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都市车界|济南暴雨成“考场” 新能源车真能“防水”吗?
发布时间:2025-08-18

  近日,济南遭遇持续强降雨,城区多处路段积水严重,变身“河流”。社交媒体上,大量燃油车在积水中“趴窝”熄火的画面令人揪心。然而,另一番景象引发网友关注:不少新能源汽车在相同深度的积水中平稳驶过,被网友戏称为“雨天显眼包”。新能源汽车真的天生“不怕水”?这背后是技术实力还是认知误区?

  

  结构差异+技术参数

  涉水深度背后的“硬指标”

  众所周知,燃油车的核心动力系统为内燃机,需通过进气口吸入空气与燃油混合燃烧。一旦积水深度超过进气口或排气口,水被吸入发动机将导致熄火甚至严重损坏。而新能源汽车以电池+电机为核心,彻底告别“呼吸”需求——电池组采用完全封闭结构(如IP67级防水),犹如密不透风的“堡垒”。

  “油车的‘呼吸’成了致命伤。”资深汽车工程师李明指出。“传统燃油车依赖空气燃烧,进气口位置(多在引擎盖下方)一旦被积水淹没,水被吸入气缸将导致发动机瞬间熄火甚至严重损坏。同时,排气系统若没入水中,排气阻力剧增也会迫使发动机罢工。”

  位于工业南路某修理厂的老板陆先生对记者说,“燃油车涉水能力主要取决于进气口高度,普遍在30-50厘米之间。一旦水深没过半个车轮(约25-30厘米),强行通过风险便急剧上升。”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官方涉水深度参数普遍更具优势。如比亚迪部分车型标定涉水深度达40厘米以上,一些高端电动车型甚至宣称可达70厘米。其核心支撑是电池包的高密封性(IP67/IP68)和整车电气系统严密的防水设

  而新能源则具备天生优势: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电机驱动无需空气参与燃烧,物理上规避了燃油车最大软肋。更重要的是,“三电”系统普遍采用超高等级密封防护。“主流电动车的电池包防护标准已达IP67甚至IP68,”某新能源汽车技术总监解释道,“这意味着电池包浸泡在1米深水中半小时仍能安然无恙,电机电控同样具备出色防水密封性,这是新能源车涉水信心的基石。”

  新能源汽车的“防水盔甲”不止于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高电压部件均达到IPX7以上防护等级,部分高端车型(如极氪001)更通过80厘米深水测试,堪称“涉水王者”。此外,动力电池重量占比大,使车辆重心低至“船底效应”——水流冲击下稳定性更强,避免侧翻风险。反观燃油车,底盘较低+重心偏高,积水路段易失控。数据显示,新能源车涉水事故率较燃油车降低30%,技术优势凸显。

  济南街头的“技术验证”

  慢行+预判=积水路段从容应对

  在济南工业南路积水点,车主王先生驾驶的纯电车平稳驶过近40厘米深积水。“当时周围好几辆油车都熄火了,我这车提示涉水模式启动,系统自动调整,开过去心里有底。”多位网友上传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清晰显示,新能源车在燃油车“望水兴叹”的路段确实展现出更强的通过能力。

  另外,针对雨天涉水,有多位新能源车主现身说法。济南市民张女士近日驾车通过积水路段时表示:“电车加速快,但雨天我刻意控制车速在30公里/小时以内,保持直线行驶,避免激起浪花损坏底盘。”另一位车主李先生则提醒:“即便电车防水,若积水没过轮胎中线(车标位置),仍可能渗入车厢腐蚀传感器或内饰,需谨慎判断。”

  同时,交警部门也同步提示:雨天行车务必开启近光灯+雾灯,利用电动车扭矩响应快的优势平稳通过积水区,切勿中途停车或急打方向。

  涉水后及时检查

  雨天充电防护须规范

  尽管电池防水性能强大,但充电安全仍不容忽视。专家提醒:充电桩接口在新国标下插合后防护等级达IP55,确保充电枪与车辆接口干燥即可安全充电。但切忌雨天使用接线板“飞线”充电,此举极易引发触电或短路风险。

  济南某新能源车主王先生分享经验:“暴雨天我会选择地下车库充电桩,插枪前用干布擦拭接口,确保无水渍。”此外,部分充电桩因操作不当或密封老化存在渗水隐患,建议选择非露天场所充电,并定期检查接口密封性。

  新能源汽车涉水并非“零风险”。济南某4S店维修技师高师傅指出:“即使电池未进水,底盘线束、传感器等部件长期受积水浸泡可能生锈或短路。建议涉水后立即前往专业店检查,重点排查电池密封性、电控系统与底盘状况。”

  此外,据保险公司数据显示,暴雨期间新能源车涉水报案量激增,部分因车主“低估积水深度”强行通过导致底盘损坏。高师傅强调:“涉水后切勿二次启动车辆!若车辆熄火,应立即联系救援,否则可能导致电池或电机不可逆损伤,且保险公司可能拒赔。”

  新能源汽车以构造革新打破“雨天熄火魔咒”,防水技术+低重心设计为其铸就“水中穿行”能力。但技术优势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新能源车不怕水是个相对概念,”专家严肃提的防护等级也有极限。

  在日常行驶过程中,积水路面依旧属于危险地带,无论燃油车或电车,理性判断、谨慎驾驶才是避险核心。此外,充电安全仍需遵循规范,涉水后及时检修,方能避免“隐形风险”。

  专家提醒,长时间或超深涉水仍可能导致车身部件(如低压线路、传感器)进水引发故障。此外,涉水行驶还需关注水流冲击导致的车辆失控风险。“陌生积水路段,最安全的选择永远是——绕行。”

上一篇:
奕派科技汪俊君再谈反“内卷”:以用户需求为原点 实现差异化发展
下一篇:
TrendForce:2025Q2 新能源车汽车销量达 486.8 万辆,同比增长 30%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