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合伙人反目,瑞幸董事长黎辉再陷股权争议
发布时间:2025-08-18

  瑞幸咖啡董事长、大钲资本创始人黎辉再次陷入股权争议。

  7月20日,泰邦生物前董事长、大钲资本合伙人周凡在朋友圈发布长文,指控大钲资本创始人、现任泰邦生物董事长、现任瑞幸咖啡董事长黎辉在泰邦生物私有化完成后的股权安排中,单方面取消了原管理层的跟投股份,并以注销股份的方式重新分配。

  周凡朋友圈发文称,“继深陷瑞幸财务欺诈丑闻之后,大钲资本及实控人黎辉再次陷入误导投资人、严重侵害股东利益的漩涡。”

  泰邦生物则回应表示,周凡提到的股份为代大钲资本持有。

  ▌1、合伙人反目

  周凡和黎辉的争夺点,在于周凡所持有泰邦生物股份的归属权。

  据报道,泰邦生物董事长黎辉日前要求召开股东会,单方面注销前任董事长兼CEO、大钲资本合伙人周凡所管理的泰邦高管团队持股平台在几年前公司私有化时所获的股权。

  周凡持有的泰邦生物股权可能价值不菲。

  按照中国房地产报的报道,公开的泰邦生物股权结构中,周凡持有泰邦生物534.01万股股份,持股比例约为13.77%,仅次于大钲资本。按私有化时47.6亿美元估值测算,周凡持股的价值超过6.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高达46亿元。

  双方对于周凡所持股份归属权各持一词。

  周凡公开的长文中提到,泰邦生物私有化之时,为了向银行贷款做杠杆收购更有说服力让原管理团队跟投,包括周凡在内的上百名员工持股集中放到一个海外平台,由周凡持有和管理。

  7月20日和8月1日,泰邦生物两次发文回应,泰邦生物也就是黎辉一方认为,周凡只是“代为行使该平台的投票权”,并认为周凡“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拒不归还该平台的控制权。”

  根据周凡的公开表述,泰邦生物私有化过程中,核心管理团队获准以自有资金参与股权跟投,比例及价格已在交易协议中明确。然而在后续安排中,这部分股权被认定为“无效”并注销,股份重新分配给其他股东。

  周凡认为,取消跟投股份的决定并未获得管理团队同意,且缺乏充分法律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争端还在加剧。

  泰邦生物官网发布了对周凡言论的声明,并且官网的董事长为黎辉,而国家信息公示网站信息显示董事长还是周凡。

  这意味着,双方的动作还在继续。

  黎辉与周凡不仅是“资本方”与“管理层”的关系,也是同一基金的合伙人。

  周凡和黎辉,正是大钲资本的两位并肩战斗了将近8年的合伙人。2017年黎辉创办大钲资本,周凡就是其中的合伙人之一。

  大钲资本投资领域涵盖消费与医疗健康产业,瑞幸和泰邦就是两个代表。

  2018年,大钲重仓瑞幸咖啡,后在瑞幸财务造假事件爆发后入主公司,担任董事长并直接参与经营;

  周凡为医疗健康领域资深投资人及企业管理者,2019年初周凡出任大钲被投企业泰邦生物董事长,兼任代理CEO。

  此次争议的焦点,就在泰邦生物。

  合伙人之间的公开冲突在私募行业并不常见,一旦公开化,往往意味着私下调解失败或分歧已无法在内部解决。周凡选择通过公开渠道表达不满,可能意在施加舆论压力;而黎辉方面快速回应并保留追责权利,则显示出事件短期内和解可能性较低。

  目前,双方均未公布涉及股权变动的详细法律文件,外界难以判断具体的合同条款与执行过程。但从行业惯例看,管理层跟投条款在私有化交易中主要用于绑定团队利益,一旦发生变更,通常会影响核心团队的稳定性与对公司的长期承诺。

  从当下的舆论交锋来看,周凡处于下风。

  除了泰邦生物官网信息已经变更外,周凡公开的陈述中提到,

  “泰邦生物现今管理层在未完全明确股权归属和落地的情况下让原持股员工签字,显然有违法律法规。”

  这表明,黎辉代表的泰邦生物新管理层已经对股权进行了相应的处置。

  ▌2、操盘手黎辉

  大钲资本的投资特点在于出手集中、持股比例高、参与度深,必要时直接介入被投企业经营。这种模式在国内私募机构中并不普遍,更接近部分国际私募基金的“控股型”策略。

  在大钲资本的投资组合中,最广为人知的案例是瑞幸咖啡。

  2018年,大钲作为早期投资方重仓瑞幸,在公司高速扩张期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

  2020年瑞幸财务造假事件爆发后,原创始团队及核心高管相继离任,公司股价和市场信心大幅下挫。在此背景下,大钲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成为瑞幸第一大股东,黎辉出任董事长,并直接参与日常经营与战略制定。

  此后几年,瑞幸在门店数量、收入与盈利能力上均出现恢复性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营收123.59元同比增长47.1%,门店总数达26206家净增2109家门店。

  另外,2023年,瑞幸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额为248.6亿元(约合34.5亿美元),首次超过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31.6亿美元。

  泰邦生物的私有化类似。

  泰邦生物原为港股上市公司,主营血液制品及相关业务,市值长期处于低估状态。

  泰邦生物的投资方之一为华平投资,而黎辉此前就任职于华平投资。

  华平投资官网数据显示,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华平10号基金对泰邦生物先后通过定增及大宗交易进行了8次投资,累计投资总额近1.7亿美元。首次投资时,泰邦生物股价徘徊在10美元;等到2013年5月最后一次增持时,当月平均股价已达26美元。

  2021年,大钲资本主导以数亿美元资金完成对泰邦生物的私有化交易。

  瑞幸和泰邦的案例中,大钲资本的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高比例持股+积极介入”。

  在早期进入项目时,大钲通常争取较高的股权比例,并在董事会占据重要席位;在企业遇到治理危机、创始人退出或经营不善等情况时,则迅速增持或通过结构性安排取得控制权。这种方式在私募投资中属于高干预模式,与多数采取财务投资、较少直接管理的基金形成对比。

  这种模式类似的机构还有丰年资本,企业方面则是美的、安踏等,其信奉的丹纳赫模式就是通过收购和改造,对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从而扭转或者改善企业行业地位,但其中的核心就在于高持股比例并直接对公司进行控股。

  泰邦生物和瑞幸咖啡有相似之处。

  两者均在交易完成后,大钲逐步提升控制力,黎辉本人由投资人转变为直接掌握公司经营权的角色;均在治理结构变化过程中引发原有管理层退出。

  但是二者也有区别。

  瑞幸事件发生时,公司经营面临严重危机,创始团队信誉受损,资本方接管在舆论上具有相对正当性;而泰邦生物在私有化后并未曝出重大经营危机,争议集中在股权分配和管理层权益上,这使得舆论解读和法律评判更加复杂。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idonews@donews.com)

上一篇:
儿时记忆中的老品牌,在拼多多悄悄复兴了
下一篇:
小米智能家庭屏Max27闺蜜机8月21日首销,1080P屏配9700毫安时电池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