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 文章详细
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18

  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口大省和中部崛起战略核心区,县域经济承担着全省67.7%的GDP贡献率、80%以上的农业产出和60%的城镇化增量任务,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载体。然而,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规模扩张与质量滞后并存”“特色培育与同质竞争交织”“要素集聚与资源流失矛盾凸显”的三重挑战。数据显示,河南省县域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66个县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豫东与豫西县域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急需破解发展动能不足、结构失衡与制度约束等深层次问题。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河南省县域经济在综合实力、产业集群、城乡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区域分化、产业结构趋同、要素外流等深层次矛盾等问题: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区域分化与人均水平偏低并存

  近年来,河南省县域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4年,全省县域GDP总量达5965.4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7.7%,较2020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贡献尤为突出,县域工业增加值达2632.91亿元,占全省工业的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70%,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例如,巩义市2023年GDP突破千亿元,成为河南省首个“千亿县”,其铝精深加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铝板带箔产量占全国33%。

  然而,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从区域分布看,中原城市群县域(如巩义、新郑)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显著高于黄淮地区县市。2024年,巩义市GDP为最低县的12倍,财政收入差距达13倍。人均指标方面,县域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3%,财政收入超3亿元的县仅11个,仍有31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和66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这种“总量大、人均低”的特征,反映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在质量与效益上的短板。

  (二)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同质化与低端化问题突出

  河南省县域经济通过差异化定位,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在农业及食品加工领域,新郑大枣产业链年产值超20亿元,电商销售额占比达40%;西峡县山茱萸产量占全国70%,中药产业年产值突破60亿元。在制造业领域,民权县制冷产业年产值超400亿元,冷柜产能占全国10%,长垣市起重机械产业年产值达350亿元,占据全国70%的中小型起重机市场。在文旅产业领域,栾川县2023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带动全县三分之一劳动力就业。

  但产业结构趋同与低端化问题仍制约竞争力提升。据统计,全省38%的产业集聚区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如铝加工、起重机械等产业链多集中于中低端环节,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此外,部分县域盲目跟风布局同类产业,例如多地争相发展食品加工,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开发区载体功能强化,但能级与创新支撑不足

  河南省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为布局核心,目前已形成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如巩义铝加工、长垣起重机械等。2025年,巩义、长垣等5县市入选“新型工业化标杆县”,其产业质效化、数智化水平位居中部前列。例如,巩义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71.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8%,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然而,开发区整体能级仍待提升。河南省县域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仅6个,多数县域开发区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产业链协同不足,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度低,如长垣起重机械虽规模庞大,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外购;创新资源匮乏,县域科研投入强度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有巩义等少数县市研发强度超2.8%;管理机制滞后,部分开发区仍沿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缺乏市场化运营机制,制约了招商引资效率。

  (四)城乡融合持续推进,但收入差距与要素外流加剧

  河南省通过“以县城为龙头、以特色小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战略,初步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格局。例如,镇平县依托电商产业,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00余家,带动5万人就业;方城县券桥镇通过“电商直播+农业”模式,年直播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3:1扩大至2024年的2.5:1,部分县农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3个百分点;县域要素外流严重,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占比不足20%,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加剧了乡村振兴难度。

  (五)创新驱动初显成效,但高端化转型任重道远

  部分先进县市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突破。例如嵩县联合河南省科学院共建“中原药谷科创园”,转化科技成果17项,推动中药材产业链向生物医药延伸;巩义市与中南大学、郑州大学合作,研发超薄高强铝合金、气凝胶等高端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然而,全省县域创新水平仍处初级阶段,2024年,仅30%的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商业航天)规模较小,多数县域仍依赖传统产业拉动增长。

  (六)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但外向型经济占比偏低

  河南省县域经济通过跨境电商、出口加工等方式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例如民权制冷产品出口至欧洲、非洲等地,年出口额超50亿元;许昌假发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年出口额超百亿元。但县域外向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2024年,县域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的25%,且集中于少数强县,多数县市仍以本地市场为主,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功能定位

  分类引导县域产业布局。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将全省县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县、重点发展县和生态功能县三类,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对优化开发县(如巩义、新郑),聚焦产业链高端化转型,推动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例如,巩义市通过(1+4)热连轧生产线等技术创新,将铝板带箔附加值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对重点发展县(如民权、内乡),强化特色产业链延伸,如民权制冷产业可向冷链物流、智能家电拓展,内乡依托牧原集团构建生猪全产业链,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对生态功能县(如栾川、嵩县),以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为核心,发展绿色经济。如嵩县通过“中原药谷”建设,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文旅融合,产值突破60亿元,带动10万农户增收。

  构建“一县一品牌”特色集群。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例如,兰考县以现代家居产业为核心,推动“设计—生产—品牌”全链条升级,形成全国休闲运动鞋30%的产能;睢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年产3.5亿双休闲鞋,占全国市场份额30%。建议省级层面建立特色产业评估与扶持机制,通过资金倾斜、技术共享、品牌推广等政策,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强化产业链现代化与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能级

  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支持铝加工、起重机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例如,巩义市通过泛锐熠辉公司研发气凝胶材料,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制高点;长垣市联合科研机构突破起重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降低对外依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赛道。如嵩县引入中科清能公司研发氢液化装备,应用于航天领域;兰考县依托国家电投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县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与产业研究院。例如,嵩县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中原药谷科创园”,转化科技成果17项,孵化生物医药企业20家;设立县域创新专项基金,对研发投入强度超2.5%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提升至80%;推广巩义市“企业家星级评定”机制,给予创新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优待,吸引高端人才回流。

  (三)优化要素配置,破解资源瓶颈

  金融与土地制度改革。推广“养牛贷”“托牛所”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县域基建。例如,嵩县通过“托牛所”整合散户养殖资源,年交易额达15亿元;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长垣市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市场,为开发区建设腾挪空间;设立县域产业基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十四五”末县域上市企业突破50家。

  人才引育与城乡人口流动。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最高50万元贴息贷款,并配套技能培训;推进“县中振兴计划”,提升县域教育质量,减少优质生源外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确保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扩权强县与开发区改革。赋予县域更多财税、用地自主权,简化项目审批流程。例如,遂平县通过“企业宁静日”制度减少行政干扰,营商环境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推广“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市场化运营。如沈丘县依托临港新城建设,吸引安钢周口钢铁等龙头企业入驻,年节约运输成本3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与招商引资。建立县域招商“负面清单”,避免重复建设。例如,原阳县通过“龙头企业+园区”模式,吸引锅圈食品、澄明食品等企业入驻,形成食品加工集群。推行“容缺办理”“承诺制审批”,缩短项目落地周期。例如兰考县通过“订单式”服务,助力企业快速投产。

  推动城乡融合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级网络,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发展电商物流、冷链仓储等新业态。例如,镇平县通过跨境电商带动5万人就业。建设“特色产业小镇”,如嵩县九皋镇打造皂角小镇,实现种植、加工、文旅一体化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实施县域医疗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组建医联体。推广兰考县“2+3+6”农村养老模式,探索“土地置换养老”等创新机制;加大财政向黄淮地区倾斜,确保农村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城市水平80%以上。

  结语

  河南省县域经济均衡发展需以“特色化、集群化、创新化、融合化”为核心,通过差异化定位破解区域失衡,以产业链升级突破低端锁定,以要素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以城乡融合缩小发展鸿沟。唯有多措并举、系统施策,方能推动县域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高原崛起”,为中原更出彩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
AI语音五轮通关+手车无缝流转,荣威M7 DMH坐实“15万级智舱标杆”
下一篇:
精“采”纷呈,筑牢生产根基的亮点藏不住了
Title