这个“中间地带”。它不再只看企业当下的“颜色”,而是更关注其从“棕色”向“绿色”转型的轨迹和决心。

  政策东风——一份国家级的“技术说明书”

  发展转型金融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如何界定转型标准?

  如果缺乏清晰的界定标准,转型金融活动可能会出现“洗绿”“假转型”等风险,并进一步打击金融机构参与转型金融的积极性。“市场有巨大的痛点,企业有强烈的需求,但我们苦于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去识别和支持。”浦发银行总行绿色金融中心副处长高珊说。

  2024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下称《目录》)。这份《目录》的问世,解决了“如何识别转型项目”的核心难题。它不再是宏观的原则指导,而是一份详尽的“技术说明书”,细致地罗列了从“超临界清洁高效煤电”到“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再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246类具体的转型技术和活动。

  在此之前,银行评估一个绿色项目,往往依赖于简单的标签,如“光伏”“风电”。但面对一个钢铁厂的高炉改造项目,信审人员会陷入困惑:这究竟是应该支持的绿色升级,还是应该限制的产能扩张?由于缺乏专业判断能力,最安全的选择就是拒绝。而《目录》的出现,让银行家们在面对一个高炉改造项目时,终于可以不再仅凭行业标签做判断,而是可以像工程师一样,翻开这份“说明书”,深入评估其技术路径的先进性。它为“闯入禁区”提供了最坚实的政策依据和风险缓释。

  “发令枪响了。”浦发银行的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将多年来对转型金融的跟踪研究和市场洞察付诸实践的时刻,已经到来。

  首贷问世——选择题与方法论

  有了理念的革新和政策的指引,2024年9月,浦发银行的“工业低碳转型贷款”率先起跑。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贴标”或个案创新,而是国内首个严格依据国家最新标准设计的、旨在为整个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解决方案的体系化产品。

  “工业低碳转型贷款”并非对所有高碳企业敞开大门,而是设定了两道“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外部认证。浦发银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经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的企业。这个称号并非轻易可得,它需要企业在用地、能源、原料、生产等多个维度达到国家设定的先进标准,并通过工信部门的严格评审。这相当于一个权威的第三方背书,证明企业不仅有转型的意愿,更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投入。江西九江方大九钢、海南金海浆纸业这些首批获得贷款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国家级“绿色工厂”。

  第二道门槛是内部规划。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浦发银行要求申请企业必须提供一份详细的“低碳转型计划”。这份计划需要企业自己制定,并经董事会决议等内部流程确认。其内容远不止一个笼统的目标,而是涵盖了具体的减排指标、技术路径、资金安排、保障措施,乃至公正转型(如何对待转型中受影响的员工)和信息披露等要素。

  “我们发现,能够清晰、系统地制定出这样一份计划的企业,往往在公司治理上是相对完善的。”浦发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宋瑞波一语道破了这背后的深层逻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识别信号。它说明企业的决策层对未来有长远思考,有战略规划能力,而不是拍脑袋做决定。从ESG的角度来看,我们通过评估项目的''E''(环境)表现,实际上也洞察了其''G''(治理)的成色。”对于许多民营企业而言,这道门槛是巨大的挑战。他们擅长生产经营,却对制定一份符合国际标准的转型规划感到陌生。而这,恰恰引出了浦发银行服务模式的革命。

  服务重塑——一场银行内部的"流程革命"

  如果说精准的筛选是“做什么”,那么服务模式的重塑就是“怎么做”。为了让这款创新产品真正落地,浦发银行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首先是组织架构的前移。与绝大多数银行将绿色金融职能放在风险管理等中后台部门不同,浦发银行独树一帜,将绿色金融的牵头部门——绿色金融中心,设置在了总行公司板块这个业务“前台”。“在前台,意味着我们能更直接地面对市场,感受客户的痛点,反应速度会快得多。”宋瑞波解释道。这种组织设计,让银行从一个被动的审批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需求发现者和方案提供者。

  其次是业务流程的“并联”。传统的银行信贷审批,是一个“支行—分行—总行”的漫长串联过程,一个环节卡住,项目就得打回重来,客户体验极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病,浦发银行针对低碳转型贷款项目,创新设立了“总分支三级联动项目小组”和“绿色金融创新柔性小组”。“当一个分行报来一个潜在项目,我们总行的专业团队会立刻介入。”宋瑞波描述道,“我们会和分行、支行的同事组成一个临时的‘战队’,直接去拜访客户,现场了解需求,一起讨论方案。总行和分行的审批部门也会在前期就沟通,相当于把原来的串联改成了并联。”最核心的,是“融资”与“融智”的深度结合。面对企业在制定“低碳转型计划”上的困难,浦发团队扮演起了“辅导员”和“智囊”的角色。

  “我们不会帮企业写,但我们会告诉企业,一份好的转型计划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国际上的最佳实践是什么样的,给企业提供框架和参考案例。”高珊说,“这实际上是一个金融教育和能力建设的过程。我们辅导企业,不仅是为了完成这笔贷款,更是为了提升企业未来运用各类金融工具的能力。”

  产业回响——降碳之外的溢出效应

  产品设计的到底如何,要由市场的实践来检验。

  在江西,地处长江之畔的方大九钢,作为一家产能完全合规的钢铁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着一道无形的环保高压线。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余煤气,含有大量一氧化碳,若不加利用,即便直接燃烧后排放,也会增加二氧化碳,既造成能源浪费,也带来环境压力。因此,通过建设发电系统,将富余煤气“变废为宝”,成为企业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方大九钢打算在原有发电设施的基础上,新建一套“80兆瓦超高温亚临界煤气发电”系统,其核心在于提升能源转化效率,改造后能更高效地利用煤气,度电煤气单耗比原来降低0.5—0.6立方米。

  浦发银行的“工业低碳转型贷款”,从资金“开源”与期限匹配上为方大九钢提供了精准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这笔1.5亿元的贷款,是在企业原有授信额度之外的新增支持,相当于为企业的转型发展额外“开源”;更重要的是,其5年的长期限,完美匹配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周期,彻底解决了期限错配的难题。

  除此之外,在方大九钢公司财务管理负责人黄志刚看来,该笔贷款要求“专款专用”,资金通过受托支付方式直接付给工程总承包方,杜绝了被挪用于日常经营的可能,可以有效避免因“拆东墙补西墙”而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保证了项目的独立性和顺利完工。2025年5月底,该项目并网发电,方大九钢的自发电比例从75%提升至近85%,不仅节省了外购电的成本,还间接减少了整个社会的碳排放。

  对于方大九钢而言,浦发银行的前置服务具有区别于传统融资的关键价值。“浦发银行联合第三方机构,对我们拟实施的发电项目进行全周期现金流模拟,揭示隐藏成本,促使我们调整投资节奏。同时,在前置服务中提示的‘公正转型’要求和披露框架,帮助我们提前规划社会成本,避免转型衍生风险。”

  距离九江一千多公里外,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一家拥有迄今为止世界上超大规模、技术领先的单一制浆生产线的企业,打算对生产线核心设备——碱回收炉的吹灰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以前的吹灰就像人被蒙上了眼睛,因为无法看到锅炉内部实际的燃烧积灰状态,所有的吹灰器只能按照设计好的先后顺序机械式地执行命令,造成很大比例的无效蒸汽浪费。公司财务总监赵文龙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道:“新的智能吹灰系统,就像一双AI透视眼,可以根据对炉内过热器等区域积灰重量的精准感知,结合烟气温度、压力等数据,实现精准吹灰,靶向治疗。”这个耗资三千多万的改造,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4万吨,是一个典型的节能降碳项目。浦发银行为其提供了2500万元、期限5年的转型贷款支持。

  “这是浦发第一次给我们提供长期的项目融资,”赵文龙说,“他们的产品利率比普通项目贷款低,审批流程也因为有明确的标准而快了很多。”“我们对生产工艺很了解,但对各家银行绿色贷款的认定标准并不清楚。浦发团队在合作中,不仅是资金方,更像一个顾问,帮我们把项目的节能降碳逻辑梳理得更清晰,让我们知道银行关注哪些点,这对于我们完善自身的转型规划帮助很大。”从钢铁到造纸,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当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一套清晰、高效、可预期的融资解决方案时,产业界的转型潜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降碳之外的溢出效应。浦发银行通过“融智”服务,孵化了一批懂得如何与现代金融体系对话的转型企业,为他们未来对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转型债券等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做好了准备。同时,它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在"双碳"时代,企业的“绿色表现”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可以量化的“融资优势”。

  标准归一——在绿色金融深水区领航

  浦发银行的创新,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与国家金融顶层设计同频共振的先行探索。

  在“工业低碳转型贷款”推出10个月后,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下称“2025目录”),历史性地对我国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标准进行了统一,结束了此前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多轨并行的局面。2025目录扩展了绿色金融业务支持范围,纳入“低碳转型”相关项目,为工业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助力。

  绿色金融的发展,正驶入“深水区”。如果说过去支持纯绿项目是相对容易的“水面航行”,那么支持高碳行业转型,则是在更复杂、更关键的水域中探索。浦发银行的实践,正是在这片深水区的一次成功领航。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国的转型金融之路,需要一个更健全的生态圈——监管部门要提供更统一、更细化的标准和更给力的激励政策;企业需要更主动地拥抱转型,提升自身规划与信息披露的能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则需要更多的“闯入禁区”的勇气和智慧。

上一篇:
浦发银行兰州分行荣获甘肃省“省长金融奖”
下一篇:
青海盐湖终止3亿美元钾矿交易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