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从呛人黄磷到高精尖材料,三代人的磷化企业
发布时间:2025-08-18

  夏日,贵阳市开阳县群山叠翠间,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达科技”)的老厂区,曾经矗立的烟囱已消失20余年,成为历史尘埃。

  “它的消失,是我们从呛人黄磷到高精尖材料的蜕变征程。”站在老厂区内,安达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建波的目光扫过厂房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往昔粗放生产的痕迹已荡然无存。

  如今,安达科技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和15万吨磷酸铁,2024年营收达15.11亿元。

  从“断腕”转型到上市公司,安达科技的发展轨迹,映照出一家三代人接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突围之路。

  

  安达科技生产厂区一角。(受访企业供图)

  辉煌下的发展困境

  1996年,刘国安(刘建波之父)响应开阳县招商引资号召,创立贵州省开阳安达磷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收购磷矿生产黄磷、磷酸等磷化工品。凭借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企业迅速壮大。

  “最红火时卖一吨黄磷净赚上千元。”刘建波回忆创业初期的盛况。2006年,公司已形成3万吨黄磷、12万吨磷酸、12万吨三聚磷酸钠的年产能,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登顶贵州民营企业出口榜首。

  危机悄然而至。短短几年,国内黄磷产能迅速扩张至80万吨,远超市场需求的50万吨。“从盈利到盈亏平衡,再到成本倒挂。”刘建波在董事会上敲着桌子,“传统磷化工已经触到‘产业天花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刘建波回忆,当时,企业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紧急输血下,勉强生存,环境治理的代价更是让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这次危机也让父亲和我清醒意识到,只有转型才有出路。”

  

  安达科技生产车间一角。(受访企业供图)

  绝境中的绿色突围

  推动转型的重任落到刘建波的肩上。2009年,成都磷化工行业论坛上,刘建波首次听到“磷酸铁锂电池”这个名词。

  “磷酸铁、磷酸铁锂的生产十分环保。”专家介绍,磷酸铁的上游原料正是磷酸。当时的贵州无任何企业涉足该领域,市场不明、经验空白。

  “符合绿色发展大形势,我们又有原料优势,这不正是突破口吗?”刘建波立即咨询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专家,却遭遇冷水:“技术研发投入太大,不建议试水”。

  “要效益、要环保,走传统老路肯定不行。眼看无路可走,只能背水一战。”刘建波力排众议剥离传统业务,组建研发团队,在临时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当年企业净亏损近千万元。

  没有设备,就自己造;缺乏资料,就四处找。历时三个月,投入2000万元,经历无数次失败。2011年,安达科技成功研发出高纯纳米磷酸铁,产品性能大幅提升。

  刘建波带着首批样品直飞深圳,寻求合作,“当比亚迪签下订单时,我真的热泪盈眶”。

  然而,国内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内卷”,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不占优势,导致安达科技两年亏损4亿元。企业高管会议上多次出现“放弃磷酸铁锂”的声音。刘建波坚持:“推动技术迭代,等风来!”

  2020年,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技术,突破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瓶颈,安达科技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年营业利润突破8亿元。2023年,安达科技在北交所上市,市值近150亿元。

  

  安达科技生产车间一角。(受访企业供图)

  创新与绿色的薪火相传

  走进今日安达科技的生产厂区,曾经刺鼻的气味和弥漫的粉尘早已消失无踪。

  “我们每一个厂区都配备了完善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处理系统。”安达科技副总经理刘家成(刘建波之子)介绍,“绿色发展”已深深融入企业血脉,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

  除了坚守绿色理念,新加入企业管理的刘家成认为,“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公司致力于为科研人员提供最好的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刘家成表示,从传统黄磷炉到智能化生产线,企业产值实现50倍增长的密码,正是永不停歇的创新。

  在刘家成带领下,安达科技组建了一支近300人的科研团队,这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367亿元。目前,公司正积极测试新一代材料的性能,一旦成功应用,将使电池循环寿命提升三倍。

  如今,在安达科技三期项目的建设工地上,工程车辆川流不息。预计到2025年底,公司将形成年产40万吨磷酸铁锂的规模,实现产值300亿元。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路线。”安达科技这场关于绿色与创新的接力,仍在刘家成等新一代手中,坚定地传递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编辑陈玉林

  二审陈毓钊

  三审马刚

  举报/反馈

上一篇:
削峰填谷 “电”亮未来!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涠洲终端持续提升储能电站运维能力
下一篇:
黑马银河:“抄作业”之外,吉利的新能源反攻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